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又是一年高考后,学不学医,看完此篇再定 [复制链接]

1#

高考又结束了,

16年前的此情此景,

记忆犹新。

焦虑的父母又开始疯狂地给我发私信了,

问的问题还是那老几样。

学医好不好?

你当时为啥学医?

啥样的孩子适合学?

报考是看城市还是看学校?

选啥专业好?

我自己当年是从高二选科目开始,

因为选择了生物化学,

所以基本就确定了学医的道路,

事实也是我们班里一半同学最后都考入了各种医学院。

那如今,作为一个过来的学长,

我想统一回答一下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当年如果有人能告诉我这些,

也许我的人生轨迹会改变。

一:学医的优点

①最大的优点是稳定。

不管是太平盛世还是天灾人祸,有人的地方,就要有医生护士。而且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对医务人员的需求也随之上涨。只要没有大错,医院也不会轻易地辞退你。别说辞退,有时候,你自己辞职都还是件挺麻烦的事儿。

②越老越吃香。

其实大多数专业技术领域都是如此,随着年龄的增加,年资、职称、经验和社会资源都在积累,所以当医生,基本算是能够老有所依。

③社会价值和地位良好。

没多少人会拒绝交一位医生朋友,哪怕他并不是很喜欢你这个人。毕竟,这是一个和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的职业,你找别人办事的时候少,别人找你帮忙的机会多。人情社会,人情即价值。

④收入稳定,可维持体面生活。

想大富大贵,当医生基本不可能,但是除了最开始那几年医院,中年之后(35岁)也不至于过的拮据。医院,医院留下来,也就大概率能够在这个城市安家立业站住脚。而且,由于工作环境稳定,收入会随着年资等稳步提高。但是医生的收入是台阶式跳跃增高的,如果你上不了上一个台阶,那你可能持续都是这个台阶的收入。但是有一点好,就是无论你和身边哪一桌人一起吃饭,你不用吹牛,大家都觉得你很有钱,你解释也没用。

⑤对整个家族有良好支持。毕竟家里有个医生,亲戚朋友也能少走弯路。

⑥好找对象,尤其男医生。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调研,除了年收入在50万以上的女性,其他收入层次的女性择偶的首选职业统计下来排名第一的都是医生。而越是家庭条件良好的女性,其父母可能越看中的是职业的体面、稳定和潜力,而这些,恰恰是我前面提到的医生的几大优点。但是女医生可能稍稍有点不一样,一方面自己学历比较高,女性学历越高可能选择面越窄,另一方面,如果读到硕士博士还单身,那毕业年龄已经是剩斗士了,再读个博士后,那真是黄金剩斗士了。工作之后发现,身边同龄市场里已经没有男医生剩下了,只能在年龄小一点的里面扒拉扒拉,而早出晚归的工作,又让她们社交较少,基本得靠介绍了。所以,如果女生学医,建议尽早把谈恋爱提上日程。否则,额,工作繁忙的大龄女博士,而且还没谈过恋爱,想想都挺愁人的。。

⑦行业相关前景广阔。

大健康行业将会蓬勃发展,身为专业人士,有更多的可能在新兴行业中发现新的机会。

二、学医的缺点

①严重内卷,培养周期长,学历要求高。

医院基本都是硕士起步,其实大城市的好三甲,大多数科室硕士已经不够敲门砖了,都得博士起步了,医院的优势科室,甚至需要科主任自己培养的优秀博士,博士后,海归博士等。因此学了这一行,不怕学历高,就怕学历不够,如果有所追求,就得做好一路读硕、读博、甚至博后的准备,毕竟,再过十几年,肯定内卷的更严重。不过,高考没考入理想医学院的同学也别气馁,考研还有机会改变职业起点,甚至是比高考还重要的机会。

②需要终身学习。

医学知识浩如烟海,专业领域内容更新极快,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以保持自我更新。此外,医院都需要搞科研。也就是说,你不仅需要当好一名医生,还得做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科学家,读文献,做实验,写论文,申请课题,在这方面做得出色,才能让你出类拔萃。而大家都知道,当医生本来就很辛苦,业余可支配时间很少,而搞科研又是像海绵一样,吸尽你的所有业余时间,给你挥之不去的软任务。直到有一天你想通了,和解了,准备躺平了,科主任也允许你躺平了,这块大石头才能从你的胸口移开。

③考试不断。

高考之后就自由了?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向你招手了?不存在的。一学期十几门课,每门课都一大本书,课表都是从周一到周五,从早到晚排得满满的。晚上同学们基本都是去上自习到九点十点十一点,约会也是约着上自习,最好的爱意表达就是帮他在有空调的自习室图书馆占座。医学书你也懂的,考前划的重点都比你高中一本生物课本还厚,何况十几门课集中考试,年年如此直到实习结束。这基本上就等于又上了几年高三,如果需要考研的,那基本上等于又高考了一次。听我的,乖,千万别去问你其他专业的高中同学,他们一周有几节课,否则你会恨你爸妈。

你的课表你高中同桌的课表

大学毕业就结束了?考研,考博,毕业答辩,毕业考试,执业医师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中级职称考试,副高考试,正高考试,医院的三基本考试,时不时再来个卫健委抽考什么急救啊、抗生素使用啊、医保相关政策法规啊、病历书写规范啊、执业医师应知应会啊等等,总之,45岁之前别想消停。

害怕考试吗?学医,绝对能考的你外焦里嫩。你看我的ID,骨往筋来,像不像个烧烤店。

④综合素质要求高。

你以为学医就只是背背书本,然后就披坚执锐救死扶伤去了?理论知识是确实是基础,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你会不断听到这样的话——

急救技能,这是基础啊,当医生你不会急救吗?

