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家门口网红场馆上演数字化试验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文汇报」图片本报资料照片扫一扫大厅里的瀑布流屏幕,心仪的电子书瞬间就会出现在手机里;对书法、非遗感兴趣,这里的数字文化长廊、虚拟书法机让你和数字化的传统文化来一场趣味互动;教室里还有虚拟现实、电竞等新潮的装备,增添了满满的沉浸式体验……在浦东新区三林镇,懿德社区文化中心已经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一座“网红”场馆。以科技和艺术为主题特色,多平方米的空间内开辟了亲子阅读区、24小时书房、活动教室和报告厅等,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前来打卡。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大数据管理平台和数字化应用场景,更多数字化建设的创新实践正加速在此落地开花,进一步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精准度,实现服务人群全覆盖。大数据管理平台提升满意度一走进懿德社区文化中心,一张即时数据的可视化屏幕引入眼帘,上面既有今日出入馆的人数、历史借阅图书册次等统计信息,还有一张图书借阅排行榜。屏幕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24小时运转的大数据平台,支撑着场馆的数字化管理和运营。据介绍,在浦东新区文旅局的指导下,三林镇委托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为懿德社区文化中心的大数据建设提供专业化支持,还分别调研了国内各级文化馆以及国内外商业中心、旅游景点的数字化做法,从中汲取了不少经验。如今,通过新搭建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在简单的前段采集后,强大的数字算法可以从海量数据中统计挖掘出有效的信息,让文化中心的运营方可以更精准地掌握老百姓的实际使用感受,实现资源建设与用户需求的有机对接,继而更有针对性地提供“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同时,原有人员可以大大减少各类数据的统计工作量,提升了文化中心的管理服务效能和空间利用率,也提高了周边居民的满意度和舒适度。自年年底开放运营至年10月31日,大数据平台运营数据显示,懿德社区文化中心服务的总人次超过了10万,而从平均停留时长来看,访客平均停留时长也呈现增长趋势,从去年12月的平均分钟增长至今年8月平均分钟,服务效能逐月提升。懿德社区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使用大数据等数字化管理方式以来,人员效率显著提高,相对于之前未改造前减少约20%的人力。全馆活动质量有明显提升,针对每月参与人数数据反馈,与运营方实时了解活动情况,共同提高活动质量,做到了为人民需求而调整。参与文化活动居民稳定增加,从服务人次数据以及参与活动居民到馆时间来看,居民不断增加对于社区文化中心的参与度,越来越喜欢来文化中心,每次来文化中心时间也越来越久。“新潮”设备带来文化新体验家住三林镇的张女士早已是懿德社区文化中心的忠实“粉丝”了,“每个周末,我都会带着儿子到这里参加虚拟现实的培训课程,趁着他上课的时间,我自己也可以参加三楼藏音阁的音乐公益课程,或者四楼的舞蹈健身类课程等等。家里人还会在闲暇之余去图书馆借阅书籍,”自从有了家门口的“网红”场馆,张女士一家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充实,而场馆里各种数字化的应用场景更让他们连连点赞,“没想到社区文化中心也能有这么新潮的体验。”张女士口中的“新潮”其实是懿德社区文化中心内大量的现代化服务设备。例如,一楼大厅的“大天使”机器人可以解决一些无馆员职守时的业务问题,瀑布流电子借阅屏则“负责”推荐红色电子图书和视频,图书馆阅览区配备了“小天使”机器人为读者送一些矿泉水和瓶装饮料,加上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机、无人管理朗读亭、数字文化长廊、虚拟书法机、虚拟现实教室、电竞教室等等为文化中心增加了虚拟、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年10月31日,整个场馆共开展线下活动场,涵盖28种类型的活动,参与总人次约1.5万人次。其中,虚拟现实、非遗、电竞类等最受欢迎。三林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龙狮运动名镇,拥有舞龙、刺绣、瓷刻、本帮菜等涵盖国家级、市级和区级的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楼的数字文化长廊借助数字化的手段,让居民们动动手指就可以与这些非遗项目实时互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前世今生。今后,三林镇将进一步完善文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引入更多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拓展社会化合作等更多创新模式。例如,通过搭建全镇各类文化场景大数据平台,实时了解镇内文化场景的数据信息。在数字化应用场景上,打通线上线下的文化内容服务平台。通过加大数字化建设的创新探索,更多优质的文化服务可以进一步精准地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