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叶嘉良我们不可以把这里的故事笼统地告诉下
TUhjnbcbe - 2024/5/1 17:14:00
白癜风可以控制住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12/9308620.html

导赏员和他的城市

在“城市导赏员是怎么炼成的”文章中,导赏员電車分享了他9年来的导赏心路历程。“导赏员”虽然获颁最超前职业,但仍然面临很多挑战:未形成体系、国内认知度低、导赏团专业化不足……因此,我们想邀请更多不同城市的导赏员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历,记录他对导赏的观点,一起探讨和传播,为未来留下当今的记录。

导赏、导览、城市行走、citywalk、城市考古、深度旅游……虽然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但是相同的是,当中国的每座城市由于相似的城市化进程而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我们想用行走讲解的形式,把每座城市的特色保留、传播,讲述它背后的建筑、人文、社区、习俗等构成这座城市气质的一切,而讲述者就是在城市中最重要的存在——人。

导赏员可能是最了解一座城市的人之一。本期我们将先从广州出发,为大家带来民间文保组织省城风物负责人,同时也是广州城市导赏员——叶嘉良的故事。在成为导赏员之前,叶嘉良曾经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成为导赏员之后,大家纷纷叫他做叶sir,“也算是有点做老师的感觉”。隐藏的身份还包括民间文史研究学者、文保志愿者、网站主编,但更重要的,在这一切身份标签之前,他是一个热爱和关心本土文化,并希望将广州文化推广普及给其他人的广州人。在下文中,他将会谈到他对导赏的看法,他的导赏和文化保育经历,以及他所关心和期盼的一

导赏员:叶嘉良(叶sir)

文史独立学者、广府文化推广人;广州市少年宫「穿街过巷睇广州」活动顾问;广府文化社团“省城风物”负责人;越秀区旅游局《游走西门口》、《东山印象》手册总主编;资深导赏员。地道广州人,十多年来致力于近代广州城市研究与本土历史文化保育,与广州市规划部门合作保育70余座历史建筑。长期主持举办“穿粤时光”导赏活动,以户外行走的方式带领不同团队深入城市的大街小巷,从多角度感受岭南的历史文化。

01我是如何进入导赏这个领域的?

-从龙导尾开始-

大家好,我叫叶嘉良,我们团队省城风物是从年建立的,实际上我们从12年就开始专注做河南龙导尾一带的导赏。

我自己是在龙导尾长大的,我们团队是最早发掘它的原因是当时在龙导尾有一条规划路准备开通。如果这条路开通的话,就会令整个龙导尾街区被破坏,整个社区肌理就会被破坏和消失。

我在龙导尾生活了十几年,从小就在那里生活,对龙导尾的感情很深。很多人会觉得西关是广州特色,但对于我来说不止西关是广州特色,龙导尾也是。

海珠区龙导尾(西风,Canton西风摄影)

其实西关和龙导尾他们的街区格局、建筑、社区风味都是相似的。因为在清末,他们都已经慢慢产生“街坊”的住宅模式,这种住宅模式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些街坊邻里的关系。我有些亲戚住在西关,过年走亲戚的时候都会去,会发现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我们的街坊模式并没有太大区别,包括住宅、建筑也是。

最大的不同是住的人。在当时,西关住的都是有钱人,大户人家。而在我的认知里,龙导尾是属于平民居住的地方,平民居住的地方会有更多我们所说的“市井气”出现。“市井气”我相信西关也有,但是相比起来龙导尾会比较多。

荔湾区恩宁路(拍摄:tina)

还有一个区别更多地会出现在广州人的认知里。广州人的认知里面,有钱的人住在西关,有权的人住在东山,那什么人会住在河南呢?没钱也没权的人。其实这个说法已经是比较客气的,更直接的会称其为“河南乞丐”。以前广州有一句话叫“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的人对“河南”(编者注:海珠区)嫌弃的程度。但河南地究竟是不是真的如俗话所说,我们需要一些历史证据来说明。

龙导尾这里还有很多的传说。我们本地龙导尾的居民,会称它作“龙肚尾”,龙导尾以外的人称其为“龙导尾”,那么“龙肚尾”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本地龙导尾的居民称街市为“下水道”,这又是怎么来的?

