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书籍的分类 [复制链接]

1#

人生如白驹过隙,不过短短的八九十年时光,纵使长寿,吸收新知的能力往往大为下降,若能在寿命的高光时刻,尽可能的充实自己,也给后代留下弥足珍贵的念想,应该是为世一生所带来的最重要价值了吧。

人类文明上下五千年,作为华人,自有其骄傲之处。得益于详尽的文字记载体系,和竹帛、纸张等技艺的发明,我们得以回顾成千上万卷的历史书册。两千多年前,竹简制书破费工时,而一片竹简最多记载二十个文字,家藏万卷,甚至一两套书,都可以作为流传后世的重要资产,更可以籍此成为知识分子,为官入宦。因此,从“张良受书”可知,一本书的重要性。

近代,随着个人电脑的出现,又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电子书刊复制尤为简单、知识平台宣讲一本书(其本身也在大力宣传十分钟看完一本书的技能)的快餐式阅读,往往令人目不暇接,头脑也渐入享乐状态。

由是,得有此文,将书籍(知识)归类,希望在自我反省的时候,也能惠及家人朋友。如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则善莫大焉。

人世间所有的书籍,大略可以分为五类:讲道理的书、历史类、分析类、技术类、理想类。

本文所谈及书籍,既包括纸质书籍,也包括电子书、视频教程、影视作品等人类文化的结晶。

讲道理的书最重要的书,莫过于“讲道理的书”。

这类书最少,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读过一本。讲道理的书,又可分为大、中、小三个层面。

大格局:做人的道理、国家*治的道理、组织管理的道理;可称为“道”;

中格局:与人相处的道理(如婚姻相处、朋友之道)、知人识物、施*之方法;可称为“理”。

小格局:企业ERP的原理、健身;可称为“原理”。

大格局的书,如老子的《道德经》、钱穆的《中国历代*治得失》、香港记者周宇的《凤凰周刊:组织和宣传是中国共产*的独特法宝》;读一本书,或一文,即可知世间万物运作之道理,当为首推。

中格局的书,涉及文化教育背景等不同,而各人所阅、背景、立场等大有不同,乃至持观念各异,无法一一推荐;大致如李光耀之《李光耀观天下》,其治理国家成绩斐然,而施*理念之先进,为民生考虑之周到,无不令人赞叹。例如推行英文教育,不仅在于融合西方文化,更有与优势华人、大国*治博弈的背景。观之,可明白一时一世之道。

知人识物之书,明朝有位志士王守仁,其“格物致知”学说,如能深入考究,乃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之终极道理。近代日本作家高间直道所著《一目了然》,对人性观察之入微,对于找对象、分辨人心,亦大有裨益。

中国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所述核心思想“仁,义,诚,敬,孝”,是为人处世之基本原则,如能在启蒙阶段阅读记忆,当受益终身矣。

小格局的书,相较于其他两层次而言,犹如《微观经济学》之于《宏观经济学》。于个人,在于探索社会、寻求职业发展,面对自身的健康乃至生老病死等状况时,能依势利导,亦能提领而顿,达事半功倍之效。涉及人生健康、医疗卫生等敏感话题,暂略不提。

小格局的书,犹如金融学之于经济学,于公司,可精通企业治理原则。中国大量企业从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到一家独大或垄断竞争格局,只不过经历了短短的四十年。大量的青年人才成为大型企业中一个不起眼的螺丝钉,而通晓市场、制造、成本、行业道理的高级管理人才,则寥寥可数。很多人在企业中浑浑噩噩,全然不知其所为何,企业其所为何。譬如国外ERP的设计理念乃是从生产起始,注重料、工、费的周转形式和效率,最后自然而然生成财务报表;只要市场需求得当,管理企业自然水到渠成。反观国内ERP乃是从财务报表开始,借着税制改革的东风,为了报账、上市而拼凑数据,并倒推至生产、供应链环节;如此本末倒置,企业没有长远眼光,要么是“船小好调头”,要么就是载着一船人不可逆转的奔向悬崖。

历史类书籍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写著的。

看了中信出版社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会发现不一样的视角。

而《资治通鉴》虽然忠实的记录了历史事实,但其中的尔虞我诈,刀光血影,着实让普通人为之胆寒。本以为是帝王资鉴,但更可以说是一本“血淋淋的写满了‘吃人’”的书。

同样,个人传记,也往往充满了年老者的自我意志,我从小受《钢铁大王卡内基》等类似书籍的荼*,生出了许多的自卑及无名的斗志,或许,这类书也有它的好处吧。很多书,都是有它的历史成因的,国内候机楼热卖的互联网公司大佬回忆录,只不过是为了捞金罢了,很多书的作者,并非其本人。一些较为客观的回忆录,对了解行业,特殊历史时期,则是有时代、经验意义的,如德国大众公司高管马丁·特的回忆录《上海天》就较为客观的阐述了从德国狼堡到中国上海,亲历中国乘用车的起步,对于读者了解乘用车行业,是很有意义的。当然,一些事实究竟如何,譬如整车电镀的废料汞金属是如何处理的,书中语焉不详,这就是历史罢。

还能看的历史类书籍,就是企业财报。学过公司会计,或者对上市公司略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企业财报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要靠这个发财致富,可就想多了。

大量的写金融市场的书籍,也大致可以划分为此类。金融没有新鲜事,往事重提,从陆一的《闲不住的手:中国股市体制基因演化史》、《陆一良心说股事:你不知道的中国股市那些事》,可以获知一二,中国股市本就是为了弥补国有企业资本金不足的产物,人人享有股权更是纸上谈兵。如果没有资深人士的带领,一语道破机关,炒股十多年都不知道中国股市的主力是谁,银行股的轮动是怎么回事,那么吃亏是必然,收益是偶然。大量的基金公司,只不过是受人驱使,ridethebubble而已。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创新与监管,北大唐涯老师的近节课程,非常有用。

但是,时代命运驱使,又有多少人能事前窥探到万物的“道”,而明哲保身,或纵横其间呢?所以大部分人,只能是运气的好歹,运气好的,写写回忆录,让世人慨叹一番罢了。

分析类书籍

其实,大部分分析类书籍,首先和历史类书籍融合在一起,又和技术类书籍相关联。脱离历史数据而单纯写分析纯粹是胡说八道。

一方面纯粹客观公正的历史书籍很少见。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受到大数据思维的影响,所以暂将其单列出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