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疗的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知道会引起争议,篇一发出后,不出意外大多都是指责声,指责的内容大多都是林洙已经不容洗白。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其当年的那些表现,还更是因为林徽因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只是,如果你真正洞悉了这个世间的世态人情,你会明白一切的背后都不是那么简单,都有着其必然性。下面我们就从这个角度细细来为大家分析下。
林洙
首先,对于薄情一说,是指林洙在程应铨落难之际抛弃了丈夫,成为丈夫最后自杀的间接推手。完美地诠释了那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话。从世俗的道德层面来说,这是林洙人生的一个污点确实令人无话可说。
但人性决定了婚姻这个东西是最复杂的,一切事物发生的背后都是有必然原因的。如果你仔细了解了下两人的履历,你应该得出一个其实林洙和程应铨最初的结合本就是个错误的结论。
这个世上,人性的多样性也导致了婚姻的多样性。托尔斯泰那句话说的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个性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如有的女人喜欢年轻有活力的男人,认为这样的生活充满激情。而有的女人则喜欢成熟稳重的男人,认为这样的生活安全稳定。而人生的成长历程常常注定了这些性格的养成。
林洙
让我们来看看林洙的成长经历。
林洙出生于年,其父亲也是搞建筑出身,在那个动荡不堪的年代,先是军阀混战,随后又是日寇入侵,无数人在这样的动荡的大时代下就如一朵朵漂泊的浮萍,只能随波逐流、四处飘零。林洙一家也是如此。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年仅一岁的林洙就不得不随家到处迁徙,分别生活过南京,湘潭、柳州、贵阳等无数地方,最后才在比较安全的昆明定居。
而林洙父亲为了养家糊口,经常远离。母亲由于压力,常常也没有时间照看她,经常把她托付给旁边一家书店照顾,林洙的整个童年基本都是在这家书店里长大的。随后大一点又举家迁往上海。我们可以看到,林洙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一直缺少父亲在身边的教诲陪伴。常常很长时间才能见到父亲一面,动荡的生活让她内心也极度缺乏安全感。
这样的成长历程,不可避免地对林洙的性格产生重大影响,颠簸不定的生活让她不仅学会了隐忍,渴望一种安定稳适的生活。更因为成长历程中缺乏父爱和安全感,内心更渴望一个成熟男人的保护。今天也何尝不是如此,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跟随母亲单亲长大的女孩子更倾向选择的男朋友大都是成熟的大叔。这是女性柔弱的一面决定了的。
年轻时候的林洙与妹妹合影
回到故事里。年,年少风发的程应铨于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随后去了缅甸当了盟军翻译。年二战结束的时候,程应铨从缅甸回到昆明看望哥哥程应鏐,程应鏐听说弟弟要去上海谋职,便介绍了自己的一个正好全家要去上海的女学生给弟弟认识。希望弟弟一路上有个照应。
而这名女学生,就是林洙。
我们再看看程应铨,当年的程应铨可不简单,出身名门,家世显赫。当年道光年间,就曾出过“一门三督抚”,成为一时美谈。后来更是出过曾经担任过安徽大学、浙江大学和四川大学几所名校校长的程天放。家学渊源,是典型的书香门第。这个家族在建筑学上也颇有造诣,当年的负责监造颐和园的就是程家的一位名人。
程应铨本人高大英挺,一表人才,再加上建筑学方面的共同语言,一路上让林洙的父亲极为喜爱,萌生了将女儿许配给他的念头,开始极力撮合两人的感情。那个时代的恋爱,虽然不如封建时代的保守,但父母的话语权还是非常大的,再加上林洙性格一直比较善于隐忍。就这样,在父亲的努力下,两人走到了一起。
清华大学中的青年林洙
我们可以看到,林洙在整个过程中基本都是被动的,个人甚至一直认为,她很可能开始根本不爱程应铨,他们的结合更多的是因为少女的懵懂、生活的需要加上父亲施加的压力。如后来程应铨稳定后,两人的婚事依然是一拖再拖,恋爱足足谈了四年,在那个时代已经是罕有的爱情长跑了。最后直到林洙的父亲实在看不下去,在不断催促之下,才让这两人真正结合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婚礼上梁思成当时还是这两人的证婚人。
女性对家庭的渴望和向往是千百年来深埋在骨子里的,是什么原因让林洙对这次结合不积极和不热衷,此时程应铨已经进入清华,并已经提拔为教研组组长,前途和收入都是令人羡慕的,结婚的一切条件都已经成熟,但为什么林洙对婚事还是一拖再拖?
