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领读人张静从古诗词讲到叶嘉莹先生,活出
TUhjnbcbe - 2023/8/9 21:25: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通讯员何晓婷

莫负相逢人海间。

从年1月1日下午开始,很多人知道了这句诗。这是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缪钺先生赠予叶嘉莹先生一首《相逢行》中的最后一句。

新年第一天,在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钱江晚报主办,浙江图书馆特别支持的“书香迎新阅享美好”TALKSHOW上,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电影《掬水月在手》学术顾问及联合制片人张静女士在题为《四季读书》的演讲中,以这一句诗作为结尾。

很多人记住了这句诗,正如活动的主持人小强说——“我相信我们以后一定会在某一个场合想起这句话时,我们会记得今天在年第一天,我们彼此相逢,而同时我们似乎也会想到,在未来,我们会想到过去的那个自己,我们彼此相逢的时候,我们会如何告诉以前的自己,我获得了什么,我的方向,拥有了最为重要的内核。”

(以下为张静教授的演讲文字速记▼)

刚才主持人以及领导都在说这两天我们杭州迎来最大的寒流,但在这样一个新年的第一天,我们相聚在浙图,这里有温馨而美好的聚会,我想起古人曾有这样的诗:坚冰深处春水生。冰最深的地方往往孕育着新的希望,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与大家分享,也向大家推荐的一本小书就是《四季读诗》。

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现在的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比如我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我们为什么要教孩子背诗,是因为应试吗,是因为春节家族聚会时,别人的孩子会背首,我们的孩子可以背首?还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可以登上诗词大会的舞台,夺取冠*?

我想,在年诗词大会在2月7日落下了总帷幕,9点半角出了总冠*,晚上10点的晚间新闻,央视播发了我对他的点评,我们一直与诗词大会有互动,包括今年春节的时候还给他写了两篇评论文章,一篇发到《人民日报》,一篇发到《学习时报》上。

我当时就实事求是地讲,当下的我们还在诵读千载的诗,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刻舟求剑,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与古圣先贤一颗颗诗心发生碰撞,进而影响当下你我的修为,这才是我们今天诵读故事最重要的根本所在。

《荀子·劝学篇》中讲“小人之学也,如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包括古典诗词在内的一切文化知识,如果我们仅仅用眼睛看的,用嘴巴复述的,我们听老师讲的,听别人复述的,如果没有经过自己心胸的涤荡,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就如同一个人如入宝山,空手而还一般的遗憾。

弟子规里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所以我们学诗词为的是什么?我自己比较能接受的是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所讲的“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熙,在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意思是虽然古圣先贤他们离我们当下有了一定时空的距离,但他们伟岸的人格,做人的高标,已经如在眼前。就像今天这个美好的冬日的下午,打开书卷,与古诗词,与古圣先贤一一碰撞,那他们的智慧、胸襟、品格、理想就会光照到你我当下的人生,这是今天你我今天诵习古诗词之根本所在。

那我们读懂古诗了吗?比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在小学甚至更早,我们牙牙学语时,接触到的第一首故事很有可能就是它,但这一首诗,不仅仅是一首立志之诗也不仅仅是写风景。

“白日依山尽”,这是一个人朝哪儿看,这个人是向西看的。“*河入海流”,这是东方,因为我们国家东临入海,一个人登临之后,自西向东,举目四望,找不到一个伴侣,甚至没有对手时的孤独感,面对人生的孤独,只能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提升精神层次的修养才能对抗生命中的孤独。

而且大家想想看,“白日依山尽”,西方是太阳的沉没;“*河入海流”,东方是大河的奔流,这两个意向为何会相提并举?如果我们做有心的读者去查阅就会发现,其实在初唐四杰中卢照邻的诗中也讲“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于武陵感情诗里也说,“西沉浮世日,东注逝川波”。比如辛弃疾他也说“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为什么这两个意向会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是在讲无常。

比如“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这是人类无可抗拒,不能改变的无常。我们都觉得今天非常美好,但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包括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做不到,让年1月1日的太阳不落山。所以,这是我们人类不可抗拒的无常出现的时候,怎么办?“*河入海流”,同样是无常,就像赫拉克里特所讲的那样,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特别是我们经历了疫情之后,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面对无常时的态度,其实非常重要。生老病死是无常,天灾人祸是无常,那我们面对无常的态度又该怎样,王之涣讲得好,“更上一层楼”,只有通过自己不断提升精神层次的境界才能对抗人生中的无常。

第三个层次,即使有一个人像王之涣那般幸运,他登上登鹳雀楼,有幸看到了白日依山尽,*河入海流这样的风景,但依然不能停住脚步,因为更上层楼,前方还有更加壮美的图景在等待着你我。这使我想起诗人曾公亮的两句诗,“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再如,这也是小学教材中选的一首诗,“两个*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看在座的小朋友都很高兴,这首诗我们老师也讲过,但这首诗在讲什么?

