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三本童书,用温柔治愈孩子的孤单什么值 [复制链接]

1#

今天来聊一下“孤独”。

也许有人即刻会产生疑问:这个话题适合跟孩子讨论吗?小孩子也会感到孤独吗?

孤独不是成年人的专属权利,即便孩子拥有家人的宠爱和堆满房间的玩具,他们仍然会感到孤独。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哪一刻,你忽然感受到了一个小孩子的孤独?”这个问题得到了条回答,很多人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听来的故事。如这些故事所描述的,其实孩子的内心极为敏感,陪伴的缺失、学习的压力、同龄人的不接纳、成年人的忽视等,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孤独。这些回答最终指向下一个问题:忙碌的成人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孤独?

阅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故事知道怎么办——故事的隐喻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通过阅读,孩子带着爱与鼓励接收到故事中的讯息,获得一种认同感,进而缓解孤独、疗愈心灵。今天推荐的三本图画书,拥有同样安静的气质,却各有各的“孤独”和“疗愈”。

小小孩也会孤独

有一天,美国童书作家凯特·迪卡米洛在纸上随手画了一个圆,这个圆小小的、看起来很孤单,且充满不确定性。随后,她在小圆的上方画了一个大大的圆。这两个圆让她玩味了好一阵子。因为她一直在思索: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两个距离遥远的圆联系在一起。

后来,凯特终于想到了,小圆需要做的就是大声歌唱。“因为,即使我们很小、很孤独、很害怕,但只要我们大声唱出来,总会有人在某个时刻回应我们的声音。”新锐插画师杰米·金用唯美的色彩和梦幻的光影回应了凯特的“大声歌唱”。

在画这个故事时,杰米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小时候的自己第一次抱妹妹的情景。因为在妹妹出生之前,杰米有过一段非常孤独的时光,安静而羞怯的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直到妹妹出生。杰米·金带着真诚的祝愿完成了每一张图画,希望主人公永远不会孤独。

《啦啦啦》

凯特·迪卡米洛/著

杰米·金/绘

纽伯瑞奖得主凯特·迪卡米洛首部无字书

年美国“父母的选择”金奖作品

凯特·格林纳威奖入围图书(长名单)

(亲近母语研究院)中国小学生分级阅读书目三年级自主阅读书目文学类图画书

爱阅早期儿童阅读书目版-4~6岁

在《啦啦啦》里,凯特笔下的小圆化身成一个小女孩,一直在孤独地唱歌。“啦啦啦……啦!”但始终没有人回应她。她鼓足勇气来到户外,对着大树、池塘和芦苇继续唱。她从白天唱到黑夜,甚至爬到高处,对着天空和月亮继续唱,可是换来的仍然是沉默。她失望地回到房间,难过地睡着了。睡梦中,一个声音将她唤醒:“啦啦啦……”

小女孩一路走来仿佛是在进行一次大胆的探险,而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冒险。尽管一开始小女孩并没有得到任何细微的回应,但是她仍然神情坚定,勇敢地大声歌唱,这是她努力寻找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最终,来自月亮的回应给了小女孩很大的鼓励。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这样一轮皎洁的圆月,帮助他们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大步朝前,越行越远。那么,你愿意成为这轮大声歌唱的圆月吗?

陪伴要走进对方的心

在知乎的那些回答中,有一个网友说了这样一句话:有时候孤独并不是没有人陪伴,而是有人陪伴却没有人走进他们的心。

《为月亮先生演奏》

菲利普·C.斯蒂德/著

埃琳·E.斯蒂德/绘

阿甲/译

凯迪克金奖作者斯蒂德夫妇治愈系图画书

年北美五大湖区优质图书奖

年美国Bookpage书评网年度最佳童书

海峡两岸童书展入围图书

在凯奖作者斯蒂德夫妇的图画书《为月亮先生演奏》里,小女孩哈瑞特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哈瑞特羞涩内向、不善言辞。她热爱大提琴,却不想当众表演。但是爸爸妈妈并不能理解这一点,他们问她:“总有一天,你将在大型管弦乐队里演奏大提琴。那会不会让你很开心?”哈瑞特却手心冒汗,脸上发烧。

爸爸妈妈对她期望很高,也呵护备至,但遗憾的是,他们似乎并不懂她。哈瑞特只愿意独自在房间里演奏。一天晚上,当一只吵闹的猫头鹰打扰了她的清静,她生气极了,愤怒地将茶杯扔出窗外。意外的是,月亮被打了下来,并且和哈瑞特成了朋友……

