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是第一个悟道的人,也是华夏历史上最伟大 [复制链接]

1#

他是整个华夏历史中,第一个神秘失踪的人,也是第一个悟道的人,他所承袭的理念,已经存在了两千七百余年,至今依旧大放光彩,他也是一位隐士,世人对他了解甚少,但只凭借一本只有五千字的经典,就穿越两千多年,在21世纪被列入了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大家好,我是白同学,今天我们的人物篇终于说到了——老子李耳。

老子李耳

就“探索世界”这个话题来说,老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人,老子,原名李耳,字聃,出生于公元前年的陈国,生活于楚国,比我们先前所讲乔达摩·悉达多早了六年,比西方的耶稣早了年,也正因为存在这个时间差,而且原始的佛道观念又有许多重合之处,所以在后世才出现了“老子化胡为佛”的故事,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烧掉了春秋战国之前的史料书籍,空出了一段失传的历史,所以关于老子李耳的这一期,我们只能从野史中,去看一个若隐若现的轮廓;周朝末年,各诸侯国相互割据,彼此之间摩擦不断,老子就在战乱之中出生,刚出生时,体弱而头大,双耳下垂,样貌如同老人,所以起名为“聃”,至于老子为什么叫李耳,这个就没有明确记载了,传说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就不举例了。

按照《高士传》的记载来看,老子为宋国贵族之后,自幼丧父,母亲望子*,所以就给老子请了一位叫做商容的师傅,商容精通天文地理,通古今之事,但唯一让他头疼的就是自己的这个徒弟老子,商容讲:天地之中,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道,物有物性,因为有天道,所以才出现了日月星辰,因为有地理,所以出现了山川江河,因为有人道,所以出现了尊卑长幼,因为有物性,所以出现了种种分类,结果老子说:先生,我有几个问题不懂,日月星辰、山川江河是怎么出现的?所谓的尊卑长幼、物品种类又是谁划分的?商容说:是神创造的,也是神划分的。老子又问:那神是怎么出现的?它怎么会有这些能力呢?到了这里,商容就无语了,古书没有写,我也不敢妄言,但是我也不能丢人呀:那这个问题我们不说了,说点更深奥的,你知道怎么治国吗?

老子摇头,你看,你不懂了吧?帝王是顺应天意出现的,百姓呢是帝王所控制的人,所以帝王不顺天意就会失国,百姓不顺王意就会被治罪,这个就是治国之道,老子说:百姓这事可以理解,确实就是这个道理,但为什么帝王不顺天意就完蛋了呢?商容一愣:因为帝王就相当于天神派遣的将*,天神才是真正的帝王,帝王只是将*。老子一听更纳闷了:天神能造物,为什么不直接造一个听话的帝王呢?商容更无语了,你真是能抬杠啊,古书没有写,我也不敢妄言,不过老聃啊,我教不了你,不是因为你笨,是我真的无能为力,不过我有一位师兄在周王朝任官,周王朝典籍无数,说不准这些典籍,就能够解答你的心中疑问,其实老子还真不只是抬杠,为了解答心中疑问,他就去到了周朝都城,并且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图书馆管理员。

悟道之路

在周王朝图书馆的这段日子,老聃饱读经书,都城人都知道,在图书室里有这么一位“杠精”,学识渊博,精通辩论之道,没事就研究宇宙,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所以为了表示尊敬,人们开始称老聃为老子,久而久之,就传到了孔子的耳中,孔子也好奇,这个人到底是有多能杠呢?为了解惑,孔子不远万里来到了周朝都城,这也就出现了后来“孔子问礼”的故事,拜访完老子之后,孔子返回鲁国,众弟子也纳闷,连忙问师父:师父见到老子了吗?老子何样?孔子说:我见过鸟,它能飞,也见过鱼,它能游,飞起来的鸟可以用弓箭去射,游起来的鱼可以用钩去钓,但我唯独没有见过龙,老子就相当于一条龙,让我猜不透;孔子问礼之后,老子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百家争鸣,各派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治世观念,人们纷纷疑问,那一个精通辩论之道的老子,怎么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呢?在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此时还没有道德经一书,这本书籍也不是老子主动留下的,其实这个时候的老子就已经悟道了,不过,悟道的过程已经没有任何记载了,但悟道后的状态老子曾经描述过,为了避免误解,稍后我们会直接看一下悟道的原文。

