发行大变局
潮水有周期,出版发行行业亦如是。据北京开卷数据显示,年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11.77%。从不同渠道零售图书市场看,实体店渠道零售图书市场同比下降37.22%,降幅超过年下降水平。和年相比,同比下降了56.7%,实体店零售形势依然严峻。平台电商同比下降了16.06%,垂直及其他电商降幅相对较小,同比下降2.43%。短视频电商实现正增长,同比上升42.86%。总的来看,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创近10年以来最大降幅。借此次北京图书订货会之机,记者采访了10多位少儿、社科、文艺、专业等细分领域出版机构发行营销负责人或相关分管负责人,听一听来自一线操盘手对年发行格局的解读。
发行新格局
近年,迅猛的短直渠道冲击,无论是内容呈现还是图书分发路径,都明显地呈现出线上循环为主、线上线下双循环的运营体系,读者购买场景、决策路径变化,建立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经营思路逐渐没有出路。如果出版机构不重视内容输出、运营创新,构建起书业全新的表达体系,实现传统图书业务与新消费体系渠道的交融,很难不被甩出这个时代轨道。
洗牌已经开始。“我们是要被淘汰的。”某传统出版社发行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无奈表示,部门老将太多,完全适应不了环境变化。加之“以前的客户销售在急剧下降,关门的客户增多,经营风险变大,好多客户以前能销、现在卖不动,以前有新书上架,不管多少会要一点货,现在不要了,反正也卖不动”。最危险的是,这些情况并非发生在某个单一渠道,出版机构为了控制经营风险,往往会加大催款力度。他打了个比方:“类似于银行挤兑,会加速某些渠道经营者的死亡。”而据他观察,除了几乎不用讨论的实体渠道,传统货架电商受到的影响更大,情况并不如数据显示那么乐观。当风口不再,头部商家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大的天猫系客户销售相对稳定,但大量中小店铺在年确实惨淡。”
新的体系在构建,旧的系统又不能马上做切割。控制经营风险,成为很多出版机构发行布局的首要考量因素。此外,精简产品,过去的“书海”规模战术,被更精确的渠道匹配策略取代。产品打法不同,本质上是战略意识的转变。图书行业告别了粗放式增长红利期,步入了策略比资源更重要的竞争时代。风险藏在机会之下,对出版机构而言,年已经给出预言,年的发行格局已变。
如果将年出版机构试水电商直播作为变盘的端倪,变局酝酿从彼时已然开启,但大多数出版社被裹挟进入这场流量巨变,时间不到3年。最吊诡的是,年1月10日,当当选择与“宿敌”京东握手言和,与京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当当官方旗舰店在京东全面上线运营,标志着以传统电商为流量主导的时代彻底终结。
之前的变速还不算太快。无论是二渠道(民营渠道)的没落到电商的兴起和发展、从主渠道的衰落到社群和短视频渠道成为主流,还是从一二线城市为主的消费群体到逐渐下沉的县村市场,变化都来得相对缓和。但眼下,即便根植于行业近40年的传统批销模式仍在留存,但发行人的感受已大不一样。渠道在迅速收窄,图书走向读者的部分通道消失。开卷数据显示,年整体图书市场渠道结构中,短视频电商码洋占比16.4%,超过了实体店渠道。同时,短视频是唯一正增长的售书渠道。短视频电商动销品种5.7万(新书0.7万种);实体渠道万种动销品种(新书15.2万)。这意味着,短视频电商即便增长再迅猛,对于新书的承载和推广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变革只是提速了而已。”机械工业出版社营销销售中心主任王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年,机工社进行发行架构调整,将教材和零售图书统合,建立营销销售一体化流程,下设传统销售部、电商部及全媒体营销部。这个节点正好赶在了疫情暴发前,截至年年底,从零售市场书端口看,机工社新媒体渠道营收占全社市场书销售码洋的近10%。
“传统图书发行模式下,真正的图书去处,自己不一定很清楚。”据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张顺介绍,年,译文社真正开始做C端运营,天猫旗舰店、京东POP、抖音、小红书、拼多多、有赞等,构建了属于译文社自己的自营分销渠道。从营收、回款角度看,年,译文社自营渠道的赢收已经占到整个渠道的10%。
最明显的是,一些程式化的动作不管用了。用嘉仑文化CEO甘超的话说,当前的销售格局给发行人带来的最大困惑是,销售渠道主动推品能力逐渐丧失,传统渠道更愿意做承接流量的事情,而不是主动花精力推广产品。当前最考验出版机构的无疑是“自爆能力”——自己得把产品炒起来,然后反向供给渠道,实现整个销售生态的良性循环。出版机构持续推陈出新,生产出适合渠道和时代特点的高性价比的优质产品,成为最底层不变的逻辑。
“需要创造性,对创意、破圈、跨界的需求越来越高。发行端口前移越来越必需,对社会热点、痛点、焦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