在这里,我们只能解释这个父亲眼中的乘龙快婿,但在与其朝夕相处的女儿林洙的眼中,依然有很多令她不满意的地方,令她很矛盾。对于这些顾虑,也许我们能从程应铨成长经历和性格上能找到原因。
程应铨
自古以来,少年得志的人身上往往从来不缺乏的就是傲气和锐气,而程应铨的前半生完全可以说属于少年得志。也许是基因出色,也许是门第熏陶,他在学校期间就一直就是班里的高材生,到处迎接的都是羡慕的目光。毕业后事业上也是一路一帆风顺,而且不仅人长得英姿飒爽,更是多才多艺,据后来其家人回忆,程应铨精通英文、擅长绘画、爱好摄影,甚至游泳、网球这些项目也是无一不精。
这样的一个才子,这样顺利的人生,加上如此年轻就进入了清华这座中国著名学府任教,在建筑界也小有名气,如此众多耀眼的光环。让我们相信,程应铨的身上自然不可避免地拥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傲气。并且这确实是有事实根据的,如后来据同事回忆,程应铨个性十分鲜明,铁骨铮铮、嫉恶如仇、桀骜不驯。对看得入眼的,掏心挖肝,对看不入眼的,搭理一句都不愿意。
这样个性十足的人,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经常喜怒形于色。我们美其名曰为真性情,其实从骨子里来说就是另一种单纯。但这份单纯在可敬的同时,作为其朋友相处的时候你恐怕也需要更加小心翼翼,常常如履薄冰。而朋友尚且如此,作为朝夕相处的枕边人的林洙的感受我们更可想而知。
并且身伴这样一个大才子,林洙自身无论长相,还是学识,甚至收入,与程应铨都是有相当差距的。在这样的性格和环境下,两人精神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自然也就可想而知。前面说过,作为林洙本人,年少时期的坎坷经历让她内心应该一直希望的是一个成熟男人的呵护。而程应铨年轻气盛,所以相处过程中应该发生过很多摩擦和龌龊。这是所有的人年轻的时候对婚姻的理解和包容的缺乏导致常常会犯下的错误,相信这也是林洙将婚事一拖再拖的原因。
感情这个东西是最不可捉摸的,婚姻的破裂也不是一天就能造就的,都是平时里一点一滴的失望不断的汇集,直到最后巨大到了超出支撑极限的时候,于是,一切的道别和无情就显得非常自然了。而且从拖延婚事这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林洙其实性格也很独立。
在外人眼中,这段婚姻林洙是高攀了,但鞋子这个东西,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婚姻也同样如此。
林洙与程应铨、沈从文
林洙后来曾经说过一番让她受到广被指责的话,她说和程应铨生活在一起的十年中,唯一让她感受到高兴的只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程应铨的个人事业上很有成就,年纪轻轻当年就曾经被高层亲自点名成为中国建筑代表团的成员出访别国,作为他的妻子,这个巨大的荣耀让林洙觉得非常自豪。
第二件事是,当时国家对知识份子是非常重视的。高级知识份子的待遇非常高,有的甚至比国家领导人收入还高。程应铨作为这个阶层中的一员,他的工资收入在那个时代是很可观的,而且程应铨不仅拿着高工资,因为精通外语,还时常翻译国外的一些资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让一家人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很不错。
当时这段话一出,顿时受到了人们的纷纷指责,认为林洙过于现实,眼中只有名和利。但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下,从这段话的背后也可以看出,在林洙现实的背后,其实这段婚姻在不断的不合拍之下感情其实已经死亡,已经更像是一对只是因为生活需要而搭伙过日子的一对朋友了。
所以我们相信,此刻的林洙确实已经对程应铨没有感情。世间大多数女性都是感性动物,大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在爱的人面前,可以是千依百顺、小鸟依人,宛如一朵温柔的解语花。但当爱消失后,其表现的决绝常常是很多男人也只能瞠乎其后的。所以固然林洙在程应铨落难之际的选择令我们外人诟病,但从女性的这个特点的角度来说,也还是能理解的。