“两个*鹂鸣翠柳”,是高处远处的景物,它预示着每一个人心智的成熟都是一个自下而上,从近到远的渐变的过程。而且下两句,因为有窗,因为有门,人物就出场了。因为人与窗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又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一个人锁上窗,关上门与外界是隔绝的,无法交流的,只有推开门,打开窗,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开阔的手眼。而且门与窗,它都是将我们人类从内在的小空间引到外在大空间的意向。

杜甫在草堂之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因为他下面说门口窗还是有差异的,窗是什么?当我们伫立在窗前,向外眺望,也就是一个人找寻目标,寻找理想时要用到窗,所以杜甫说“窗含西岭千秋雪”,通过窗我们要确定的目标要像西岭一样高,雪一样洁,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洁的对象。

“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个人推开门要有所作为时,他需要脚踏实地的务实才干,是能行驶到万里东吴的产所具备的能力,船是负重前行的交通工具,也预示着如果我们想要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任重道远的担当。

所以短短的28个字的一首绝句,如果我们将它连起来看,两个*鹂是点,一行白鹭是线,窗含西岭是面,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体,所以我们发现诗词可以给我们很多力量。

比如闻一多先生说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这个寄托怎么讲?我们还是举一个小例子,这是杜甫的《缚鸡行》,很多杜诗的选本都没有选,其实就是讲了一个娓娓道来的非常普通的小事,杜甫的家人在捉鸡,杜甫问为什么要捉鸡?因为家里仆人讲,我们的鸡在院子里一会儿吃虫子,一会儿吃蚂蚁,为了保护虫子和蚂蚁决定将鸡卖掉。

杜甫说如果我们为了保护虫子和蚂蚁将鸡卖掉,有没有想过最后鸡也要成为别人盘中餐的结局?所以作为人来讲,究竟应该保护虫子和蚂蚁,还是应该怜悯同情鸡?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永无休止的纠结。但为什么杜甫说诗歌里有智慧的法门?杜甫最后两句说得很好,“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其意为:只要我们活着,只要我们在人群之中,永远有人我得失利害的考量。如果你斤斤计较,就会永远存在这件事。

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在一家之内,我们亲生的兄弟姐妹之间会因为照顾老人的多寡,会因为最后分得财产的厚薄对薄公堂;在单位之内又因为凭职称、涨工资、定先进,会有矛盾,那怎么办?注目寒江,杜甫建议我们应该转移自己的视线去望一望,寒山就是远,倚山阁就是高,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投注在更有意义的事之上,这是杜甫作为一个智慧的法门给我们很好的建议。

我选这首诗很偶然,当年我在南京大学读书,我硕士研究生时期的闺蜜有一天给我打电话,她也在江南某一个城市,她说我这日子没法过了。我说你的日子没法过了,因为上世纪末她结婚时,我是伴娘,当时豪宅豪车都有,她的先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上面有大姑子姐,下面有一个小姑子,我闺蜜说上周末大姑子姐带孩子连吃带拿的走了,这周末小姑子开口借钱说买房,她说我们家是开银行的吗?这日子没法过了。

我说婆媳关系与姑嫂关系我没办法跟你讲,但我就讲杜甫的《缚鸡行》,杜甫说应该有智慧转移自己的目标以及自己的视线与精力投注于更有意义的地方,转眼,我的闺蜜考了复旦的博士,留在上海工作,现在婆媳关系、姑嫂关系融洽了很多。

你会发现自己跳脱出来,周边的那一群人都得以释放,这是我闺蜜的日子,未必像你想象的那么狭隘,前几年我到《百家讲坛》讲这个例子,导演说:“你这个例子讲得很好,我都带入了,我也在沉浸进去反思,为什么我传媒大学一毕业就来到《百家讲坛》,十几年都没想过考研,但我们大众传播还是希望能有名人的例子。”

