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悦览暑期书单做童书遇见未来的挚友 [复制链接]

1#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有效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50519/q9vi7pq.html

如今几乎每个出版社都有童书部,专门做面向儿童的图书选题,这很好。多年以前,只有专门的少儿社才会做童书,童书品类不多,选择更少。

曾经,我也认为好书有标准,经典、文学性强,经过大浪淘沙,作者真挚、写作理性客观,要给孩子以普世的价值……孩子的时间宝贵,当然要看最好的作品——但现在,我会觉得,孩子“应该看什么书”,应由他们自己去遇见。

家长制定的标准有时会很功利,恨不得举出所有证据,来证明这一本“应该读、值得读、必须读、读了就会如何如何”,可在这种时刻,他们几乎忘记了触发阅读的核心:兴趣——也几乎忘记了阅读的路径只能自己探寻。

阅读本来就是个体化的,基于兴趣驱动的阅读,会持续得更久,也会让人得到更深远的帮助。一个人的阅读路径,如果如同直线一样不失偏颇,阅读的生趣是不是也会变得寡淡?

所以!做每一本书都要全力以赴。只要我们努力做好各种各样的书,自会有各种各样喜好的孩子与它们相遇,很快,孩子们就会学会从一本书里找到下一本要读的书、从一本书里列出一串感兴趣的书——自由地遨游在丰沛的选择之中,直至找到自己心怡的阅读小径。

作为一位出版从业者,想以阅读的力量介入时代,为此,我们也一直基于这样的想法为孩子做书。市场大热门书、焦点作者的书不乏同行做过了,所以我们选了各种各样、甚至一句话讲不好类别的书,希望给孩子们的阅读选择,多一些声音。想向大家推荐四本今年上半年出版的新书——

民间文学学者朱介凡,在做中国民间谚语研究的时候发现,我们国家有这么多可爱的儿歌!这些儿歌不仅记录了市井中国的各种民俗文化,还非常有趣。于是,他花了40年时间,将这些儿歌从地方志、古籍史料当中打捞出来,并加上说明、进行分类,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还能在爸爸妈妈的口中听到这些儿歌,了解文化的面貌。这本《中国儿歌》,首版由林海音女士策划。她说:“中国儿歌如不保存下来,将来是会忘光了的。”

普通爸爸王亮和都市生活里的无数爸爸一样,每日辛苦工作、经常加班。王亮喜欢文学,和女儿一起读书,他们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出“这抱抱,就是那婵娟的月光”;读爱德华·托马斯的《雨后》,把它变成了一个雨的拼图游戏……这些共读经历,被王亮写进《爸爸的文学课》。这位爸爸,从不居高临下,而是与孩子进行着平等的文学交流。他说:“孩子们用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来认识与把握未知的经验与世界,有时他们反而比我们更容易接近问题的本质。”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黑白插画家,叫E.H.谢泼德,曾任英国著名的《笨拙》杂志的首席漫画师。他在中年时候,为格林厄姆的童话《柳林风声》、米尔恩的《小熊维尼》创作了黑白插画,曾经是最风靡、最著名的插画。在谢泼德70岁时,把他自己的小时候画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画家是如何长大的,也让我们能了解那个远去的维多利亚时代是什么样貌。这本书叫《伦敦小孩》,是一位度过了风雨飘摇一生的老爷爷小时候的故事,我们也从中窥见一个人的童年对一生的影响。

北大文学博士马俊江非常热爱法布尔的《昆虫记》,他认为这部作品当初被介绍成纯科普读物,失去了这本书最伟大的光彩。他写下《我的昆虫记》试图为喜爱法布尔的读者们提供一个愉悦的阅读体验。这本书不同于十卷本的《昆虫记》,需要很长的阅读时间。作者提炼精选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昆虫,讲述法布尔研究这些昆虫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作者和法布尔之间进行的一场对话。

每本书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这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多姿多彩。我们想将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因为他们是未来的建造者,未来的样貌,取决于他们成为怎样的“自己”,想一路走下去,直至走向更好的自己,遇见未来的挚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