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能根治吗 http://pf.39.net/bdfyy/jdsb/160302/4778971.html你有没有陷入过下面的阅读困境:
学习了很多快速阅读的方法,努力拉宽自己的视野宽度,以为这样就能提高阅读的水平。但实际阅读时,即使能够一目十行,却仍旧不知道这十行都讲了什么。读书的时候没有分类,遇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一年下来,杂七杂八的书读了不少,但是谈到某个领域的时候,还是一知半解。所有的书,看完了就束之高阁,对于书中提到的方法,匆匆带过,从来没有在实际中进行试验,也不知道这个方法适不适合你,能不能解决问题。以上这些阅读困境,我几乎都遇到过,到最后,书读了不少,自己却仍然没有什么长进。最近看了《阅读7堂课》之后,才发现,读书是有方法的,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读,不加甄别地“硬读”,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学不到东西。
《阅读7堂课》的作者是知名媒体人秋叶大叔,10多年的媒体从业生涯中,秋叶大叔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通过写书评、出书等多种方式,让阅读获得了多元化地产出。如今他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倾囊相授,希望能够帮助到处于阅读瓶颈区的人们。
书中讲述了关于阅读的7个方面,即读书的10种方法,如何批判性阅读,如何联机阅读,如何进行主题阅读,如何通过阅读为自己赋能,如何用阅读打造个人品牌,以及如何买书等。其中,对我们拿到一本书后,如何通过阅读全面吸收一本书的精华,更是给出了详细的步骤。
今天,我想从阅读一本书的三个阶段入手,分享一下,在拿到一本书后,应该怎样去读,才能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榨干一本书的精华。这个方法,尤其适合非虚构类图书的阅读。
1阅读前·不打无准备之仗
我之前的阅读习惯是,看到有人说某本书不错,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立马下单,书买来之后,立马开始阅读。
马上买、马上读,常常导致输入我脑中的信息很零碎,只留下一个肤浅的印象,好像记住了很多,又好像啥也没记住。
《阅读7堂课》中说,阅读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这样,我们在真正阅读的时候才会理解地更快,吸收地更快。
首先,想一想自己的阅读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本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选书的原则,也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时刻自问的问题。
然后,还应该问问自己,我对这个问题已经掌握了多少,我个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带着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阅读,会更容易“沉浸”其中。
比如,我最近总犯拖延症,连带着焦虑感也如影随形,于是我想通过阅读,找到这个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焦虑的办法。
这就是我选书的方向,也是我阅读时要随时自问的问题。
有了方向后,我需要找一张纸,列下我对于“拖延症”的看法,我之所以会拖延,是怕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或者对我来说,任务的难度太大,让我不知如何下手,所以选择了逃避。那么,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缓解这种焦虑呢?
至此,我就将这次阅读同我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到了一起。
好,有了这些前期的预设,我们就为自己搭建了一个阅读的场景,我们会更加主动地去阅读,去挖掘书中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看书了。注意!不是让你从第一页就直接开读,而是先翻看一下这本书,从整体上对这本书有个大致的印象,减缓对书的陌生感。
我们可以先看看这本书的封面、推荐语、前言和后记、目录等,这样对于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和基本内容就有了一个印象。
紧接着,我们可以进行速读,将这本书大致浏览一遍,目的就是在你对这本书有大致印象的基础上,再加深一下画像,让这个印象更加清晰。
这个时候,我们对书的结构和基本内容已经心中有数,那么阅读的前期任务就完成了。
在真正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我们做的这些准备工作,能够让我们的阅读更顺畅,理解更快捷,领会更深刻。
2阅读中·实现手眼心联动
相信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和我相似,开始看书之后,就闷着头往下读,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看完了,想到哪个地方写得好,再回过头去找,因为没有做标记,所以还得从头来过。
这就提醒我们,第一遍阅读的时候要带着你的笔,遇到关键的地方要划出来,以便之后针对这个内容进行精读。
那么哪些内容适合划出来精读,哪些内容可以看过即可。我觉得可以借鉴秋叶大叔提出的4种知识点形式——即元知识、硬知识、软知识和散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甄别这些信息,有选择地进行记录。
简单来说,元知识就是一门学科背后共性的东西,是一种底层逻辑,是你不断发问寻根究底得出来的最终答案,建议思考后进行记录,之后进行迭代完善。
硬知识,就是那种死记硬背也可以学得和别人一样好的知识。比如“花朵用英文怎么说?”“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哪里?”,这些知识可以适当进行记录,不记录也没有问题,真正用到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联机搜索找到。
软知识指的是在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调整获得的知识。可以在实践之后反思总结了再记下来。
散信息是指那些现成的数字、图像、符号等,像我们看书时出现的生僻字,就属于散信息,这种我们了解就可以。
掌握了这四种知识分类,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哪些地方可以重点记录,哪些地方可以适当放过去,哪些地方可以掠过,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除了单纯地记录,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还要保持警惕感,不能对于看到的东西全盘接收,书里说的是不是就完全正确,有没有可能存在偏颇,这是我们需要不断自问的问题。
如果遇到了这种疑问,我们可以把问题标记出来,然后运用联机搜索或者咨询他人,来核实信息的正确与否。
当然,要想记得更扎实,更加全面地看待书中的观点,就需要将书中的这些知识同自己的认知,同其他同类型的书进行比较,求同存异,把相同的地方合并,把不同的地方思考后,选择自己认为对的,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带着思考去阅读,我们才不会盲目地去接受眼前的知识,才能够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而不是人云亦云,而要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要做到手、眼、心联动。
3阅读后·学会让书不白读
很多标榜自己一年读几百本书的人,其实只是在拼数量,他们翻完了书,就完成了阅读任务,这本书随后也被搁了起来,书里的知识对他本人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说到底,这些书可以说是白读了。
那么一本书读完了,怎样才能让看到的知识,真正地为我所用呢?《阅读7堂课》给我们支了3招。
①回头梳理框架。一本书的框架,是写作者思维方式的体现,掌握了框架,就掌握了写作者的底层逻辑。
我们看完一本书,内容很多,但归根结底,都是由主要论点分支出来的。这些主要论点构成了这本书的结构框架。
我们掌握了这本书谋篇布局的方式,其实就是对这个领域有了新的认识。下一次,再阅读该领域的书籍时,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迭代,不断地进行完善,次数多了,我们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了。
②用输出巩固输入。读完书之后,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回顾,能够加强我们对书本的认识。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列思维导图,了解一本书的结构框架,可以通过做知识卡片、读书笔记,将个人的思考和感悟融入其中。我们还可以写书评,拍摄读书视频等,将知识转化成多样的形式。
③用实践检验成果。要想真正发挥阅读的价值,就要看它是否改变了我们。拿书里学到的东西,去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学到的方法到底有没有用,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拿我来说,看完了《阅读7堂课》,我参照目录和文中的标题,列了整本书的思维导图,让我对整本书的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然后写了这篇书评,把书中对我有触动的点与其他人进行分享,实现了“教是更好的学”,自己的认识也更扎实了。
下次我再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时,就把从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真正用起来,看看它的成效如何,看看按照这种阅读方法,是不是真的能够增强我对一本书的认识。
《阅读7堂课》给了我们开启书籍阅读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不同品类的书籍,从中汲取有益于自己的养料。
我们常说,99%的问题书里都有答案。阅读给了我们改变现状的机会,而好的阅读方法,加速了这种改变的发生。
想要检验自己的阅读方法,就从榨尽你手中的这本书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