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史子集被确定之前,古人都用什么样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http://www.xftobacco.com/

给书籍进行分类,只是方法,目的是为了在查询某一些书籍的时候更为便捷。

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繁琐。

最大的难题,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如何来制定一个“分类标准”。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其实是在唐代才得以应用的,并且当时还不完善,但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分类方式了。

那么,在此“经史子集”的分类法产生之前,人们又是如何来做的呢?

从分类意识到个别应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关于文字作品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需要分类的意识,这一点无从考证,我们只能说在“甲骨文”的时代里,这种分类就已经开始了。

之所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两点原因。

第一,“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这种文字不仅在殷墟发现,其他地点也有同种类文字出土,说明已经在不小范围内通用。用成熟的甲骨文写成的作品,是为了区分那些意义模糊的涂鸦,说明其真正是具有固定特征的文类。

第二,“甲骨文”的内容比较单一。从已知破解出来的甲骨作品来看,多是占卜之词,所以也被称为“甲骨卜辞”。

其内容多为家国大事,祭祀、战争、求雨等等事项。

从这样的现象可以知道,甲骨文是在一个固定区域里被存放的。至于是根据卜辞内容放置还是根据占卜时间放置,这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可以推定当时已经存在了对文字作品进行分类的现象。

再之后就是钟鼎铭文和金文等文字,因为文字载体的原因,书写不易,留存的数量也不多。但其实这种文字应该是当时通行文字的变体,因为在竹简、布帛上刻画书写比较简单,但是钟鼎上浇铸就很困难,所以位置一般从简。

而春秋战国阶段,也就是周代已经存在了图书馆性质的机构,比如据说老子就是周代的“守藏室之史”。

这个官职就相当于后世的“兰台令史”,也就是图书、档案的管理员。

这种机构的诞生,足以说明当时的文字典籍已经开始分门别类,用专门的机构和官吏来管理了。

到了孔子时期,他将用以教学的书籍分为“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类。

“六经”不是六本书那么简单,而是六种书。

比如《周易》当中包括的就是《易经》和《易传》。《易经》是原经文,而《易传》中有七类十篇,是注解《易经》的作品,集结成书。

同理,其他的“五经”其实也是和原“经文”相关的一类文集,并不是单一的作品。

这样看来,当时的社会已经开始根据书籍内容进行分类了,只不过带有比较浓重的个人色彩。

孔子将书籍分类,是为了整理教材,其所依据的标准是个人标准,而不是社会公认;而所分类的书籍也比较有限,是经过他选择后的作品。

从甲骨文时期就表现出来的文字作品分类现象,再更早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经出现了,而到孔子时期经历了近千年的时间,可谓是极为漫长了。

从推广普及到“经史子集”,经历了诸多磨合

图书分类工作有明确方法记载的是在汉代,在国家层面上对这项工作予以支持,并且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公元前23年,西汉成帝时期,刘向、刘歆父子二人先后主持了图书的分类工作,对已有的典籍进行梳理、修复、编目等等工作。

这和当时汉朝尤为注重搜集文化古籍有关,毕竟经历了“秦火”和楚汉战乱,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损失惨重,虽然由“伏生”等人默写下来一些作品,又从各种途径搜集到了一些侥幸保存下来的作品,但是显得较为杂乱。

而对这些书籍进行梳理,肯定是一项必须要进行的工作。

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国家图书馆的这些典籍的时候,就将这些作品分门别类地做了一个“目录”,这也是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

这个目录的名字叫做《七略》。

但是,说是“七略”,但其实只有六类,其中的“一略”是概论性质的辑略。

他们将这些图书分为了六类,分别是:

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

这本《七略》只存在于记载之中,已经失传了,但之所以能让人知道有这样一部作品,是因为班固在写《汉书》的时候设置了《艺文志》,其内容主要就是根据《七略》来编写的。

根据《汉书·艺文志》,我们可以看到《七略》的具体分类,以及在《艺文志》中做的一些调整。

《艺文志》里保留了《七略》中六类三十八种的分类方式,就是一级目录是上述的六种,其下还有三十八种二级目录。

在修撰《艺文志》的时候,因为距离刘歆等人编纂《七略》已经有了一段时间,所以也将一些没有来得及收入《七略》中的作品补充了进去,并且对一些重复内容进行了合并、删减、移动等等,还调整了其中不合理的成分。如何变动都在其后予以注明。

《艺文志》将概括性的“辑略”打散,分别写入其他“六略”之中,让整部作品更为精简,明确。

《汉书》的这种做法比较明晰,所以后世史书中基本上也都设置类似的“志”来讲述作品的变动。

而《汉书·艺文志》也是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其中作品被分为六类,五百九十六家,共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这种数量可以说是非常庞大而系统了。

但是,它并不是像普通书籍一样的目录,只注明相关内容在第几页,而是几乎对每一部作品都有简单的介绍,并且注明其留存状况。即使是一些已经散轶的作品,同样会被记录。

无论是孔子的“六经”还是刘歆、刘向的《七略》,或者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实都是“六分法”,将书籍分为六类。

而之后的发展就出现了变化,从“六分法”逐渐过渡到了“四分法”。

《汉书·艺文志》开了一个好头,之后出现了大量的目录学著作,官修的和私修的都少,而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

它将“六分法”简化成了“四分”,并且简单粗暴地用“甲乙丙丁”来命名。

“甲部”就相当于“六分”中的“六艺”;“乙部”收录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收录史书;“丁部”收录诗赋。其实就是将“六分法”重新分类而已,根据的不再只是书籍内容,更多的偏向于书籍特征。

而“甲乙丙丁”的命名方法也更为简单,其实有点像今天所用的字母、数字组合编号的方式。

“甲乙丙丁”的四分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后来也是逐渐调整。

将“丙部”的史书归入了“乙部”;又将“乙部”中的“子书”放置进了“丙部”。但也仅仅是大框架下的微调而已,越来越接近“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了。

根据“甲乙丙丁”的分类方式,在唐朝又出现了一部目录学中的重要著作,是魏征修撰《隋史》的时候设置的《经籍志》。

在《隋书·经籍志》中,第一次以固定的形式明确使用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并且在四部之下分出了四十小类。因为是国家修撰的正史,也就意味着其形式得以承认和固定。

自此之后,目录学的著作一般都开始沿用“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了,虽然内里还有微调,但变化幅度已经很小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