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書背後的故事七年打磨再現南來文人香 [复制链接]

1#

《葉靈鳳日記》

時間不等誰,只怕有心人。《葉靈鳳日記》(下稱「《日記》」)製作時間長近7年,果真漫長,直到見證《日記》面世,多年付出終於如願。自葉靈鳳先生(下稱「葉氏」)於年逝世,其書話、香港史地研究文章、著作傳世至今仍為讀者傳閱,最近年亦出版《讀書隨筆》,讓葉氏愛書家的一面再現人前,為《日記》的面世揭開序幕。

《讀書隨筆》(套裝)書影

圖:香港三聯

葉氏日記的下落之始,要從年說起。當年香港著名文化人羅孚先生發表文章,以披露少量日記內容論〈葉靈鳳日記談魯迅〉。羅氏為何發現並接觸葉氏日記尚無可知,惟本書策劃人盧瑋鑾(小思)老師乍聞葉氏日記存在,便隨即聯絡上葉氏後人商議日記出版事,經多番協商後終獲首肯。的確,保護日記最好的辦法,除了將日記正本悉數捐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收藏,並出版成書予廣大讀者細閱,才能讓日記內容得以傳世長存。

盧瑋鑾教授

圖:蘇偉柟

惟等到見到日記正本一刻,才是考驗的開始。原來現存葉氏日記並不齊全,不但有數年日記或因搬家時散失,甚至在部分日記本中發現不少失記、中斷處,幸好藉此機會讓所有內容出版,否則時日飛逝,葉氏日記只會陸續遺失下去。因此,小思老師決定將《日記》一字不刪地收錄,同時深知日記正文對讀者閱讀的難度,故親身撰寫箋語之餘,更邀請其高足張詠梅老師負責注釋,為讀者點出重要線索、閱讀心得和生活經歷,配合為葉氏提及的藏書、身處地、人物等項添上注腳,務求在有限的範圍內盡現葉靈鳳在香港生活的原貌。

《日記》不單是葉氏在港的生活記錄,更是研究葉氏的重要文獻。事關葉氏爭議一直未果,小思老師長年研究香港文學,蒐集大量有關葉氏的珍罕文獻、圖片,對研究葉靈鳳助益甚大。為了凸顯《日記》作為葉靈鳳研究的關鍵材料,故此另立別錄,將以上圖片及其他文獻材料一併收錄其中。正值收稿時所獲圖片數量接近千張,收入別錄可作系統性地整理。《日記》的基本框架總算敲定。

兩位老師撰寫箋語、注釋前,先經由編輯團隊作嚴密的整理工序。首先考慮到日記在多方接觸下終致耗損,故往後均使用日記複印本配合工作,以策安全。撇除上述日記散失、失記問題,日記對編輯工作所含的難題有二:一、字跡整體偏向潦草;二、記述的人事過於簡略、零碎,為編輯人員認字上增添不少難度,需要與老師按上下文與字面再三確認,且詢問多位歷史專家查明葉氏所述何人何事。單單早期的入字工作,背後經歷多重認字與多方查證的過程,事成後才給兩位老師分別開始箋注的步驟。

待箋注初步完成,再全面整理並訂立體例,利於修正原文筆誤疏漏,並統一注釋格式、日期記錄等項。單計張老師提供的注釋已過千則,考慮人物介紹的為數不少,從而計劃在別錄末處增設人名索引,不但方便讀者查閱相關人物,更盡顯葉氏在香港的文化蹤跡,使《日記》初具規模。

當《日記》進入排稿階段,我們確定版式設計的要點,在於兼顧內容可讀性和資料豐富度。本書上下冊的日記正文,主要採取簡潔、疏朗的版面,一方面兼顧頁下注與箋語互為表裏的效果,另一方面需與箋語製造層次,以突出日記正文,從而表現內容的豐富度之時,也不失可讀性。至於別錄的版式需顧及圖片、文獻資料的多面性與複雜度,待資料齊全再定。

