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文化形态一本通
作者:何正波编著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书号:ISBN-7---1
出版日期:年3月
定价:98元
全案运营:云上雅集
(该书即将于当当京东新华等全网发行)
前 言
我的文化形态观
一
形态,即形式或状态,是指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形态”是可以把握、可以感知的。
文化形态是指文化的表现形式。按时间划分,有原始文化、中世纪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等;按性质划分,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等;按地域来分,有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等。
近代以来,国外兴起了一种从文化形态的角度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即文化形态史观。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施本格勒(1880—1936年)。在他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认为,世界上有8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它们是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墨西哥的玛雅文化、西亚和北非的伊斯兰教文化、西欧文化。每种文化最初都是以青春的活力蓬勃兴起,在其出生的地方茁壮成长,繁荣茂盛,然后枯萎凋谢,完成生命的周期。后来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1889—1975年)发展了这一观点。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汤因比认为历史上曾经有过26种“文明”。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在这里我等同使用。
那么,与“形态”相对的概念是什么呢?由于“精神”往往和“物质”对应,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以我选择“理念”与“形态”对应。也就是说,文化形态强调的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文化理念强调的是不同文化形态所蕴含的内在思想理念、精神观念等。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蕴含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等。
本书讲述的重点是文化形态而不是文化理念。形态是浅层的、外在的,理念是深层的、内在的。这正是作者作为一个文化草根为什么能够胜任“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个课题并不难,只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作者来说,从2009—2019年,至少花了10年的业余时间,才基本完成这一课题。
二
本书的编著,有以下几个前提。
一是采用广义文化观。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本书采用的是广义文化观。
二是从时间上来说,本书阐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家知道,中华文化主要包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关于文化形态的表述,也就是说,中华文化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种形态组成的。本书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态作进一步细分。
三是本书是采用逻辑标准来细分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前面讲了,文化形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划分。如按时间划分,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细分为周秦文化、秦汉文化……一直排到清代文化;按地域划分,可以细分为山东的齐鲁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湖南的湖湘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当然,还可以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标准来划分。本书主要是从逻辑的标准来进行划分。所谓文化的逻辑形态,是基于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内在属性。如天文和地理,音乐和美术,都各有其不同的内在属性,也就是属于不同的文化。
三
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确,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同时,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如果自黄帝时期算起,至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了,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然而,中国文化何以灿烂?或者用文化形态学的观点来看,就是中国文化到底有哪些不同形态?
关于中国文化形态研究问题,2017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年初,由南京大学丁帆教授倡议,内地及香港特区知名高校的近30位教授、学者共同撰写的通识读物《中国文化二十四品》正式出版发行。丛书分24个主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技术、古典文学、传统艺术、工艺美术、史学、教育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紧接着,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南开大学教授张晓芒共同主编、40多位专家参与编纂的《中国文化常识》出版(后来增加到3册),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年末,由山东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马新担任主编,全国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余名中青年学者共同完成的《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丛书共分为4组16个专题,分门别类地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
其实,至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就在有意或无意地探讨这个问题。从出版的著作来看,主要分为四类:
(一)辞书类
《中国文化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
《中国文化史词典》:杨金鼎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
(二)丛书类
《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共16册,2017年;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系列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共24册,2017年;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任继愈教授主编,共100册,自1996年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
(三)概述类
《中国古代文化史精要》: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
《中国文化史》:张凯著,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2年。
(四)成就列举类
《中国文化导读》: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三联书店出版,2007年;
