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先天迟钝到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看这个孩子 [复制链接]

1#

每个家长都怀揣着一颗把自己家的孩子培养成天才的梦,而真正的天才却没有几个,哪怕家长耗费很多功夫,让孩子吃了很多苦,在小小的年纪承受不该承受的学习压力,可孩子终究只是比别人早起步几年而已。

电视剧武林外传中“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7岁熟读四书五经,8岁精通诗词歌赋”的吕秀才够神童了吧?可最终结果是“25岁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

现实中同样的例子也有:出生于年的魏永康,两岁时掌握了多个汉字,四岁学完了初中阶段的全部课程;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直接硕博连读。可这位风光一时的神童的结果却是黯然退学.

那么天才就真的只能靠孩子的天赋了吗?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就真的一无是处吗?

当然不!家长真正的通过早期教育让孩子成为天才的例子是存在的,从先天迟钝到史上最年轻的博士,小卡尔·威特就是早期教育成功最佳典范和先行者。

卡尔威特的教育

老卡尔·威特是19世纪初德国的一位的乡村牧师,在他年轻时,他的第一个儿子早早就夭折了,直到他52岁那年,他的第二个孩子卡尔才迟迟的降临到他的身旁。他用自己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希望儿子能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可以健康成长。(在西方文化里,父亲用自己的名字给孩子是一种祝福,是很常见的事情)

但天不随人愿,他的儿子小卡尔威特在出生时被脐带勒住了脖颈,刚出生就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虽然被救活,但依旧因为缺氧伤害了大脑的发育,反应比普通婴儿迟钝得多。在当时的“天赋决定论”盛行的环境下,包括他的妻子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看好小卡尔未来的成长前景。

只有老卡尔依旧坚持不放弃孩子,他查阅了大量书籍,从法国思想家爱尔维修处获得了灵感:“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将成为不平凡的人”作为一个准备充分的父亲,他有信心自己的儿子不会真的成为一个笨蛋。

他始终认为:“孩子智力的开发必须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同时他也是最早实现真正的早期教育的人。于是,在这种当时十分超前,甚至在现在依旧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小卡尔不但没比同年龄的其他孩子落后,反而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才。

小卡尔威特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

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

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

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卡尔目前仍然是《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中“最年轻的博士”纪录保持者);

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而且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小卡尔在成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后,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年3月6日逝世为止。

尽管要考虑上个世纪博士的难度与现在相比要轻松很多,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无法否认老卡尔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以及他对于早期教育的卓越贡献。而老卡尔对于小卡尔威特的教育最核心的就在于不执著于知识的超前学习,而是对孩子智力重点开发。

科学研究表明,基因对于人类智力的影响在个体之间差距并不大,如果非要数字化的话,在总体上,绝大多数人之间的先天智力差别都在10%以内,而对于大脑的开发运用才是拉开人与人之间智力水平的真正决定性因素。

因此老卡尔·威特的教育不但有现实的成就也有理论支撑,证明这并不是不可复制的孤例。而关于他的教育理论,他的儿子小卡尔维特曾将父亲老卡尔·威特对自己的教育记录编撰成书《卡尔威特的教育》。

虽然在当时,这本书并没有被重视,但在日益强调儿童教育的今天,这本书也被人们从历史中重新翻出来,《卡尔威特的教育》也从美国国家博物馆走到了印刷厂,进而走到了市场。在这里,我就将《卡尔威特的教育》向各位家长进行推荐,希望可以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

而想要锻炼孩子的智商,除了家长要学习如何智力开发的技巧,家长对孩子也要有所投资,而让孩子从小就玩益智玩具,读益智图书无疑是极佳的选择,小风我在这里再为各位家长朋友推荐一套《IQ游戏益智大百科》。

全套书共计五册,分别是立体移动游戏益智、迷宫冒险游戏益智、平面拼图游戏益智、数字推理游戏益智和图画照片游戏益智,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从小就在游戏中进行自身的智力锻炼。

另外向各位家长做一个一定要知道的小科普:正版儿童图书中使用的专业童书环保墨不含铅,但廉价的盗版书籍则往往使用含铅的普通油墨,虽然对成年人影响不大,但会对还在成长中的儿童造成大脑以及身体的发育损伤。所以购买正版图书,不仅保护的是创作者的利益,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

我是小风,一个基于事实、专注内容的育儿作者,想了解更多育儿知识,可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