林洙与两个孩子
另外,也许在程应铨面前,林洙确实不能算是一个好妻子。但在孩子面前,林洙确实是一位好母亲。
生物界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雌性一旦产下了自己的孩子,主要的注意力和爱心都会大部分转移到孩子身上。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很多老公抱怨自从有了孩子后,老婆对自己的关心就一天不如一天,在家里的地位直线下降。或许,这就是自然界雌性动物的母爱天性。
年,程应铨被划为右派,林洙也受到牵连被调到图书馆当了一名管理员,工资和待遇全面下降,她随后立即与程应铨离了婚。但很多为此事纷纷指责林洙的朋友没有看到的是,当时林洙的工资只有20元,但在离婚协议上,林洙仍坚决要求自己独立抚养两个孩子,并不准程与孩子见面。同时两个孩子还都改姓为林。当时林洙还告诉程应铨:如果两年之内摘去右派帽子,可以复婚。
这段经历在林洙的这本书的回忆中有说到:我不得不考虑这个家庭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来问我:“妈妈,你当初为什么没有和右派划清界线?”我将何言以答?所以最后我决定离开他。
这段话被很多人认为她是为自己开脱辩解,但我们可以从后来发生的很多事中看到。林洙当时确实应该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在当年的极端环境下,林洙坚信组织对程应铨的处理是正确的,为了避免连累孩子,所以她选择了带着两个孩子离开父亲。当时她的工资已经很低,但仍为了孩子的前途,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两个孩子跟着自己。
我们可以看看,离婚后的一个单身母亲,身边还有两个孩子,工资又极其微薄,仅仅只有20元,其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她仍拒绝程应铨的帮助,甚至孩子因为经常吃不饱而偷偷跑到程应铨的宿舍找吃的都会挨打。林洙的这些举动也被后人认为是对程应铨的绝情和落井下石。
但个人不这么看,在那样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来自孩子父亲的资助是求之不得的,也是天经地义的。但当年斗争环境的严酷很多年岁已大的朋友应该还有记忆,一旦父母被打成“黑五类”,孩子不可避免也会受到各种非难和歧视。所以,林洙才会这么绝情地将孩子与父亲彻底割裂,这个举动应该更是害怕孩子成为“黑五类小崽子”而影响其未来。
程应铨的好友沈从文曾给林洙下了一个断语:“她只爱钱”,但我们从此事上看,恐怕不完全是这么一回事,起码这个断语也有些偏颇。
沈从文
只是个人也必须承认,林洙虽然一切的举动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随后的改嫁梁思成其中应该也有这个原因,可对于这位已经孤立无援,正在备受打击的程应铨来说,确实很残忍。程应铨本就不断受到了冲击,已经很痛苦,又看到自己的妻子投入了自己最尊敬的老师的怀抱,并且还阻止自己见日思夜想的两个孩子,其中的悲愤与绝望我们完全可以想见。
前妻的这些所作所为,令他倍感现实的世态炎凉和冷彻入骨的寒冷。在林洙和梁思成结婚六年之际,那个寒冷的冬季那最后的纵身一跃,彻底让池水将自己冰封。也是一直骄傲的他为了保住自己最后一点体面而作出的最后的无言抗争。
不否认,在这些方面,林洙是造成程应铨自杀的间接推手是毫无疑问。但有一点要说的是,我们也相信,对于这位普通平凡的女人来说,她当时应该是没想到前夫会如此刚烈,会决绝如此,最后竟会是这样一个令人叹息不已、也令她为人诟病至今的结局。
回到故事里,后来林洙改嫁大自己27岁的梁思成,更是引发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指责林洙依旧是为了名利,是想当“建筑界第一夫人”,反对声汹汹四起,更是让梁思成最后众叛亲离。其女梁再冰动员了家里所有的亲人反对。连梁思成多年的好友张奚若也与其断交。数十年的情义就此戛然而止。而好友刘敦桢送来的贺信中只有四个字:"多此一举",也是表明了对两人这段婚姻的态度。
张奚若