《中国文化的由来》:李一宇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2007年。
作者近年也在思考探索这一问题,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初步构建了一个包含20种一级形态、50种二级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体系:中国汉字文化、中国农耕文化、中国游牧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中国儒家文化、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佛教、中国道教、中国伊斯兰教、中国天主教、中国基督教)、中国政治文化、中国法律文化、中国军事文化、中国经济文化、中国教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神话、寓言、诗、赋、骈文、散文、词、曲、小说、对联)、中国传统艺术(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篆刻、雕塑、戏曲、曲艺、杂技、工艺美术、建筑)、中国史学文化(史学、金石学)、中国术数文化、中国古代科技(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中国交通文化。
四
关于20种一级形态的排序问题,原则上是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次序排列。
在20种一级形态中,中国宗教文化(B)、中国政治文化(D)、中国法律文化(D)、中国军事文化(E)、中国经济文化(F)、中国古代科技(G)、中国教育文化(G)、中国体育文化(G)、中国汉字文化(H)、中国古典文学(I)、中国传统艺术(J)、中国史学文化(K)、中国交通文化(U)等13种形态均可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找到相应类别,原则上就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次序排列,只是考虑中国汉字文化的特殊性,我把它列为第一。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并且,有人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进而,中西不同的文字和思维方式造就了中西不同的文化风貌。故“中国汉字文化”虽对应《中国图书馆分类法》“H语言、文字”,但前置列为第一。
另外7种一级形态是:中国农耕文化、中国游牧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中国儒家文化、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族文化、中国术数文化。其中中国农耕文化、中国游牧文化、中国海洋文化可以看作一类,属于文化的经济生活土壤。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我把它依次排在中国汉字文化后面。绵延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这不言而喻。之所以把海洋文化单列出来,一方面,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洋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当前中国海洋战略的需要。当然从学理上看,似乎更应提中国水文化,同样是出于中国海洋战略的需要,我把水文化分解处理了:一是农业水利部分,包括治河防洪和农田水利等,列入中国农耕文化;二是水运交通部分,列入中国交通文化;三就是海洋部分,单列为中国海洋文化,作为一级形态的一种。紧接着,由于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且互为表里,农耕文化是“里”,儒家文化是“表”,故列第五。
剩下的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族文化、中国术数文化3种,怎么处理呢?先看中国术数文化。由于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化学等领域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大多与术数文化有密切关系,所以我把中国术数文化放到中国古代科技前面。剩下的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就依次列入中国儒家文化之后。这样,20种一级形态的排序就是:
中国汉字文化、中国农耕文化、中国游牧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中国儒家文化、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政治文化、中国法律文化、中国军事文化、中国经济文化、中国教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史学文化、中国术数文化、中国古代科技、中国交通文化。
五
我认为,要真正认识一种文化,则要全面了解文化的三种形态。
一是文化的逻辑形态。它基于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内在属性。如天文和地理,音乐和美术,都各有其不同的内在属性,也就是属于不同的文化。这也是我研究传统文化的第一个路径,即中国文化形态研究。通过系统研究,我初步确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20种形态。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中国文化何以灿烂的问题。
二是文化的历史形态。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文化也一样。所谓文化的历史形态,是指一种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如儒家文化,在两汉时集中表现为经学,在宋明时集中表现为理学。一般地,我们可以从两个阶段去把握文化的历史形态。一是该文化在形成阶段的表现形态,即形成态;二是处在发展高峰的表现形态,即高峰态。例如,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宋元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全盛时期。又如,中国古代海洋文明曾有过四次高峰,一是在殷商时期,二是在三国的东吴时期,三是在宋元时期,四是在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时期。这也是我研究传统文化的第二个路径,即中国文化历史研究。当然,我只重点了解该种文化的形成态和高峰态。
三是文化的比较形态。当然,同一种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特色,这是文化的地域差异性。比如,同是先秦时期的诗歌,北方的《诗经》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而南方的《楚辞》却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北方也好,南方也好,还是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国文化)里面。在这里,所谓文化的比较形态,主要是从相对独立的不同文化系统来讲的。而国界是最封闭的文化分界线。因此,文化的比较形态,主要是进行中外比较。比如,同是古代数学,中国的构造性、机械化的算法体系就完全有别于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数学的逻辑风格和演绎体系。要全面认识一种文化,除了要了解它自身的逻辑形态以及历史形态以外,还必须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即要看到相对外国文化的比较形态。这也是我研究传统文化的第三个路径,即中外文化比较研究。
此外,文化的逻辑形态还是有层次的。比如中国古典文学,还可细分为神话、寓言、诗、赋、骈文、散文、词、曲、小说、对联等10种体裁。如果把中国古典文学看作一级形态的话,神话等10种文学体裁就是它的二级形态。同样,中国传统艺术也可再细分为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篆刻、雕塑、戏曲、曲艺、杂技、工艺美术、建筑等11种二级形态。根据本人的初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包含如前所述20种一级形态和50种二级形态,从而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文化何以灿烂”的问题。
本书主要表述中国文化的逻辑形态和历史形态,关于中国文化的比较形态,详见本人另一本著作《中外文化比较概要》。
六
对每一种传统文化形态的概述,既有内容组织上的要求,也有表达方式上的要求。
