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用有资源的课程丰盈儿童的履历
TUhjnbcbe - 2023/10/13 17:57:00
皮肤科医生彭洋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10/9168797.html
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是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第一所公办小学。办学10年来,学校充分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秉承“为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人才而奠基”的教育理念,以“华夏根基、国际视野、领袖胸襟、平民情怀”育人目标为主线,以“家国情怀、家园视域、家学传承、家居生活、家长参与”课程文化为主导,建构“翰林家学院·课立方”学校课程体系,打造四类JIA课程(加课程、家课程、嘉课程、+课程),撬动学校、教师、儿童全面发展,引领儿童在实境体验与跨界融合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站在办学10年的新起点上,翰林小学依托课程改革焕彩学校发展,让学校成为“大学城内的好学校”“高教区内的巴学园”。加课程——菜场里的项目化学习翰林小学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致力于让课程“行走起来”。学校“加课程”将国家课程根据学科门类与共性、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及十商六力理论等有机分类,更明确地指向儿童关键能力培养。今年暑假,翰林小学携手苏州绿色光年公益组织,开展基于“加课程”视角的“跟着剑桥硕士逛菜场”系列课程。参与课程的四年级学生王琪萱告诉记者,在课堂上,课程导师给他们讲解商品价格问题、市场供需问题、垃圾分类问题、交往哲学问题等。随后,“小翰林”带着任务走进菜场,在实践体验中深度了解什么是“供给曲线”,什么是“机会成本”,怎么说别人才会听……这些看似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和交往哲学,其实就在菜场里。据了解,翰林小学的孩子们还专门就菜场垃圾分类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就翰林居民在菜场塑料袋使用情况、翰林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情况以及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垃圾分类的推广难度等问题展开深度调研并形成调查报告,并依据调查报告递交《致翰林居民的一封倡议书》给相关部门。诚然,这一课程旨在启迪和教育青少年,通过学习和参加商业活动来提高青少年未来的生活质量。这是翰林小学行走式课程的一个缩影。翰林小学以“项目化学习”理念为指导,基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儿童学习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将相关学科内容加以整合,专题化设计、探究式学习,形成一系列新的课程结构,探寻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上下联通,左右互通,让儿童获得跨维度、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涵养和能力提升。这样的课程基于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实现儿童的深度学习、认知与应用奠基。家课程——走进博士爸爸工作站年初,以《个博士!这所小学家长都是学霸!》为题的宣传报道登上热搜,让翰林小学成为了一所众所周知的“网红学校”。学校“家课程”充分依托自身特有的“博士爸爸工作站”等高知家长资源,创意开展系列行走课程。年3月,翰林小学三年级“小翰林”在校长杨春芳及科学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这里是学校三年级学生汪子涵爸爸汪维鹏博士的工作室,汪博士以“红花檵木叶子表皮装片的制作”为例,详细地为孩子们讲解了装片的制作过程,随后带领孩子们走进生药鉴定实验室亲手实验,学习制作红花檵木叶子表皮装片。孩子们学着汪博士的样子,认真地做起了装片——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从红花檵木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放置载玻片中央、再用滴管在内表皮上滴一滴稀甘油、将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据了解,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海外归国人才的子女纷纷入读翰林小学,学校成为了“多元文化聚集地”,学校每年开设“博士爸爸”系列家课程60余节。“家课程”视角下的“走进博爸工作站”系列课程,智引孩子广涉猎,智引孩子善统整,让父教如影随形,让博学、坚毅、责任根植心间。此外,学校每学期面向全体家长进行课程资源的公开征询,学校课程审议组研究筛选,从中选择和学科教学相契合的内容为我所用,实现家长资源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对接及适度拓展,给予儿童有资源的课程生活。嘉课程——玩转家门口的大学城翰林小学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是“国家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区内拥有近30所中外高等院校、纳米园、研究院,是集教育、科研、新兴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国际化大学城”。学校通过“玩转大学城”“行走纳米园”“朋辈微课堂(大学生牵手课堂)”“我跟老外Say Hello”等引智行动计划实施“嘉课程”,将“家在大学城”的理念根植儿童心间。学年至学年下学期,翰林小学师生多次走进西交利物浦大学图书馆。该馆曾入围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世界建筑节”,是目前为止唯一入围过这一奖项的中国高校建筑。设计独特的外形,结构精巧的“缝隙”,人性化的设计,楼梯、窗户与大楼外立面的完美融合,让孩子们惊奇不已,对建筑师的巧妙设计心之向往。参观之余,“小翰林”还走进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系参观体验。在这里,翰林师生听取了拉斐尔博士有关“设计建造城市”主题的介绍,对于如何规划建设一个城市有了初步的感官认识,还知道了要想以后成为一名设计师,平时就要学好数学、英语、美术等课程,着实点燃了孩子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小翰林”走进大四毕业生的工作室,第一次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城市模型,草坪、楼房、道路展现在眼前,还看到了大哥哥大姐姐们设计的规划图纸。在演讲教室,西浦学生正在进行着全英文演讲,关于翰林小学周边空地规划改造,大学生们还和“小翰林”展开互动,积极听取了他们的设计意见与建议。“+课程”——行走苏州园林学书法翰林小学是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教育厅命名的省级书法特色学校。学校基于“翰林家学院”课程理念,从学科主线、项目统整、混合探究三个层面层层递进“+课程”,将国家课程的实施纵深化、特色化、个性化;突围书法与其相近相关学科间的壁垒与界限,变“书法技法练习”为“书法文化学习”,促发儿童在信步园林之时,获得跨维度、跨学科、跨领域的书法文化涵养和书写能力提升,在游历园林的过程中将书法文化根植心间。今年4月12日,翰林小学高年级《书法样式之楹联》一课的教学,将书法、语文、美术学科有机整合,以“楹联书韵”为学习项目“点”,带领儿童在网师园中沿楹联这一“线”而行——寻联、书联、析联,将书法字体、楹联艺术、景观装饰等有机统整,力图实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儿童感知的多维、书法学习的圆融。课上,孩子们依“线”(即园林楹联)而行,依“单”为导,在网师园中以自己的方式寻联、知联,他们或斟酌讨论、或询问师长,对于寻访记录的楹联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之后,又尝试运用不同字体对一副楹联进行创写,还将寻访楹联的题者、字体、内容、场合等加以分析研究,“厅堂等较庄重场合的楹联多以楷书、行楷写就”“抱柱联则以篆书、隶书、行书呈现居多”,受益良多。诚如学生游园心得所言,不论是楹联、斗方、条幅等书法样式,书写的字体要与其场合、内容、情感相匹配。可以说,“+课程”视角下的书法学习变得立体丰盈。翰林小学校长杨春芳表示,于学校教育而言,如何丰富儿童经历、增进人生财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议题,而“家学院·课立方”学校课程正是对儿童经历的加工、提炼与吸收。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着眼“单学科相加——多学科相间——跨学科相通——超学科相融”的课程建构思路,开启着独具翰林基因的“家学院·课立方”学校课程建构行动。翰林小学始终秉持大课程观的理念,让校园内外“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人人享课程”,让每一个教师、学生、家长都成为课程的学习者、整合者、创造者。这所朝气蓬勃的小学,正竭尽全力所提供的高品质、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不仅是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品牌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学校、教师与家庭给予儿童的最真挚的款待。苏报记者陶赟婷《苏州日报》年08月19日B02版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有资源的课程丰盈儿童的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