英语阅读写作能力,这是基础啊,你不会看文献写英文论文你怎么当医生?

开刀动手能力,这是基础啊,你一外科医生,手术技能还不是基础?

外科医生,那内科知识是基础啊,一个好的外科医生首先得是一个合格的内科医生啊!

与人沟通,那是基础啊,你天天和病人打交道,和人沟通不行那怎么行?

做实验搞科研,那是基础啊,你当医生科研不行,那怎么行?

给学生讲课,那是基础啊!你都当医生了,医,教,研,得全面发展啊!

各种作图软件和统计工具的不会用?这是基础啊!你这些不会,怎么写论文?

台上表达能力,这肯定是基础啊,你当医生你都不出去开会交流发言,你怎么让别人知道你优秀呢?

我不是开玩笑,医院的合格医院的好医生,在现行评价体系下,这些确实都是基础能力。

⑤工作时间久,生活质量不高。

医生的工作强度是如何的呢?上班时间是确定的,下班时间是不定的。尤其外科,七八点那是家常便饭,凌晨两三点的夜晚我也开车路过过很多次。我当年有一帮高中的哥们,其中有我和另一个医生,以前大家经常一起聚,后来人家自己聚,很少叫上我和那个医生了,因为每次叫我们,不是加班、手术去不了,就是刚过去没开吃呢来电话又叫走了。还有一次我请别人一桌人吃饭,结果临时急诊,人家都已经到齐了,最后佷尴尬的让人家自己一桌人在那把饭吃了,关键是桌上还有几个互相都不认识的。。

而医生多为夫妻双职工,两口子不是你值夜班就是她值夜班,胜不胜新欢不好说,反正整天小别倒是真的。

而对于酷爱旅游的,我劝你还是考虑清楚,蜜月之旅可能是你最长的一次假期,之后很难有超过三五天的假期,因为值班,如果是双职工,那就是交集,两人都有三五天假期且避开值班的机会更少。而年资低的医生更别想,你周六周日都得来查房,你告诉我你想出去旅游?

⑥持续压力负荷,生活不规律,对健康不利。

生活不规律不需要多解释了吧,你这边手术台上病人开着刀呢,到饭点了你不能去吃饭吧,开完这台,手术室食堂都关门了,外卖也凉凉了,凑活着微波炉打打吃吧。反正我的午饭,上午十点吃过,为啥这么早?你十点不吃,下一台结束可能就两三点了。下午四点也吃过。骨科还不算手术时间久的,心脏外科啥的,那吃饭更没点了,晚饭同理。

睡觉也不用多解释了吧,四五天一个夜班,重病人多的或者急诊多的科室,那基本就是仰卧起坐。最后经常有医生干脆不睡了,就在急诊手术室或者医生办公室趴着眯一会,关键,这种生活,多数情况下贯穿前15-20年,直到45岁以后。怎么样,绝望吧。那就选一个夜班不太忙的科室吧!此外,医生最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是,它是和生命打交道,每一次失误,都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和家属期望值超越当前技术发展水平,各种伤医事件报道屡见不鲜,有的主任脾气暴躁要求严苛,课题标书、论文投稿、会议PPT、台账检查、病历归档,各种deadline摩肩接踵,尤医院,科主任每周科研组会夺命连环Push你,想死的心都有啊!只要你不躺平,你的肾上腺就别想歇着,天天激活你的升压系统,能健康才怪。所以,想学医,一定要养成好的锻炼习惯,有个好的身体,否则,你可能比你床位上的病人,病还多。没办法,一群生活最不健康的人,做着守卫健康的事儿,这就是现状。

⑦收入并不高,至少和同成绩或者同领域地位的人比,只能算中等,医院差点,可能只是中下等,实现财富自由较困难。

我知道我这么讲又得有一群网友出来说风凉话,那我来给大家掰掰理。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家长都是怎么给我们说的?是不是反复告诉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工作,又赚钱又轻松。于是别人玩的时候,我们学习,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们学习,高中如此,大学亦如此,等到别人本科毕业了,工作了,开始赚钱养家了,我们还在读硕士读博士,还在几乎无收入的情况下继续学习。学医的成绩都不算差吧,牛逼医学院的那更是拔尖的成绩,能考上硕士博士的,那又是拔尖里的拔尖了吧。好,现在工作了,当年高考成绩拔尖的同学们在哪?美国?欧洲?华为?腾讯?阿里?投行?世界强?自己创业?和他们比,你当住院医师那几千块钱还有你那没日没夜没周末的付出,能比吗?

