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五千年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一直以来,在我们的认知里,常常,把“书”称为“图书”。相应的藏书的地方也叫作图书馆,这个行业也被称为图书行业。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我们似乎习惯了如此叫法。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要把“书”称为“图书”吗?图与书为何一直离不开彼此?
要弄清楚为什么叫“图书”,就要先知道它的含义。而从图书的内容方面出发的就有:“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从图书形式上出发的则认为:“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序》)。到了现在则泛指各种类型的读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徽胶片(卷)及机读目录等新技术产品。
“图书”的说法从古代流传至今,既然叫作“图书”,那么古代的书都有图吗?其实不然,在古代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虽然为了方便很多文化水平低的人看书,使得很多书都有着图,但是并不是所有书都有着图的。
《周易·上悉辞》中有着“河出图,洛出书”这么一则上古神话故事,它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文字起源于图画这一事实。图画和文字确实是紧密相连的,理所当然的,这个时期便有着这么一种说法。到先秦时期,人们便习惯性地把“图”与“书”联系在了一起。
“图书”在两字最早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在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当然它和我们当前所说的图书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的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从古至今,汉字的演变便是由图形而来。所以在所有人的思维习惯中,一直认为图和字是一种东西,就像画作中图文并茂一样,“图”与“书”连在一起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
此外,中国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说法,图也就是画作,史也就是文字。在很多宗教性质的书籍中,为了传播的便利性,为了那些不识字的人们,便需要借助图画来宣传自己的教义。比如佛教的许多宣传性质的典籍中,宣传的图书直接没有文字,全部由图画构成。无独有偶,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时也借用了大量的图片来宣扬教义。除此之外,在清末明初的时候,许多知识分子所办的宣传刊物也都有着大量的图画形式。他们借用画册,画报等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宣传和普及科学、民主等现代观念。
然而从宋代起,除了某些特定刊物,其余的因为知识的逐渐下移与普及,在古书上的图画开始减少使用。但是“图书”的说法还是一直沿用了下来。
从关羽败走麦城开始,三国中的这些遗憾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