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8上海书展稻香掩映书香,农家书屋首 [复制链接]

1#

风雨交加七夕节,书香满城也满村。昨天,青浦区林家村等14个村的农家书屋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上海慈善基金会所属“俞新宝与你同行慈善专项基金”与三联书店合作,为他们捐赠了20万码洋、共计册图书,让阡陌之间更添书香。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五大重点工程之一,年开始全面推开。目前,上海余个行政村均已覆盖农家书屋,每年举办数万场文化娱乐活动。今年上海书展,包括青浦区林家村薄荷香文苑在内的6家农家书屋首次成为了书展分会场。随着农家书屋近年探索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道路,上海满城书香溢出,农村这块书香地图上“短板”也得以补足,种田人从有书看到爱看书了。

各色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定位

诗歌朗诵、儿童剧表演、书法软硬笔,甚至还有“疯狂打击乐”课程……这不是市中心商场里的儿童培训班,而是金山区亭林镇亭西村的农家书屋——栖静书院每周为村里青少年带来的免费“福利”。

去年3月成立的栖静书院,从名字上就下了一番功夫。亭林有“木”,加上亭西的“西”,变成了“栖”;而“静”则是希望村里人都能静下心来读书。“放下麻将打起鼓,放下手机捧起书”是亭西村党支部书记顾丽萍对村民的号召。“金山区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农家书屋,亭西村之前也有一个,主要面向村里的老人。”金山区文广局副局长陆佰君坦言,农家书屋建起来容易,但要办得好维护好却要花一番心思。

记者看到,工作日上午的栖静书院大厅内,十几个孩子在上书法课,金山区硬笔书法协会会长闻毅敏正在手把手指导。上课的孩子告诉记者,他们这个暑假已上了6次课,字帖上的“也、下、中、千”已写得十分工整。里屋的阅览室内,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总编辑王卫中正在开讲“红楼梦医话”,与大家分享名著中的中医与养生。王卫中表示,农家书屋改变了农村阅读资源匮乏的窘境,“在城镇化大背景下,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两类人:有阅读习惯的老人;寒暑假中回到乡村的孩子。若能迎合他们的需求,农家书屋就能办得长、办得好。”

松江石湖荡新源村农家书屋于年底建成,是上海市首批农家书屋。每周三,村里的老年书法沙龙队总是“雷打不动”地聚集在这里学习交流、练习书法。年关将至前,他们挥毫泼墨,将一副副对联送进乡亲家中。石湖荡癌症协会也常驻于此,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因此,传统文化和医疗类的书籍在这里总是特别受欢迎。”新源村农家书屋负责人鲁琼这样说。

被网上誉为“最美农家书屋”的林家村薄荷香文苑坐落在安谧的乡间,男主人张瑞杰是中医学博士。曾经,每天来书屋找他号脉的人远多过看书的人。张瑞杰分析,村里其实有不少文化人士入驻,包括湖南大学的教授、油雕院的画家、田耕社的相声班子……但书屋始终乏人问津,原来的那些书,是不是不对路?为此,他隔三差五就举办读书会、音乐会、中西医讲座等,人气终于旺了起来。目前,薄荷香文苑藏书总计近三万册,医学类、社科类,艺术类、包罗万象,其中不少是这些村里的“文化人”捐赠的。

因地制宜打造村民们的文化高地和精神乐园

在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前,一些学者曾用“文化荒漠”来形容中国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态。据统计,年中国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仅为0.1册。工程实施以来,各地共向农村配送图书10亿多册,已经超过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8.38亿册的馆藏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农村昔日“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困扰已迎刃而解。但让乡亲们从有书看到爱看书,各地仍在思索良方。

“农村确实需要阅读,但打造农村书屋不能想当然,要因地制宜。”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告诉记者,在崇明有一家5层楼的“百姓书屋”,屋主是一位何姓企业家,他自费订了30多份报纸和杂志。每天早晨6点到10点,村里数十位有阅读习惯的老人会到老何家里看报、读报,而到了下午两点,这批人又会聚集在这里练习书法。每年,老何家里要消耗2万个一次性杯子,斤茶叶,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烧泡茶的开水。“未来的农家书屋,也是老年人精神上的养老乐园。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有文化、爱读书的人回乡养老了,农家书屋或许就更热闹了。”

曾经一度,农家书屋在村里就是个“摆设”,几乎无人问津。原来,当地农家书屋最早的配书以农业类为主,“如何耕种水稻”“养猪技巧大全”这类书籍充斥着书架。但矛盾的是,村里有阅读能力的人都不种地,而种地的人又基本不会看书。如今农家书屋图书品种大为丰富,各种阅读、文化活动多姿多彩,让孩子们抢着来,老人们记着来。

农家书屋,是稻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阅读的初心和明天的希望。彭卫国说,今年将农家书屋作为上海书展的分会场之一,其初衷就是希望各级政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