新年时期的龙导尾街市Canton西风摄影

有很多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它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只能从上一代从老一辈那里去了解,但是为什么它们要叫这个名字,老实说连老一辈的人也解答不了,因为他们也是从他们的上一辈那里知道是这么叫而已。我觉得我们不可以再这样笼统地告诉下一代,这个地方叫“龙肚尾”,这个名字总有一个来源,这个来源是什么,所以也是我们目前面对的局面和想解决的问题。

-从向上申报到向公众传播-

在研究历史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我也认识了一些专业人士,例如陈晓平老师,他的一些方法,可以找到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资料。比如利用学术搜索引擎搜寻资料文献,利用图书馆和档案馆翻查馆藏的档案资料和报纸等等。在掌握这些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慢慢大规模地找到资料,越找就会越发现原来对于这个地区,你知道的其实只是很少很少一部分,慢慢地就会想要全面了解自己住的地方,从一个地块发展到一个片区,再到全市,河南地文化学社和省城风物就是这样一步步成型了。

河南地文化学社成员合影(南都网)

省城风物和广州街坊情成员对地上的石碑进行观察记录

进入导赏的范畴是当时在做的历史建筑资料搜集。在收集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历史和故事,而我只需要把这些资料整理上交申报就可以结束了。与此同时我在思考,我们在做的这些研究,为什么只能把信息往上传而不往下传呢?我们其实应该把这些搜集回来的资料往下传,让更多人知道。

我们找到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比较集中的资料,所以我们考虑用什么方式,例如行走,将这些资料、研究成果,做一个近距离的推广,于是就有了后来我们称为“导赏”的行动。起初我们用过其他不同的名字,总之我称它为一种行走活动。

我原来是读师范专业的,因为一些原因没有继续做老师。但是我把在师范专业里学到的东西运用在行走活动中,将整个过程变成一个课堂。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叫我叶sir,也算是有点做老师的感觉。但是和以前相比,涉猎的范围会更广。学校老师只会讲一门科目,例如语数英,但是在行走活动过程中,就不止一科了,因此导赏员对各种事物的涉猎面会更广一些。

叶sir在引导参加者观看桨栏路建筑

我现在的正职是在一个网站做主编,主要是推广广州文化。希望将来可以将一些自己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或者出一个合集,也算是对广州文化有点贡献。

02如何理解导赏

-导赏=深度游?-

有些人不赞同导赏=旅游,我觉得首先要看导赏和旅游区别是什么。

大家不反对旅游,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听到旅游会很反感?其实他们反感的是旅游里面的购物行程/去一些很“大路”(编者注:指大众、普通)的地方。当然这些“大路”的地方不是所有人都反感,但是当他已经有了一次普通旅游经历的时候,他再来这个地方,就会想要去看一些和第一次不一样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导赏和深度游类似,有一些深度式的讲解。

人们最反感的是旅游里面夹杂了太多的购物点,而导赏可以把他们不喜欢的这些内容剥离,喜欢的内容可以保留。这也是导赏和深度游相似的地方。

但深度游毕竟也是旅游的一种,它需要专业的人员去讲解,需要持证上岗或者是专业的导游。而在导赏里,讲解的人不一定是导游,他可以是这里的街坊邻里、一些学有所长或是专注于这个地方研究的人。只要他擅长某个方面的知识,又可以在这方面和参加者有一个深入的探讨甚至是引导,我觉得这就是导赏。

叶sir在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导赏广州城市发展史

从字面意思上解释,导赏就是“引导欣赏”。“欣赏”和“看”是两种不同的范畴,所以旅游我们可能只是去看,但是欣赏不一样。比如当我们去到一个地方一个建筑,“哦这个建筑很漂亮修复的挺好”,那我们就只是“看”这个建筑,而“欣赏”更注重这个建筑的细节;“带你去看”和“引导欣赏”也不一样,前者是我只负责把你送到这个地方,指给你看就结束了,引导欣赏是我带你去了,还要指出来哪些地方是值得留意的。随着我的讲解,你也是需要用一种欣赏甚至是鉴赏的眼光去看这个建筑,了解这个地方的确是与众不同,这和普通的“看”又不一样。

