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进行区分是智力的一项重要特征。在工作中,区分体现在对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生活中,区分体现在为有秩序的创造作准备。在《创世记》中,我们能够找到关于创造的概念。上帝对世界的创造是建立在充分的准备工作之上的,而他的准备工作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在混乱的世界中建立一套秩序。“上帝分开了光明和黑暗,把所有的江水汇集在一起,然后让陆地突现出来。”
人的意识中可能存在许多内容,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具有条理的思维,再多的内容也只是一团混乱,他的智力也无法得到发育。智力对于人类就像是黑暗中的明灯,它让世界充满了光明。拥有智力的人能够辨别世上的是非真假,能够认清事物原本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说,想要使一个人的智力得到发展,我们就需要帮助他把意识中那些混乱的意象进行分类,让它们条理清晰。
当一个3岁的孩子突然之间面对这个世界,他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太多的东西让他眼花缭乱,他感到疲惫,想要睡觉。他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比如学习走路,比如学会让自己的感官器官协调发展。可是他身边的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小孩需要帮助,他们什么都没有为孩子做。而孩子由于受到过多的刺激和压迫,只好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
3岁的孩子还不具备条理清晰的思维,他就像是一个拥有大量书籍却不知道怎么应用的人,只会把这些书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边,然后望着巨大的书堆发呆。他们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把书分门别类地摆好,并以自己拥有一座图书馆为傲。
感觉练习让孩子们学会了区分和分类,但这只限于按照事物的简单属性分类。孩子们懂得将事物按照大小、形状、颜色进行分类,也会将光滑的事物和粗糙的事物区别开,他们知道如何辨别事物的重量、温度和味道,却不会从本质上区分不同的东西。孩子们学到的是一些和物质性质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们建立一种秩序。其实事物的特性除了在质上有差别,在量上也有差别。即使是同一种事物,也会在高低、薄厚、声音、色调等方面有所不同。
首先,老师在挑选感觉材料时要注意,这些材料一定要能够起到帮助孩子区分事物的作用。这些材料应该具有明显特征,能供孩子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能使孩子在大量接触后留下清晰的印象。其次,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将孩子的注意力向其他事物转移,使孩子产生差异感。等到孩子感知到差异之后,老师就可以将这些差异进一步划分,按照不同的差异程度排列,比如把几枚铃铛按照音调的高低摆放,把几本书按照不同的厚度排列等。
孩子对这样的练习产生出强烈的兴趣后,就会不断地重复这些练习。老师可以给不同的事物贴上不同的标签,这样孩子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名称联想到不同的事物。
现在,我们除了教孩子依照物质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所以我们需要将做每件事的顺序安排好,让孩子在学习分类的同时懂得秩序。懂得了秩序后,孩子们的世界就不再混乱,他们会懂得将拥有的知识按类别分好,然后灵活运用它们,也会在获得新的知识后将它们归入原有的类别中。
区分事物的能力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基础,孩子能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认识”。虽然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看到蓝色的天空,碰到光滑的手,或看见长方形的窗户,但在他们的印象中,天空的颜色就是蓝色,手的触感很光滑,窗子的形状是长方形。
孩子的大脑中形成了这样的一种顺序,这种顺序能够平衡孩子的内心个性,并将这种平稳的个性长久保持下去。协调官能的肌肉能为我们带来身体上的平稳,使我们能平稳且安全地进行各种运动,而大脑中的顺序则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镇定,它为我们提供了力量,使我们有能力进行新的尝试。当你进入一座井然有序的博物馆时,你会觉得很轻松,因为你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你需要的东西。同理,当一个孩子的大脑中存在了一定的秩序,他就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在思考问题上。这样的孩子不容易感到疲惫,他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也可以对外界刺激作出更迅速的反应。
图片来自网络,原创艰难,感谢阅读,谢谢点赞,感恩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