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福州路这家网红慈善超市,有故事,更有爱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https://m.39.net/disease/a_5657425.html

“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买东西?”

“因为在这里买东西很有意义,可以向别人传递一份爱心。”

走进福州路号外滩街道慈善超市之前,8岁男孩伟伟和妈妈有过这样一番对话。位于上海书城对面的这家慈善超市,是伟伟妈妈早就想好要来的地方,并且特地带上孩子一起来。

因为,这家慈善超市的主题,不仅关乎善举,还与爱的传递密切相关。

在这里,特殊群体可以找到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谋生渠道,不经意间的购物善举就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居民与家门口的网红店交换善意,构成一幅幅充满爱的画面。

小小超市,帮助特殊人群与社会连接

在开始逛店之前,伟伟和妈妈首先注意到的,是那个站在前台的小姐姐。小姐姐叫刘豫策,22岁,看起来很安静。但在她走到货架前、帮助顾客寻找商品时,你会看出她的行动有一点不方便。

店长罗慧钰告诉记者,刘豫策的专长其实是画画,目前大专在读,同时在慈善超市兼职,积累就业经验。因为罹患脑部胶质瘤,刘豫策的身体只有左半边能动。烫衣服、拖地等移动幅度较大的工作不适合她。店长便为她安排了看店和收银的工作。尽管身体不好,但她热爱生活,乐观、懂事。她主动找工作,是想替妈妈分担家庭开销。“爸爸十几年前就去世了,靠妈妈一个人工作太辛苦。”

■刘豫策的画

刘豫策休息的时候,店里的收银工作交给同同负责。同同是“85后”,患有三级智力残疾和糖尿病,渴望与人交流。前台收银岗位像一个小小的窗口,为同同开启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店里还有一位绘画达人,是“80后”的菠菜。他患有听障一级,在外滩街道慈善超市见习期间除了收银工作外,还负责出黑板报。

这个月,浦东塘桥街道的慈善超市开业后,他转去了那里。塘桥店店长张诚告诉记者:“他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干什么,自己会做好自己的事情。外滩店的见习经历让他能够快速上手新的工作。”

■菠菜工作的塘桥慈善超市(张诚供图)

店里的工作井然有序。伟伟和妈妈看到,还有一个年轻小伙的身影在货架间穿梭。他是23岁的弟弟,轻度自闭,在店里帮忙收发快递,或者拍摄商品上架网店。小小的慈善超市,成了特殊人群的一个家园。

超市每天9:30至20:00营业,所有店员一天隔一天休息,中午轮休吃饭。“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和个性,工作的时候甚至更细心。”罗慧钰评价这群特殊的伙伴。

开在家门口的慈善超市,与居民互相传递爱心

自从年1月开业以来,这家慈善超市一直客流如云。距离外滩只有1公里,对面就是上海书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帮助它吸引了不少人气。

因为连着居民区,附近居民也时不时来逛上一圈。居民们很愿意往这一方爱心空间倾注一些善意,有人捐出一批图书,用于义卖。

有一笔充满爱心的“大买卖”,罗慧钰至今印象深刻。

一个做生意的居民通过永胜居委会找到外滩街道,要给慈善商店捐助双新鞋。“是那种‘一脚蹬’的布鞋,39元一双,卖得很好。”罗慧钰回忆。居民不要超市开发票,指明出售所得全部作为永胜居委会的帮困基金,解决政策没有覆盖到的居民难题。

慈善超市里,这样的暖心故事时有发生,就像星星点点的光,点亮了这座城市。有时候,超市也会顺手回馈一些关心给居民,比如把多余的、用不上的货架送给隔壁福建中路弄小区的养花达人。达人左先生用它们为小区布置了“自治花园”,还将花借给超市用作活动布置,增添生机。

■左先生在小区布置的花园

有空的时候,左先生会来给超市帮帮忙,比如搭一块黑板。

超市一角有一面“心愿墙”,为社区困难居民的心愿牵线搭桥。自愿认领心愿的社区单位会把居民需要的物品准备好,通过居委会交付。超市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