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iYao
摘要
编辑职业素养是关系到编辑个人职业发展、出版社良性发展、出版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图书编辑的职业素养剖析并勾勒编辑职业群像,能够呈现我国图书编辑的职业发展现状并有利于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文章通过普查统计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研究了上海、山西、辽宁三地的图书编辑职业发展情况,从职业现状、编辑的认知与判断、编辑的倦怠与坚守、未来的发展与期待四个层面剖析我国图书编辑职业的素养。
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部门深化制度改革、完善管理服务,出版社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编辑个人树立终身学习目标等基于编辑人员职业素养的发展路径与举措。
原文刊登于《中国出版》年15期
原题为《我国图书编辑队伍职业素养调查——基于上海、山西、辽宁三地的调研与分析》
出版工作是*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编辑群体作为出版业中最重要的生产力代表和出版业繁荣兴盛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承担着出版物导向把关、内容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重要职责,是图书出版工作的核心。
编辑工作是出版流程中的核心环节,也是保证图书质量、反映出版社形象的重要环节。[1]编辑工作通过筛选和整理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文化知识产品[2],因此,编辑的职业素养不仅关系着图书出版的效率,影响着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更关系着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编辑职业状况研究的背景与思路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时代对编辑人的新要求[3],进入新时代,图书编辑肩负着用新技术、新知识、新思维进行文化传播的重任。在坚守自身岗位工作的过程中,图书编辑有着对职业发展现状的认知与判断,也有着各自的职业发展期待。
为了全面了解并掌握新时代我国图书编辑队伍的新情况、新问题,考察我国图书编辑的职业素养现状,本研究以出版社编辑队伍为研究对象,综合使用普查统计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展开广泛调研。
针对调研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版社人员统计表格、出版社编辑部门统计表格,从表格的数据汇总了解出版社及编辑的基本数据;针对编辑职业素养,设计编辑人员职业素养调查问卷,从问卷的填写及统计情况来区分编辑在各个问题上的意愿分布;按照编辑人员的职称、年龄、性别等因素均衡考虑,以组织小组座谈的形式收集更多信息。
在北京进行试调研并完善问卷后,在上海、山西、辽宁三地进行调研,共涵盖出版社59家,涉及员工总数人,问卷投放份,回收有效填写问卷份,有效问卷比例为38.15%,回收量超过30%,且符合置信区间。本文对上海、山西、辽宁三地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并基于编辑职业画像的视角,探讨图书编辑的职业素养。
编辑从业人员职业现状
人员队伍基本情况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出版社的填报数据来看,调研出版社主营出版领域集中在教育出版、专业出版以及学术出版等方面,在产品类型上以图书为主,也兼向数字出版物发展。
本次调研所涉三省(市)的59家出版社,员工总数人,编辑人,占比48.09%,现有编辑队伍的情况较为稳定,结合三地出版社表格填报数据,作如下分析。
在年龄结构上,年龄分布在30岁及以下占24.00%,31-40岁占比38.00%,41-50岁占比23.00%,51岁及以上占比15.00%;
在性别结构上,编辑中男性占33.87%,女性占66.13%;
在民族结构上,汉族占95.56%,少数民族编辑占4.44%;
在*治面貌上,中共*员占比43.62%,民主*派人士占比8.9%,群众、无*派人士占比47.48%;
在职称分布上,助理编辑占16.00%,编辑占55.00%,副编审占19.00%,编审占5.00%,一级校对、高级校对及其他专业技术职务占5.00%;
在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上,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的编辑中初级占比8.00%,中级占比67.00%,高级占比23.00%,其他占比2.00%;
在学历分布上,本科占比33.66%,硕士占比51.41%,博士占比5.8%,大专及以下占比9.13%;
在学习背景上,双学位、本硕博为不同专业、跨专业学习的,及有海外学术背景的占比均不高,无海外留学背景的占95.26%。
通过数据可以直观地为出版社编辑进行职业群像基本轮廓的勾勒:
编辑大多为中青年女性,职称和职业资格方面以中级编辑为主,硕士学历背景的占半数以上,大多数无海外留学背景。
基本工作情况