甚至直到今天,都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当年林洙进入梁家几天后,就取下了挂在客厅的当年李宗津为林徽因所画的一幅肖像,性格刚烈的长女梁再冰见到后怒不可遏,抬手给了林洙一耳光后摔门而去,此后数年不进梁家家门。
故事的真伪我们不去辨说,但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婚姻确实彻底让梁思成陷入了亲情的孤岛,其儿女、兄弟姐妹都不再与其来往,后来梁思成和林徽因唯一的儿子也曾说过:我们一家三代都很失败。他们的孩子也都不再姓梁,而改姓周。可见这段婚姻当年的压力有多大。
但爱情从来都是不讲道理的,钱钟书老爷子就曾说过:老年人的恋爱,犹如老房子着火,没得救了。
很多人认为,当时30多岁的林洙再嫁大自己近30岁的梁思成只不过图的是梁思成的收入和名气。这点我们也可以来分析下,从后来的经历中看看,这话其实应该是不准确的,相信其应该不仅仅是因为其内心一直对梁思成的崇敬和对成熟男性呵护的渴望,还有一个很大原因是从两个孩子的成长角度而出发的。
当时她带着两个孩子,还有母亲要照顾,自己还必须工作,而图书管理员只有20元这点微薄的工资,来自经济和精力的双重压力,可想而知其生活有多么艰难。孩子一天天在长大,她不能不为孩子的成长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从哪个角度,嫁给梁思成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饱受指责、为世人所侧目,其中的甘苦心酸唯有她自知。
自古以来人言都很可畏,阮玲玉的自杀,周旋的疯掉都是这些世俗间的语言暴力造成的,在这样四面汹汹声讨的环境下,林洙顶住了压力,没有顾及自己的名声,为了孩子的成长,她忍气吞声、无怨无悔。可以这样说,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完全是一个标准好妈妈典型。
两人成婚后,两个孩子由林洙母亲照顾,梁思成也履行了自己的责任,每月从工资中拿出80元来抚养林洙的孩子,当年的80元,绝对可以说一笔大数目,有过那段记忆的朋友应该熟悉,当时普通工人一月四十元左右的工资就足以养活一家人。我们由此可以得知,两个孩子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方面条件应该还是比较优越的,到林洙母亲年岁大后,家里还请了保姆。
而对于两个孩子的成长来说,这难道不是当时条件下最好的选择吗?
同时林洙其实也为这段婚姻牺牲了很多,可是很多人就喜欢道德绑架,认为林洙嫁给梁思成别有用心。还是那句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凡事多为他人设身处地想想。本人就常常在想,这些批评其是“爬床保姆”的“圣人”们如果自己换成当年的林洙,在如此大的精神和生活的双重重压下,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而最关键的是,当时梁思成单身,林洙也单身,这段婚姻没有违反任何道德和法律。
沈从文的评价:她爱钱,不否认沈从文看人的眼光是比较准的。但设身处地地想想,生活是极为现实的,作为底层人,每天的柴米油盐是你必须面对的。身负母亲责任的林洙她不能不爱钱,因为尚有一对儿女要抚育。再说,她本也就不是林徽因那样的从小就家境良好、高蹈于世的女子。她一直只是生活在底层的一个普通人。
今天,还常常看到网络上对林洙这样的评价:只能同享福,不能同甘苦。让我们再来看看。
很多人说林洙年轻的时候选择嫁给梁思成,图的是作为那份“建筑界第一人”的妻子的风光,这点上也不否认有这个原因,因为毕竟古往今来的女人,大多内心都有这份夫荣妻贵的虚荣。但要说到林洙只能同享福,不能同甘苦,这点却值得商榷。
很多人一直认为林洙并不爱梁思成。只是爱他的名气和收入,主要就是因为程应铨落难时候林洙表现的绝情。但恐怕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晚年的梁思成也曾落难,这个时候林洙却选择的是义无反顾地执着梁思成的手,共同面对这场灾难,一直不离不弃,直到把他送到生命的最后终点。
梁思成