我后来想到杨振宁先生当年有一个例子,年杨振宁先生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当时他做了一年的助教留在芝加哥大学。这时他看到美国报纸上登出了一个字谜的游戏,悬赏金额为5万美元,他联合了其他四个中国的留学生报名参加了字谜游戏,就类似于今天小朋友做的九宫格,是数字的,他的字谜是横着要组成一个英文单词,纵着也要组成英文单词,杨振宁先生的答案寄走之后,收到对方的回信说这个答案完全正确,这5万美元不能给你们,因为我们收到了其他的正确答案,如果你们想得到这5万美元,就将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字谜游戏给破解了。

杨先生说当他收到新的字谜时,已经到了年的秋季,他已经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做博士后了,当时他打电话联系了另外四个研究生,给他们进行分工,杨先生分得的是所有英文单词中由五个部门组成的,并将G和W的表列出来,杨先生说那时的生活比较紧张,自己连一本韦博英语大字典都没有,他连续工作五天五夜,第六天凌晨实在受不了了,就回去休息了,因为那天回去特别早,他回的是租住的房子,房东还没有起床,但邮差将当天的报纸通过门缝塞了进来,当杨先生推开门,看到地上的报纸,他拾起来,走到客厅,坐沙发上,打开报纸一看,头条大字刊登者,汤川秀树荣获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先生说:“我当时问了自己好几遍,杨振宁问自己在干吗?于是他果断地退出了当时的小组,才有了后面的成就。”

无论是明人还是普通人都处于鸡虫得失之中,就看自己有没有智慧和力量使自己从中跳脱出来,拥有一个开阔的视野。

我们还是要提一下电影,因为我与杭州结缘,确实是因为关于叶嘉莹先生的这部电影《掬水月在手》。

我计算了一下年我来到杭州的次数超过了我前面几十年的总和,因为杭州的影迷朋友们真的是太热情了,本来这一部影片,我们想它是比较小众的,而且大家看他的海报也是比较高冷的,当然我们特别感到欣慰,这部影片不久前刚刚荣获了中国电影的金鸡奖。虽然这部影片是记述叶先生个人的故事,但在年推出,在每个人的生活被迫突然踩下急刹车时,可能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是否有一个能支撑自己精神的那样的一个内核,它是什么?我们找到了吗?这其实就跟我们的阅读相关。

大家知道叶先生他已经回国执教41年了,到今年算是42年了,她作为一个97岁的老人,今年已经执教76年,通过这个影片可以看到,无论他在什么环境,什么境遇下都可以活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名利很重要,赚钱很重要,但其实你能在一次次的打击中能否活出来,这才是更重要的。

我们知道叶先生在读大学时母亲就不在了,她父亲在大后方,她一个人在沦陷区的北平带着自己的两个弟弟,之后她又跟着丈夫来到了台湾,经历被捕,出来之后无家无业。

杨澜老师有一个“天下女人”的论坛,曾经给叶先生颁了一个奖。当时杨澜说,如果我们在叶先生三四十岁的时候遇见她,她还是我们同情的一个对象,因为她活得不如我们。天地之间,她只能寄人篱下,但为什么她活到90多岁可以成为我们整个华人世界的一道光彩?我想就跟我们每个人内心之中是否找到了精神的支撑是有关系的。

叶先生在南开教书,第一届听她课的学生,毕业30周年又回到南开的时候,叶先生给她们写过一首小诗,最后两句是“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她说:“我叶嘉莹还是30年前站在南开主楼教室讲课的叶嘉莹,我还在从事着我喜爱的古典诗词的教研工作。请问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有的成了正部级领导,你们有的成了真正的亿万富豪,你们跟30年前坐在主楼教室听课的时候,那个自己,那个初心有没有改变?”

所以我们看叶先生,她后来也写了一首小诗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我想无论是《四季读诗》,还是古圣先贤的作品,还是叶先生的诗词,还是我们的中华诗教,还是陈传兴导演导演的这部《掬水月在手》的影片,都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颗颗种子,当遇到合适的土壤,它一定会生根发芽,一定会福泽万代。

最后送大家一句诗:莫负相逢人海间。

这是叶嘉莹先生年第一次到杜甫草堂参加杜甫学会年会时遇到了四川大学历史系的缪教授,缪教授当时送给她一首《相逢行》,最后一句就是“莫负相逢人海间”,茫茫人海中的你我这一次短暂的相遇,包括今天的这一次“阅享读书”的这样一份美好,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缘分。希望将来我们能彼此尊重,共同精进,如果将来还有机会再相逢再相聚,大家都可以非常骄傲地说:我,进步了。谢谢大家!(本文未经张静教授本人审核)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领读人张静从古诗词讲到叶嘉莹先生,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