(一)要有一个精致的结构。就是对每一种文化形态的展开表述,要有一个精致的结构作为支撑。这样才能使一般读者很快了解一种文化形态的要义。比如,第1章“中国汉字文化”,它主要从汉字、汉语、汉籍三个方面来展开。又如,第13章“中国教育文化”,它从纵横两个维度来展开,从横的维度来看,中国古代教育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类型;从纵的维度来看,中国古代教育分为蒙学、小学和大学三个阶段。
(二)要体现文化的逻辑形态和历史形态。至于比较形态将另有专著表述。
(三)以形态为主,历史和精神次之。对于一种文化形态,如果要全面地了解它,我们当然要从它的表现形态、发展历史和观念精神等方面去把握,但作为一个文化普及项目,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化的表现形态方面。比如,第16章“中国传统艺术”,我把它分成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篆刻、雕塑、戏曲、曲艺、杂技、工艺美术、建筑等11种二级形态,每种艺术门类又都有它自身发展的历史,也有它独特的或者和其他艺术门类共有的艺术精神。那么,我表述的重点只在形态方面,历史和精神都略讲或不讲。又如,在讲汉字文化时,汉字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是一个重要问题,但这不是形态问题,所以不讲。关于对文化思想或精神的认识,可以参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侯外庐等著的《中国思想通史》(五卷共6本),该书内容覆盖了从殷商至鸦片战争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全程,堪称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传世之作。就中国思想通史而言,无论在体系规模还是学术功力上,抑或在思想深度和理论的穿透力上,以及在材料梳理与人物挖掘上,目前尚无人整体超过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
(四)以文化为主,技术次之。比如,我在讲述第19章“中国古代科技”的时候,主要从文化的层面来讲述各种技术成就,那些专业的具体的技术内容则略讲。又如,我在讲中国古代音乐时,对节奏、节拍、音程、调式、和弦、旋律等技术性的内容并没讲述。
(五)以宏观和中观为主,微观次之。我们发现,对一种文化的阐述,辞书相对要详细一些。但我们有时并不要那么具体,只要掌握宏观和中观就行,不必拘泥于细枝末节。比如,“小学”分为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音韵学又可细分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文字学也还能细分,但作为文化通识,我们没必要太深入、太烦琐。
(六)要点面结合。前面讲的结构,是面上的表述。还要有点上的具体的成就来丰富。这样才能让每一种文化形态的表述显得层次分明,形象丰满。例如,我们在阐述第19章“中国古代科技”的时候,就要充分运用《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一书列举的88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研究成果。
(七)语言表述要精练。表达要有文采,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附:目录
前 言 我的文化形态观
第一章 中国汉字文化
第二章 中国农耕文化
第三章 中国游牧文化
第四章 中国海洋文化
第五章 中国儒家文化
第六章 中国民俗文化
第七章 中国民族文化
第八章 中国宗教文化
第九章 中国政治文化
第十章 中国法律文化
第十一章 中国军事文化
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文化
第十三章 中国教育文化
第十四章 中国体育文化
第十五章 中国古典文学
第十六章 中国传统艺术
第十七章 中国史学文化
第十八章 中国术数文化
第十九章 中国古代科技
第二十章 中国交通文化
后
记 一个草根的文化长征
参考资料
后 记
一个草根的文化长征
2019年,我终于感觉到我的心血之作可以掀起“红盖头”了,于是在打印社出了几本向朋友交流汇报。这可是一个“十年怀胎”的产儿,是十年磨出的一“剑”,从2009年到2019年,整整整了十年,不愧是一次漫长的文化长征。这一方面是因为工作量超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不到自己满意,绝不会公之于众。
其实,在研读传统文化、编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并未想到出版。我不是作家,也不是学者,研读传统文化,纯粹是我的兴趣和爱好。当然,既然花了这么多功夫和心血,自然也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于是,在领导和朋友的促成下,我决定推出此书。然而,无名人士出书一般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但无利可图,而且也无名可图,对我来说,年近半百,衣食无忧,生活低调,也无须图名。
——那何苦呢?
十年闲暇埋头国故,何苦呢?
不图名利花钱出书,何苦呢?
——爱人这样想,也许你也这样想。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英国大学者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感同身受。我知道,我不是罗素,但我仰望罗素。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阅读、思考和写作的习惯,这也是我最大的乐趣。在编写该书时,我并没想到出版,对我来说,只是由于“对知识的追求”,从而怀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狂热和坚持坐冷板凳的毅力,苦思冥想,上下求索,给自己一个答案而已。只是没想到的是,竟然花了这么长时间——十年,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
其实,自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出现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已不计其数。然而,以2017年为例,不管是马新主编的《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还是干春松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化常识》,都有一个强大的精英团队作为支撑,而我只是草根一个,独自前行。
草根编著的书会很好吗?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个问题只能留给读者回答。我要说的是,该书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文化何以灿烂”。这个问题并不难,当然观念或方法很重要,并且需要大量时间。我认为,本书最大的亮点或价值是,第一次从形态的角度来全面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为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出了一个精致的形态结构(体系),同时力图为每一种具体的形态再勾画出一个基本结构,以便普通读者能用最少的时间求得对传统文化最全面、最系统的了解。或者说,我所做的工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整理”,这正是我的初心。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本书只是其中的一个成果。并且,相对于丛书、多卷本或大部头,本书的篇幅也非常适中,20余万字,可谓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为此,本书参考了大量相关书籍以及网络信息,有的在文中已经注明,有的在书后参考书籍中列出,但还参考或直接引用了一些资料,未一一注明,敬请谅解。作为一个草根,对传统文化很难有精深的了解,我所做的工作,只是广泛阅读、比较鉴别、择优重组、化繁为简,为中国传统文化勾画出一个概貌来。
长沙市岳麓区是一个文化大区,近年来更是成立了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对哲学社会科学、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作为岳麓区的一员,我感同身受。特别是本书的出版,更是得到了罗予武、雷云飞、曾高杰、黄颖、喻剑平、王丽君、赵杰、熊小平等领导、同事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
如果有可能,我祈愿本书至少每个中国家庭拥有一本!
如果有可能,我想广泛听取读者意见争取推出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