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图书馆借还书一体机为何能同时识别一叠书 [复制链接]

1#

我们在图书馆自助借书或还书时,一叠十本书,往自助借还书一体机上一放,机器就能自动识别出每一本书,经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完成借书或者还书登记。那么问题来了,自助借还书一体机在没有逐一“过目”的情况下,为什么可以一次性识别一叠图书呢?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大家翻开任何一本书的底页,可以看到贴有一张图书馆的标签。对着光源一照,能看到标签底下还有一圈方形图案和一个小黑点。类似于下图这样的东西:

这个方形图案其实是RFID天线,小黑点则是带储存功能的控制芯片。它们有一个学名:RFID电子标签。

RFID的英文全称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System,即无线射频识别系统。主要由标签(Tag)、读(写)码器以及后续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

读码过程大致如下:

计算机发出读码指定后,读码器(也称读卡器)通过其天线发出射频问询信号,电子标签的天线收到电磁波后,将磁场能量转换成电源,向电子标签中的芯片供电,芯片进入工作状态并通过天线回复读码器,读码器收到电子标签的应答信号后,经过译码,还原出电子标签编码前的原始数据。

如果是主动式电子标签,则会自带电源,不需要将磁场能量转换成电源。

写码过程和读码过程相似,不过,是写码器提供数据,电子标签接收并保存数据。

RFID电子标签有很多种,按技术标准来说,主要有三大阵营:分别为EPCglobal、ISO、uIDCenter。他们都发布了许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应用领域也是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以ISO组织为例,已发布如下标准规范(仅列出一部分):

ISO/5:使用频率KHz以下,波长LF,主要用于畜牧或宠物管理;

ISO-2:使用频率KHz以下,波长LF,主要用于门禁卡、动物追踪;

ISO-3:使用频率13.56MHz,波长HF,主要用于物流、行李识别;

ISOA/B:使用频率13.56MHz,波长HF,主要用于地铁票、火车票等;

ISO:使用频率13.56MHz,波长HF,主要用于门禁卡;

ISO-7:使用频率MHz,波长UHF,主要用于货柜;

ISO-4:使用频率2.45GHz,波长MW,主要用于即时定位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

ISO-6:使用频率-MHz,波长UHF,主要用于全球供应链管理;

等等

不同的技术规范,其使用频率、读写距离、编解码方式、数据存取等等都有可能不同。

比如ISO的读写距离是0~10cm。这种电子标签比较适合用于收费票据。只有电子标签贴近读码器(或写码器)才能读写数据,不容易产生误读和误扣费的现象。深圳的深圳通公交卡(也是RFID电子标签)用的就是这种技术规范。

ISO的读写距离可达1.5米,这种电子标签比较适合用于图书管理。只要电子标签靠近读码器,就能读到电子标签中的内容,非常方便快捷。

相信读到这里,大家心里就有了标题所问的答案了。下面简述一下还书过程:

读者在借还书一体机的计算机屏幕上点选“归还图书”之后,将书放到感应区,借还书一体机内的“读写码器”会发出射频问询信号,位于感应区的所有图书中的RFID电子标签都收到了射频电磁波,并将磁场能转换为电源,开启所有电子标签中的芯片,所有电子标签中的芯片都会将芯片中储存的数据,包括书名,书号,在馆状态等信息回复给读写码器,读写码器收到信息后,送给借还书一体机的计算机主机。主机通过网络查询到相关信息并确认可以归还之后,再向读写码器发出写码指令,清除旧的借出记录并写入防盗信息。同时更新服务器上的信息,还书成功。

由于计算机运行速度比较快,读写码器是慢速设备,所以还书时,一定要等读写码器将资料完整写入书中的电子标签后,才能将图书移出感应区。否则,就可能出现计算机显示归还成功,但书中的电子标签信息还没有完成写码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借书还是还书,都要等到计算机屏幕显示打印凭条时,才能将图书移开。

借书过程和还书过程类似,只是比还书要多一个身份验证的过程,写入电子标签的资料也有所不同。如果借书时读写码器还没有擦除防盗信息就把图书移出感应区,就可能导致离馆时,触发防盗门警报。防盗门发出警报也不要慌张,只要把图书交到服务台重新写码即可。

推荐文章:

ACPI简介之全局状态:G0/G1/G2/G3/S0/S1/S2/S3/S4/S5

闲话计算机BIOS-启动过程和易混淆名词

闲话计算机BIOS-AwardBIOS刷新工具AwdFlash.exe使用说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