《葉靈鳳日記》三冊連書盒展示圖

圖:香港三聯

以上是我接手《日記》編校工作的種種經過,由於當時編輯經驗尚淺,經小思老師穿針引線下,引薦香港著名文人、編輯許迪鏘先生擔任本書的特約編輯,成為我們製作《日記》上的重大主力。許先生從接洽工作到編輯過程,可謂義無反顧。經他的編輯建議,與小思老師等人的多方溝通,才讓《日記》內容趨向成熟:首先從正文處理上,為正文補漏修改、注釋格式等體例訂立明確標準,方便編輯校稿;然後圖片、文獻選材上,為小思老師提供的資料持續嚴選,為本書的篇幅把關,才能早日落實別錄框架。另外許先生也運用自身生活經驗,以辨證正文和補充資料,例如見年日記首語:「一九四二年二月初旬,自學士台八號二樓遷至希路道九十六號三樓。」「希路道」現時已不見於香港地圖中,故原初大家覺得「希路道」有誤,認作「希慎道」,惟許先生對「希路道」有印象,而再請小思老師查明,後來幸獲香港掌故研究者鄭寶鴻先生佐證,「希路道」才得以證實,可見他工作上一絲不苟。再配合審慎的校稿功夫,《日記》經繁複的編輯工作後,出版指日可待。

《日記》除了編輯以外,設計更是功不可沒。設計師陳曦成先生匠心獨運,其設計作品往往別具心思。說回《日記》別錄的版式設計,因顧及資料的多樣性與複雜性,曦成得悉小思老師的要求後,將別錄內容主要分為圖片、文獻兩部分:圖片採用編年式,將逐年相關的人物照、藏書書影、藝術品、報紙報導等收錄,圖旁附上圖注與相應日記正文,層次分明之餘,亦凸顯葉氏藏書家、藝術愛好者、作家等身份,供予相關領域專家研究,更將葉氏生活連繫到社會層面,使《日記》更具時代意義;文獻方面因應資料在版面作靈活變化,加上本書裝訂採用穿線露脊膠裝,書本可度全面攤開,進而加強《日記》的可讀性。至於封面設計,更見設計者的構想與心思之積澱。曦成先以象徵時間的飛沙作為三冊封面的概念,反映葉氏日記蘊藏的記憶經年累月、聚沙成塔,至今成為時間的見證、歷史的印記。書盒為強化對葉氏的代表性,便從葉氏著名的鳳凰藏書票獲得靈感,設計概念由飛沙進化成火鳳凰,比喻葉氏千錘百鍊的文字與人生經歷,兩種元素合稱「火舞黃沙」,襯托出葉氏的優雅、穩重的文人氣質,既大氣又具吸引力。

葉靈鳳親自設計、使用的鳳凰藏書票

圖:香港三聯

綜合大家多年來的努力,《日記》終於在年浴火重生,對出版界是為大事,對文化界更是一大盛事。年眾人雖在疫症蔓延時,惟《日記》甫面世已獲中港文化界高度關注,教人倍感欣慰。這次能夠參與其中,合力重現一個有血有肉的葉靈鳳於讀者眼前,實屬榮幸。即使7年實在漫長,原來只要有心,時間不晚不早,剛剛好。

聯合出版集團年度好書

聚焦南來文人時代書寫,

折射香港社會文化縮影。

《葉靈鳳日記》

作者:葉靈鳳

策劃及箋者:盧瑋鑾

注者:張詠梅

責任編輯:許正旺

出版社:香港三聯

出版日期:年5月

葉靈鳳是內地與香港文化界知名人物,一生傳奇多彩。作為南來文人,他一九三八年來到香港,在此度過三十七年光陰。葉靈鳳日記一套三冊,橫跨一九四三至一九七四年,既是經年累月的記憶,亦是歷久彌新的見證,真實再現文人大家讀書、寫作及編輯生涯。加之盧瑋鑾及張詠梅的箋和注,有助讀者了解那些年香港的文藝脈絡與社會情態,可謂香港社會與文化發展變遷的縮影,富有學術研究價值。

購買途徑

「中商進口商城」小程序,點擊上方圖書封面可進入購買鏈接。

「一本」官方網站,識別下方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