年,梁思成不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作为“复古”典型被大肆批判,家里还被抄家,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扫而空,连存款也被没收。同时职位被撤,工资也停发!一次次的批判检讨,让梁思成的身体与精神迅速垮掉,越来越沉默木讷,常常整天不说一句话。此刻的梁家,已经俨然一个地狱。子女与亲人由于早已不相来往,此刻陪伴他的只有林洙。
而林洙,同样也被一次次叫去训话,要她与这个“大反动学术权威”离婚划清界限。但林洙此时的表现,却让当年所有曾经指责过她的人都大跌眼镜,她没有像当年对待程应铨那样选择决然离去,而是坚定地选择了与梁思成站在一起,并肩去迎接这场灾难。用自己羸弱的身躯为这位老人遮挡这场暴风雨。在这个过程中,还通过亲戚保护下了梁思成很多珍贵的手稿。
当时梁思成身体已经完全不行,而林洙当时工资只有62元,还要照看两个年幼的孩子,更是还要奉养林徽因年迈的母亲和自己的母亲。全家人仅靠她这点工资养活。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林洙无怨无悔、不离不弃,以一个柔弱的身躯支撑住了这个看上去行将倒塌的家庭。上侍已经老得糊涂的林徽因母亲,中顾身体羸弱,精神已经濒临崩溃的年老丈夫,下面还有一对正在长大的儿女。
此刻的林洙,个中的甘苦,其间的艰辛虽然无人能知,但我们能想象得到。
曾看过老人的一个回忆,一年的寒冬,全家人被勒令搬到一间20多平米的房子居住。家里的窗户玻璃还不断被人故意砸坏,寒风凛冽下冷得要命,但家里连换玻璃的钱都没有了。无奈之下林洙只得拿纸来糊上。但那个冬天真的很冷,她这边刚把纸准备好,身边的浆糊就冻成了冰。我们可以想象到,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没有林洙,已经接近七旬、身心俱溃的梁思成恐怕真的很难挺过去。
梁思成当时内心也觉得非常过意不去,也曾劝林洙离开自己,但林洙的回答在后来的回忆中是:“也许我和他会一起被红卫兵打死,也许我会被兄妹疏远,也许会被子女抛弃,也许会被朋友们拒绝。但是......,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诚实地把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必须说,这句话没有任何煽情,任何粉饰,是诚实的,因为逝去的岁月已经完全证明。
当年的梁思成、林洙与女儿林彤
苦难的岁月对一个人才是品质上真正的考验。这一刻的林洙,那份勇气和担当,那份为人妻的道义,那份中华女性的优秀品质在这段最艰难的岁月真正地表现了出来。曾看到有人说:“林洙当初在风华正茂的程应铨那里,她何其薄幸。而在垂暮老者梁思成这里,她又何其忠诚。女人果然没有逻辑和道理可讲”。
其实个人一直认为这是有逻辑和道理可讲的,少女时期那个对成熟男人呵护的渴望其实一直在她内心里。相处的日子里,梁思成的包容,父兄一般的呵护,无时不刻的信任让她在梁思成这里彻底圆了这个梦。甚至在她挪用公款的事发后梁思成也没有责备,而是默默地帮她把欠下的公款还上。
这样一个成熟包容的男性才是她内心真正需要的丈夫,所以她对梁思成绝对有真爱,所以在这个丈夫也遭难时候的表现与前夫截然不同。而前面对程应铨的无情想来不仅是因为年轻,也绝对有着前面所述的孩子的那些因素。而并非这个人真的无情。
岁月如梭,梁思成早已不在,已经90多岁高龄的林洙现在和儿子住在一起。在一次被采访中被问到:这么多年来她得到了什么。老人只有一个简单的回答:“他给了我快乐”。这个平凡的女人,在她的内心,对快乐的要求就是这么简单和卑微的。
从这句回答我们看出,林洙真的是简单和平凡的,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历经生活的磨难后,她更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明白怎么做才能得到。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唯从本心。固然,我们承认,在程应铨面前,她犹如一场梦魇;但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她却又犹如一朵解语花。这就是天下大多数女人的天性。她一直是本着自己内心的驱使,选择的自己人生。这样的人,或许,其实才是生活中的真正明白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