这本书不仅能让孩子看到平日里羞涩、不善表达的自己,也能让我们看到大人真的忘记了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文字作者菲利普·斯蒂德说:“孩子们每天要面对很多噪音和干扰,尤其在大城市里,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在抢夺他们的注意力,电视、网络、游戏……几乎没有时间让他们安静下来,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安静的图画书给孩子提供一处安静之所,思考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人。《为月亮先生演奏》告诉孩子,面对他人的期许,要勇敢表达自己,坚持内心的选择。

而故事后端,哈瑞特和月亮先生到湖上划船,月亮先生真诚地说:“我喜欢水从船桨上滴落的声音,我还喜欢从远处的钟浮标传来的声音。我觉得你们很幸运。这里有那么多种乐声,天上实在是太安静了。”哈瑞特愿意为月亮先生演奏,但哈瑞特请月亮先生保证:要闭上眼睛,不要欢呼喝彩。而月亮先生也就安安静静听着哈瑞特的音乐。

这本书同时也告诉大人,陪伴孩子需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大人也应该安静下来,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如试着像月亮先生那样,把自己“变小”,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心倾听孩子的快乐、悲伤、苦恼和困惑……每个大人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月亮先生”。

独处与内省让内心更丰盈

《做玩偶的戈蒂》

[美]玛丽莲·布鲁克·戈夫斯坦/著

阿甲/译

荣获年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作者玛丽莲·布鲁克·戈夫斯坦系凯迪克银奖获得者

著名阅读推广人阿甲倾情翻译、导读推荐

《做玩偶的戈蒂》同样也是一本安静的图画书,故事的后半段探讨了一个艺术家的孤独。戈蒂是一个用心制作玩偶的艺术家,醉心于为玩偶画上“最友好、最甜蜜的微笑”,她的专注与热爱得到了最暖心的回应——孩子们都很爱她的玩偶,对她们来说,那不仅仅是玩偶。

除了制作玩偶,戈蒂渴望与人交流。同为手艺人,戈蒂希望木匠奥姆斯能成为自己的知音,令人失望的是,奥姆斯并不能理解她,甚至还嘲笑她买了一盏价格高昂却不实用的灯。戈蒂很失望,伤心地回到家。在黑黑的小屋里,她感到害怕、难受和孤独。作者戈夫斯坦描述戈蒂“心里空落落的,就好像她是空心的,这种空虚让她感到疼痛而沉重”。

她轻声说:“我好孤独。”“我是如此孤独。”她无力地哭了,哭到最后,她就在小屋的门边睡着了。依稀在梦中,戈蒂与那盏灯的制作者——一位素未谋面的艺术家相遇,并与他展开了一番心灵的对话。

“你了解我的,”那个声音笑了,“你比我每天见到的人都更了解我。”

“可是,你是谁啊?”

“你今天买的那盏灯是我做的呀!”

“哦,”戈蒂说,“哦!我明白了。”她笑着坐了一会儿。“可是你还不了解我呢。”她突然说。

“不,我了解你。我是为你做的那盏灯——不管你是谁。”戈蒂笑起来,她笑啊笑啊。

有一位忠实的读者说,文中的那句“我是为你做的这盏灯”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可以换作任何一句:“我是为你做的这本书”“我是为你画的这幅画”“我是为你烧的这道菜”……这位读者的话是对作品本身最好的回应,也是作为出版方的我们得到的最温暖的回应。

在故事的结尾,戈蒂对一切都释然了。与其说是梦中的艺术家让戈蒂释然,不如说是她自己强大的内心。她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看重外界对自己的评判,而是转向注视内心。对戈蒂来说,她有自己毕生热爱且值得付出的事情,还有那么多懂她的孩子,这一切都是她对抗孤独的最强大的底气。也许,对成人来说,唯有丰盈且强大的内心才足以真正赶走孤独。希望孩子们长大后也能够懂得这一点。

戈蒂发出一声满怀喜悦的叹息,环顾她的房间。

毕竟,这是一座很小的房子。小灯让房间里铺满了柔和舒适的光。

“我的房子,”戈蒂在她一生中头一次这么想,“我自己的小房子,有我的雕刻刀、

我的灯、我的茶、我的床、我的工作台和木头,我在这里做木头小玩偶,为我的朋友们。”

《啦啦啦》《为月亮先生演奏》《做玩偶的戈蒂》三本图画书向读者传达出一个充满希望的声音:如果你感到孤独,请勇敢地放声歌唱,愿你的每一声呼唤都能得到真心的回应!正如孙慧阳老师所写:“好书如镜,令我们在一次次‘无声胜有声’的纸面阅读过程中,看见并学习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友善回应。”

孩子在小宇宙里各自经历着孩子般特质的孤独,大人在大世界里更是咀嚼着难以言说的孤独,但是没关系,一起孤独并寻找着每一个温柔且真心的回应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