老子在周王朝的藏书室中待了近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孔子曾多次拜访学习,到了公元前年,老子返回故乡,收拾一番之后,他骑上了一头青牛,一路向着函谷关的方向走去,老子为什么要出关呢?这个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悟道后的老子是孤独的,也是痛苦的,天地与万物和圣人与百姓的关系是一样的,世人都在大谈治世观点,但殊不知,真正的治世观点是提不出来的,能够讲出来的观点,一定都存在一些缺陷,老子边想边走,一路向西远去,在古代,重要的关口都会设置关令一职,关口就类似于今天的收费站一样,函谷关这个地方的关令叫做尹喜,同老子一样,也特别喜欢研究天文与古籍,这天夜里,尹喜同往常一样正在观察天象,忽然看见在东方汇集了一片紫云,紫色是天道之色,难道是有圣人来到我函谷关了?尹喜连夜派人清扫了道路,准备迎接圣人。

过了几日,*昏时分,尹喜看到远处有一身影,正在往自己的方向前行,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人一牛,这个人正是老子,尹喜本就是官员,早就听说了老子的大名,也纳闷老子为何没有在这百家争鸣的时期,留下自己的思想,老子显得有些落寞,他预测到了周王朝的败亡,也知晓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势,他深知周王朝败落的原因并不全是君主昏庸的缘故,而是在于一个规律,更让人感到无力的就是,这个规则根本无法逾越,虽说现在是百家争鸣,但不管是应用哪一派的思想,到头来都会有这么一个结果,那么人力在天道面前究竟算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呢?所以想来想去,倒不如无为,既然争来争去一场空,倒不如不争,而自己此次出关的目的,就是隐居遁世,听到这里,尹喜陷入沉默,他不知道如何反驳,一时间哑口无言,不过还是执意让老子留下文字。

老子无奈一笑,不争、无为,本意就是不用说,也说不清楚,既然说不清楚还怎么留下文字呢?想来想去,在开头写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自此才留下了《道经》与《德经》两本书籍,一共五千多字,道经中讲的是宇宙与万物的关系,天地规则的变化,而德经讲的就是处世治世的方法,留下两本书籍之后,老子一路西去,据说老子最终去到了甘肃临洮,并且在临洮这个地方白日飞升,享年岁,也有人说老子是在公元前年飞升,享年岁,至于究竟活了多久,这点谁也说不清楚了,因为老子出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任何消息,后世人只知道老子为李姓始祖,出于临洮,尹喜得到《道经》与《德经》两本经典之后,将其合编成为了《老子》一书,并且因此创立了后世的道家思想,这本《老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道德经》,所以说,老子才是真正的无为和不争,如果没有尹喜,他甚至一点文字也不想留下,那得道后的老子有什么感悟呢?关于这点,他在道经中写到过。

在《老子·道经》的第二十章中记载:“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大意就是夸奖和责骂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美好和丑陋能相差多少呢?我在看这个世间的时候,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就像是在眺望美景一样,而我却独自安静,对这一切无动于衷,我感觉一切混沌,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我感觉疲倦,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感悟,而我却像什么也不懂。我真是一个愚人!我为什么与这些人不同呢?其实我与常人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我已经得了“道”,那老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道德经整书都在讲无为,老子的一生也在讲无为,所以,不管怎么说,道离不开无为。

无为而治、物极必反、不与人争是老子用人生实践的三大观念,而以上所讲的就是三大观念以内的“绝学无忧”,在老子看来,人们喜欢把所有的事件分为正反、善恶两面,但善恶真的是天生就相互对立的吗?还是人们刻意树立的形象呢?我们毕生在追求的,到底是自己要追求的,还是世界在督促我们追求的?战国时期,法家盛行,众君主纷纷推崇法家,人们称赞法家,战国之后儒家盛行,君主治国要用儒家,人们纷纷夸奖儒家,但这些学派到底是真的好还是时代觉得它们好呢?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也会变得孤独,是的,脱离善恶两面,也就逃脱了我们秉持的价值观,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变得孤独,显得与世界格格不入,这就像是众人在讨论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时,你出现了与众人不同的结论一样,当人们都在兴高采烈的选C时,总有人问你为什么不那么选,这个时候你会疑惑吗?你会,而且,你会忘了这道题目本身没有标准答案;那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我是白同学,咱们下期再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