你说越老越吃香是吧,那我们来到50岁,你博士毕业工作了20年了,主任医师了,头衔一堆,在你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至少算得上你所在城市的翘楚了,你那些当年成绩拔尖的同学们呢?工作25年了,早期积累的资本本来就比你多,在所在领域也已经深耕了20多年了,假定也是所在城市自己专业里是翘楚了。那你觉得,一个城市某个行业的顶尖人士,收入会比医生收入低吗?无论他是做生意,开公司,还是做高管,干行政。所以我说只能算是同样成绩同样领域位置的人的收入的中等水平,一点也不夸张。什么,比城市居民平均收入高?既然当年骗我们努力学习,此刻凭什么拿我们和大家一起比?这不公平,对考生,对考生家庭。所以,当医生,你做不到,但是大富大贵,难。而且,越是在一线城市,你收入越显得不高,因为那里有浓度更高的当年成绩拔尖的人。

⑧一家人都得以你的时间为主。

毕竟可能你的时间最紧张最不确定,你是家庭集体活动的限速酶啊!

三,关于学校和城市。

基本上如果你想留一线城市,你最好就考那个城市的院校,至少你考研时候要考那里的院校,否则你机会不大。强二线基本也是这个情况,除非你从一线城市的名校过来,当然,也未必有该医院的硕博士毕业生竞争力大。至于学校选择,永远是高不成低不就,高分考生尽量选择本博连读专业。毕竟,开本博连读的,也都是好学校好城市。那你说我高考没考好,只够二本医学院,怎么办?哎呀,我身边大把的第一学历是二本医学院,后来考研考博去了协和/北大/复旦/交大/中山/华西/湘雅/同济/的,我说了,考研是你的二次重生。如果高考不理想,那就把五年本科当成复读五年,冲吧!人生是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短跑比赛,起跑快未必后劲足,选择学医,拼的是持续发力。只要不断精进,最差,不过大器晚成!

记住一点,学医,挪窝难跳槽少,从高往低好走,从低往高几乎不可能,且区域保护比较明显,从填报志愿(包括高考志愿和考研志愿)那一刻开始,就应该想清楚自己日后想在什么城市、医院工作,瞄着那个方向去了。你以为你在选择学校?你其实很可能已经是在选医院,选择这辈子生活的定居城市了。补一句,可能说得有点早,如果想留院,选导师最好选博导,而且最好的科主任。

四,关于专业选择。

本科阶段基本不涉及二级学科的选择,比如具体什么内科外科之类的,但是是学临床医学(有的医学院报考时候就需要选择大临床、儿科、口腔、康复、麻醉等方向)以后当临床看病手术的大夫,还是学影像、检验、公共卫生、医政管理等基本现在就定下来了。

整体原则是,孩子愿意和人打交道的,沟通能力还不错的,持续学习意愿好的,可以选择临床专业,否则,可以选择影像、检验、公卫等,因为临床科室要和形形色色的病人打交道的多。影像和检验等科室相对来讲也轻松一点点,医院的也还是很忙。儿科整体比较辛苦,毕竟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期望值和要求更高,口腔还是不错的选择,越发达的地区,对口腔的健康意识越强。康复医学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道路还很漫长。麻醉就是每天在手术室里工作,和病人交流也并不多,只是并不像很多学生心里惦念的穿着白大褂的形象,而是穿着手术室的洗手衣。公卫和医政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医生了,我也不是很了解,就不讨论了。

综上,鉴于临床医学周期长,资金回报慢,对学习能力和意愿以及沟通能力要求高等因素,更适合那些经济条件能够支撑到孩子上学到二十七八岁的家庭,以及那些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学业的磨砺,愿意终身学习,不排斥与人交流的孩子。此外,以上医院为工作目标所给出,医院,医院、乡镇卫生院、医院等,以上未必适用。毕竟,用精英鸡汤强行灌喂,本来就是对年轻人最大的不公平,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凭什么就要求每个人都像精英一样去孜孜不倦?大多数人,会在生命长河的某个阶段,与自己和解,与平凡拥抱,但是在大学伊始,作为尚在学业中的大学生,还是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

也请各位父母不要揠苗助长,要求过高,如果你俩不够优秀,基于遗传学,你们的孩子很可能不会太优秀;而如果你俩很优秀,根据“回归现象”,你们的孩子大概率没有你们优秀。你说你都已经读到北大清华了,那你孩子95%的可能考不上清华北大的,不信我们拭目以待,看姚明的孩子能不能长过姚明。

最后,我想给所有即将步入医学殿堂的学弟学妹们说:

虽然学医很苦、很累、压力很大,很没有生活,但是人生,总要错过一些风景,才能够领略另外一些风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医学非常特别,它在夺走了青春和悠闲的同时,将赋予你掌控生死之火、手捧即碎之心的能力,此后的每一天,你将肩负着别人全家的幸福与希望,心暖着自己此生的光荣与梦想。从医之路荆棘密布,险象环生,但是相信我,这一路风景绝美,值得用一生品味。

哦对了,学医是个良心活。问问自己的良心,再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