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有黄埔、文有上大。作为上海市属、国家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上海大学的登场可谓是极其隆重,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合并组建成新上海大学。
历经多年发展,上海大学已成为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年,它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年上大毕业生就业率达99.21%。年全球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国内地高校排行榜中,上海大学位居16位……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所与黄埔军校齐名的高等学府。
红色学府,五卅运动的策源地
作为共产党人参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上海大学一直流淌着红色基因,熟悉中国革命史的人都知道,在上海大学这所红色学府的师生中,担任过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职务、担任过党中央历届政治局常委、委员职务的有十余人。这样一座红色学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在当时的革命青年中,已经流传了这样一句话:在中国,文有上大,武有黄埔。
年初,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在上海有条件的基层建立5个党支部。上海大学被选为第一支部。不久中共上海大学支部正式成立,这在上海的学校中是第一个建立党的支部的。不仅如此,西摩路(今陕西北路),也就是当时上海大学校址,还是五卅运动的策源地。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上海大学的红色基因,生生不灭;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近7年来,上海大学向人民军队输送了五百余名优秀学生。
实力强劲,14个学科上榜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作为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大学的学科门类十分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现设有30个学院、2个校管系;设有91个本科专业,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9个交叉学科博士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上海大学共有35个学科上榜,上榜学科总数居中国内地高校第31位。目前,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牵头建设1个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10个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6个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数据截至年9月30日),在年3月公布的ESI最新数据中,上海大学共有9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行列,与年11月同期相比,有8个学科的全球引文排名百分位上升,学校学科的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步入年以来,上海大学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新年伊始,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公布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点名单。上海大学1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上海大学法语、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制药4个专业获批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上海大学会展专业获批新增审批本科专业。
3月4日,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Symonds正式发布了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上海大学共有14个学科上榜,较年增加2个学科,新增社会学(排名-)、环境科学(排名-)、农学与林学(排名-)3个学科进入榜单;3个学科的排名相比去年取得了进步:材料科学由-提升至-;物理天文学由-提升至-、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由-提升至-。
作为一所上海高校,上海大学在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方面也具有天然的教学科研优势,年,上海大学AI+教育获批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第二批19个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之一。同时,学校正在筹建人工智能研究院,目的也是加快推进AI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趋势下,工科与医学也找到了交汇点——脑机接口技术。除了涉及脑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康复医学等学科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为这一医工交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目前,上海大学涉及临床医学和医工结合的学院有生命、机自、环化、通信、材料、理学、计算机等,已经开展了生物材料、医工交叉融合、纳米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生命科学、创新药物、器官修复与移植等领域的医工结合研究。
科研实力雄厚,年获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科研论文——上海大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年国际三大检索(SCI、EI、CPCI-S)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位于全国高校49、43、28位。
科研平台——学校拥有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计划)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批准备案建设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3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3个上海高校智库建设项目,1个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获奖——学校新组建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1项,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项,获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计项,其中一等奖共计38项,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共计18项,其中一等奖共计1项。获国家级重大项目共计34项(含国家社科重大项目30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4项)。年,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项(不含重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9项。(数据截至年3月30日)
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是上海大学一以贯之的初心,也是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使命。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上海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打响四大品牌,在学科布局、产学研合作、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精准对接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是上海大学作为以城市名命名的大学,所应肩负的、责无旁贷的使命。
3月16日上午,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举行揭牌成立仪式。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以开放融合、专业研发、分布发展、多元投入、成果共享为原则,采用实现市场无缝对接、产业链集聚发展的科技转化新型驱动模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为目标,下设创新研究中心、工程师学院、研究院科技园、产业技术转移中心等四大板块。致力于建成一个高层次、综合性、市场化的政、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研发实体,成为亮点突出、特色鲜明、产业带动力强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
人才强校,拥有全职两院院士6人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延四海名师以育之。作为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上海大学一直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层次更为清晰、结构更趋合理、具有一定国际化程度、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人,其中教授人、副教授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2人;讲座教授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2人。
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获得者,是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所高校拥有的院士数量,也是评价学校师资及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在这方面,上海大学的表现十分亮眼——学校现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双聘院士9人。
环境一流,智能格局遍布校园
在软实力表现十分突出的情况下,上海大学的硬件实力更是不容小觑。身处魔都上海,上大自然也沿袭了这座城市精致、时尚的气质。学校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
智慧教室
采集交互网络系统、分析反思系统、投屏功能、自由拼搭的课桌椅……这就是上海大学已经投入使用的智慧教室。智慧教室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共同体,是学校在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研讨式、互动式、合作参与式课程改革探索的主要支撑,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和考核,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现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
智慧教室除了录播、投屏、环境感知等功能外,还有两大突出的特点——双投影电子白板和双显示设计。同学们在教室任意位置都能看到、看清板书内容。同时教室两侧都是可书写的墙,不用担心漏掉知识点,随写随擦、清洁方便。这间教室还另有一项秘密武器——全新高清录播设备,有了它,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听课互动。
简约式可升降讲台、轮滑式桌椅、电子触摸屏、移动白板……在这样的教室上课,简直完全不想下课!
图书馆
为表达对钱伟长老校长的敬意与怀念,上海大学在宝山校区东区建成了钱伟长图书馆。年5月,钱伟长图书馆正式全面开放,成为新生入学教育、校友返校忆旧、校内成果展示、校外嘉宾来访的重要场所和平台,也为上大人提供了追忆与体味钱伟长老校长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精神家园。
以老校长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定然不走寻常路。自正式开馆运营之后,这里已经为了上大校园内一处新的网红打卡点。
钱伟长图书馆是一座融图书馆、博物馆和校史馆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总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含地下库一层,地上七层,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校史馆等实体空间为一体,融合上海大学博物馆实体馆藏、钱伟长纪念展展厅、上海大学校史展展厅、图书馆读者服务等多功能于一身。
图书馆致力于智慧图书馆建设,以电子资源(含视听视频)为主,纸本图书资源重在特色。截至年5月,收藏纸本文献总量逾10万册,其中约6万册可供读者自由借阅;还引入了智能管理与服务概念,利用人脸识别门禁、自助借还书机、自助打印机等设备,让读者体验智能服务带来的便捷。
学生宿舍
教室、图书馆都如此高大上的上大究竟会有怎样的学生宿舍呢?没错,那当然还是精致精致再精致了!
学生书桌、挂衣柜、储物柜,寝室内应有尽有;共享书柜、电脑桌和公用讨论区、全身衣冠镜,公用厅内尽显奢华。
这里有创意和巧思,也有色彩和温度,大学的四年时光,这里就是上大人最惬意的归处。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展望未来,上海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抓住机遇、锐意改革,深入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瞄准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不断优化富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努力铸就一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高效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快乐成长,聚焦一流本科教育,通过不断完善全人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实现大学的核心价值。上海大学将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来源: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