编辑所从事的工作属于技术服务性劳动,是辅助作者完成“最后一公里”冲刺任务的幕后英雄。[4]在编辑日常工作组织方式上,主要以编辑部、责任编辑制的方式进行。上海地区在分社制上探索较多。
在编辑的从业年限上,主要集中于5-15年,有26.81%的编辑从业5-10年,有20.36%的编辑从业11-15年。74.29%的编辑一直在同一出版社工作,在不同出版社经历过岗位调整的为17.84%,仅7.16%的编辑经历过在报社、期刊社、出版社之间的调整,0.71%的编辑经历过在音像社、网站、出版社之间的调整。
整体上看,绝大部分编辑未经历过工作岗位调整,从业时间在5-15年这一期间段的人数最多,且不鲜有从业20年以上的老编辑,不难看出编辑职业较为稳定,这也从侧面说明出版社编辑这一职业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在编辑具体岗位分布上,策划编辑占比8.47%,文案编辑占比18.55%,美术编辑占比3.83%,综合型编辑占比59.38%,技术编辑占比2.82%,版权编辑、数字化加工编辑等岗位占比极低。
在岗位流转上,文案编辑工作是编辑岗位的主流,在这其中有27.02%的编辑也经历过非文案编辑工作。
在编辑工作方式上,53%的文案编辑工作对象主要是纸质打印稿,用手工修改的方式进行工作;39%的编辑是纸质打印稿、数字文件并行;6%的编辑是数字化进行;仅2%的编辑是通过单位搭建的编纂系统或其他方式进行,工作方式数字化程度较低。
从编辑的具体工作情况来看,大多数编辑属于综合型编辑,需要负责编辑工作全流程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具体流程,这与不断提倡的“全能型编辑”相吻合,也与编辑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需求相呼应。但在综合性的工作当中,文案工作依然是主流和基础,纸稿审校仍然是当前出版社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之下,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的编辑业务工作模式亟待开发和推广。
薪资待遇情况
根据出版社表格填报数据及调查问卷回收数据,仅13.49%的编辑满意自己的收入,31.69%的编辑对收入不满意,持一般态度者为54.82%。通过访谈得知,部分编辑认为自身的工作量、工作投入度与所获报酬之间不对等。
在收入数据上,以中级职称的编辑为例,调查的三省(市)持有职业资格中级证书的编辑平均每月收入分别为:辽宁元、山西元、上海元。数据的对比可以很好地看出,编辑的收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当地收入水平持平或高出当地平均水平,在经济发达地区则低于当地收入水平。
在收入满意度上,27%的编辑认为自己的薪资高于行业内其他岗位,其余编辑认为收入与行业内其他岗位持平或偏低甚至很低;与其他文教行业相比,仅2%编辑认为自己的薪资高于其他文教行业;无论是与所在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相比,还是与全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比,多数编辑都认为自己的薪资偏低。总体而言,编辑对自己岗位上所取得的收入并不满意。
在福利待遇上,出版社通常会有年假、餐补以及交通补贴等福利,但23%编辑认为无高价值福利*策。
综上,大多数编辑认可出版社以图书的经济效益和内容质量为主要依据进行考核,奖金发放标准应以编辑的职称、图书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等为参考,并兼顾公平均衡原则。但大多数编辑对自己的薪资待遇并不满意,这样的薪资待遇现实和编辑的真实感受容易挫败编辑队伍的工作热情和动力。长此以往,不利于编辑的职业发展和出版行业的长期稳定。
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与判断
职业认知整体判断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近半数编辑认为,编辑从事的工作是与文字相关的,而他们正是喜欢这样的工作特点才选择这个行业的。在职业认可度上,编辑普遍认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崇高工作,在文化教育类工作中具有一定地位,或是认为所学习学科专业与之契合度高而从事该行业。
编辑们大部分还是对其工作性质、社会地位有期待,对工作内容喜爱,以及能与所学专业对口,但收入等现实问题也成为困扰编辑职业发展的难题。
除了对职业选择和坚持的认知外,编辑对能力提升的意愿较强。除自身专业领域外,对新知识、新技能和市场风险知识的学习要求迫切,对数字出版、融媒体等方面的知识大多抱有热情,渴望得到提升。且调研结果显示,出版社在这方面很难满足编辑的职业提升需求,出版社甚至是整个编辑出版行业都需要创新提升编辑业务能力的方式,丰富内容,才能让编辑在职业认知方面,对能力提升有更大期待。
从编辑对职业的认知和总体判断来看,大部分编辑对其职业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有较高程度的认可,拥有强烈的职业热情和正确评价自身的职业精神。
编辑作为出版物生产的重要参与者、精神文明产品的把关者,应培养自身对于职业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和出版文化情怀。只有认可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才能在实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