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利益面前,我们这些教师的选择,或许会让 [复制链接]

1#

单选

对比以往,你觉得教师群体目前的形象如何?

越来越好无语,喝酒喝酒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教师,教师,教师!

教师这个行业一定有过名誉上的高光时刻,这一点毋庸讳言。然而,在你看来,你觉得现在的教师群像的荣誉到底是高光时刻,抑或是“至暗时刻”,不妨先做完上面的选择题吧。

如果你做完了这个选择题,我相信,你应该可以看到一种压倒性的结果——经济愈加繁荣,教育愈加捆绑了利益,教师的形象却好像愈加不那么乐观了。

当然,这里面成因复杂,我从来不认为,任何问题只是单极化影响的结果。我从来都认为,浑水之下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罪。

不过,在这里,我只想说:教师群体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不能像蔡桓公一样讳疾忌医,以至于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这个问题就是:某些教师目光短浅,在商业化的现实里,无底线追求商业化,所有的行为并不是谋取利益的“阳谋”,而是呈现一种“阴谋”的气息。

当然,我的态度历来如下:这个问题只出现在教师群体里掌握话语权的那一部分教师身上,并非所有老师都有问题。

如果用显性记号来标记,那就是:学校里的高级职称者和教育管理者、各个“码头”的核心教师,她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负起责任来。

为什么?因为劣质的货币驱逐了优良的货币,这种现象日甚一日。那些老实巴交的老黄牛经常被扣上“情商低”的帽子,又因为他们不屑于组建人脉,没有找到各种各样的伞,很容易被边缘化。

既然都被边缘化了,行业的问题和他们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他们不是蜘蛛侠,也不是什么变形金刚,人微而言轻。

也就是说,我从来不认为教师这个行当有问题,我只认为:其中的一些人、其中的一些风气有问题。

教辅书的江湖,从来都有教师的身影

我可以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可一旦回到“人才济济”的教师办公室,我瞬间就能感觉出自己的“小”来——不会飞短流长、不想违背良知道义,融不进办公室的整体氛围里去。

而且,你又不可能堵上自己的耳朵——如果你用耳机堵上耳朵,在“好事者”的反馈之下,BOSS很快就会在各种教学例会上指桑骂槐:“有的人是什么东西?!上班期间竟然戴着耳机!”

用词激烈,大义凛然,将你放在学生家长的对立面上,将你的饭碗高高举起,你怎么可能不胆战心惊?

所以,我只能一边批改着作业,一边听着“码头”老师们的飞短流长。

忽然,某某老师说起:“对了,下周人家就要到学校来了,我怎么才能不露声色地把学生们买的某某书籍全部收集起来?”

如果是局外人,听到这些话一定一头雾水。可我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种现象并不鲜见,甚至还登上过现象级的热搜,主要就是围绕着教辅资料,另有一个江湖。

一些图书批发商仿效风靡一时的医药代表制度,在学校教师之间确定一些代理人。通过这些代理人,这些图书批发商专门代理的几种教辅资料就可以登堂入室,由学生家长买单,集中、统一地到达最终的消费者手中。

本来,这种现象在最近几个学期略有收敛——因为一些A4纸出现的次数太多,措辞也越发凌厉。

不过,我仍会见到一些猛厉教师的班级学生,经常提着大包小包的书袋。透过一些各种各样透明的试卷袋、习题包,我能看到里面形形色色的教辅书——毫无疑问,在利益面前,这些教师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

但我以为,相当一部分教师会被震慑,认真改过,不会再发生这种情况。可是,从办公室的闲谈来看,下一周,校外的书商还会如约而至,根据学生的购买数量,给付老师相应的报酬。

有人说:那些书就不是在一个地方购买的,来源散乱,谁会认账?

对于这样的人,只要不是别有用心,我只能说:“你的说法一定会得到书商以及教师的肯定——是啊,是啊!”这样的人,单纯得可爱。

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在版权意识日益强烈的今天,这些书商大多数都是代理固定品名的教辅资料。只要名字相同、内容相同,这些教辅书都是从一个图书代理商那里流出来的——人家怎么可能不认账?

刚开始的那几年,书商大概为了打开销量,唯一参考的就是书名,见到书本就给付相应报酬。哪怕是你从外太空买来的,只要装帧一致,就没有一点问题。

现在,这些书商已经学精明了:他们会在一些隐匿的地方,留下一些局外人不易察觉的符号。

最常用的就是用类似于食品包装袋喷码的设备,在书脊位置喷上一些编号。这些编号往往都有特定含义,局内人一望即知流通渠道和流通范围(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不敢贴上自己拍摄的图片)。如果跟自己没有一点关系,书商就不会给付相应报酬。

不过,敬请放心,被挑出来的书的数量可以忽略不计——做这一行的书商各自都有各自的战场,谁也不会去撬谁的墙角,很是有一点职业道德。

其中的利益流动大吗?

有人说:能有几个钱?犯不着小题大做。

面对这样的人,我往往无语凝噎:我先给你算一笔账。

我冲锋在教学第一线二十四年,月薪是元。这种教辅书,薄薄一本儿,定价往往在六七十元左右(我的孩子没在我所任教的学校,我曾经在微头条里拍过照片:一本高达八十元——你去翻翻看),销售时从来不打折。

如果一本书五十元左右,教师的相应报酬是25元。剩余的由书商分配,可能还会付给自己的校内代理人一部分,真正留到书商手中的部分应该不多。

不过,我们也不用担心:书商的出发点是薄利多销,当三位数以上的学校,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的时候,整个集合里面的利益流动就很可观。

还说回教师,下周要给付报酬的那种书,教师可以从每本里面拿到25。而我们一个班级的人数通常在七十人以上,25乘以70,这个数额应该可以买一部中档手机了吧?应该是我多半个月的工资了吧?你还觉得少吗?

补白一二三

第一、首先回答那些居心叵测的人们一个问题——我会不会参与其中?

答案是:我曾经参与过,但次数屈指可数。如果我不这么做,我会被边缘化得更厉害——所有人都去做一件事,而你不去做,在三人成虎的现实面前,你觉得我的境遇会惬意吗?

在这里,我一定要谢绝那些“你要顶住、你要完完全全洁身自好”的人的规劝:我谢谢你全家。

如果我这样做需要受到灵魂的谴责,我愿意教授阿努比斯的审判——这样还不行吗?

第二、有没有放了老师们鸽子的书商?

唉,还真的有。详细情况我在前一篇的文字里叙述过。简单说来就是,另一个书商的另一种教辅书籍分出的利益惊人。但是,拖过了一个学期之后,这名书商在这个城市金盆洗手,老师们只能吃一个哑巴亏:这事儿不能摆到桌面上啊!

第三、对于一些猛厉的教师来说,这种操作不是一次两次,是可以有多次的。平均下来,每个学期可以得到我月工资的十倍以上。

其它的,我不想说了,我怕电脑有妊娠反应。

总之,我以为:我们的每一种作为都会是蝴蝶扇动的翅膀,究竟会不会引来暴风雨,我们一定要考虑清楚。

前路有光,初心莫忘。

#教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