我觉得“导赏”这个词,是着重将这些与众不同的、更深层次的地方展现给参加者;“导”指讲解的人,所以对讲解人有很高的要求,而“赏”则是对受众有很高的要求,是“带你去看”的一种升华。就比如说我们刚刚做过的越秀山线路,很多人觉得这里是广州很“大路”的地方,但其实还是主要看导赏员怎么说,比如我们也做长堤路线,这也是个很热门的旅游景点,但只要你切入点不一样,讲出来的东西就会不一样。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不要拘泥于地点,而要侧重于它的切入点。

叶sir在运用旧地图向参加者展示相关知识点

除了要考虑切入点外,我会把导赏当作户外课堂来做,因此一些昔日学到的授课技巧,我也会应用在导赏中。比如课堂教学中,“教具”是必不可少的,我也会尝试制作并在导赏中使用,因为导赏中有些原理或示意如果用实物的话会让参加者能更好地理解。像这次越秀山导赏我就依照以前制作投影片的方法利用文件夹的封面进行演示,效果很不错。所以我认为导赏员应不断尝试新方法,探索如何让参加者更好地理解导赏内容。

-推广导赏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最大的困难是导赏并不是刚需,导致它的市场很小。如果是刚需那市场可以很大,但同时也跟城市有关。最重要是这座城市能不能抓住它的特点,不过这已经不是我们导赏可以去把控的范畴。

因为我们做导赏的时候其实很依赖每一个导赏点,在引导别人来欣赏时,导赏点的建筑物还在不在,还能不能被看见就显得很重要。像我们亲身去徒步也是希望能够亲临现场看到甚至触摸到。

听、看、摸都是一种体验,这三者之间是有升华的关系。首先是听,第二层次是看,第三层次是摸。三者具备那就是比较完美的状态,比如像东山线路,那边有一个西班牙式别墅,光听它就已经有故事了,去到现场看它的西班牙式风格都体现在哪,第三层次就是可以去触摸它的外墙,这样感受是可以得到不断升华,体验感也是向上的。

东山西班牙式风格别墅

但如今社会或者政府的做法是,有些地方涉及红色革命就会被修缮得很漂亮,一些名人故居却照样很残旧,或者某些地方现在已经被某些机构占用,我们无法进去。希望政府能够更加重视,重要的场所地点应该得到修复,至少要将外观修复一下,让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导赏是可以去设计路线,但路线首先还是由各个导赏点组成的,导赏点不够就不足以支撑整个路线。比如我们要设计一个华侨的导赏路线,首先也要政府将有关的华侨场所修复完善我们才能把它做好。如果那栋楼还是很破旧,那别人很难去欣赏它,我们也很难指导他们去欣赏这样的建筑。

未挂牌的历史建筑昌华新街16号

所以有些困难其实是需要政府的层面去解决的,有些困难是需要我们这些导赏的从业人员去解决的,还有些困难就像“导赏并不是刚需”这样的问题,在他们眼中导赏属于附属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些我们也没办法去解决。

-导赏可以带来什么?-

从公众角度来说,假设来参加导赏的人都是想了解这些东西的,他对导赏内容本身是感兴趣的,那我觉得这些对他来说就是刚需的。他不参加有可能是他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当他知道有这样的导赏并且有了解的冲动时,那我觉得他会来参加。

至于参加后有什么收获,我觉得至少他会了解到一些之前不了解的东西,多多少少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参加者在导赏活动感想(图片来朋友圈)

导赏也会为一座城市的文化保育带来好处。因为导赏是将以前的东西挖掘出来然后向公众讲述。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可以了解到这些东西的来历或者历史,也会激发他们对于文化保育的一种

1
查看完整版本: 叶嘉良我们不可以把这里的故事笼统地告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