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出版人尤为难熬的一年。出版生态不断变化,渠道变革,新流量与新玩法不断迭代……整个图书行业,既有的思维和运营模式不断被颠覆。对于出版机构来说,不确定性已成常态,而年的行业冷暖,显然已超出了某些从业者的想象,市场秩序面临重塑可能。但我们看到,仍有一批出版机构展现出极强的经营韧性。我们希望在年年初的节点,邀约出版企业的掌门人,聊一聊,以及未来,我们有可能面临的局面以及积极拥抱行业变化和新技术的创新路径。
Q1:年的营收与年相比,情况如何?与年初预想有何不同?
Q2:年,出版行业的原有运转逻辑是否被“修改”?
Q3:年,出版机构所深耕的领域,有哪些新机会和展露成效的项目?
Q4:未来5年,出版机构,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或领域有哪些?
Q5:AI将会对出版行业造成哪些影响?
AI技术将对出版底层逻辑带来革命性改变
黄立新
四川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A1:年对所有出版机构来说都是比较艰难的一年,经过3年疫情,复苏行情并未如大家预料或期盼的那样来一个V型反转。国有、民营,线上、线下,虽然各有其特殊性,但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四川人民社年营收与年相比有一个大的增长,同时还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达到近年来的一个高点。说到与年初预想的不同,那就是,我们预想的大众化图书的复苏远未到来,而校园阅读活动用书的市场需求却远超我们的预期,社里今年的营收增量正是来自校园阅读市场。
A2:年是出版业的转型之年,甚至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关键一年。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产业格局也在调整中酝酿着革命性的重构,也就是原有运转逻辑被修改。原因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倒逼出版业内部的改革,外部环境除了经济环境,还有技术环境等。经济环境造成行业平均利润率急剧下降,同时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让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占图书市场最大份额的童书也开始了负增长,可以想见,这个趋势会很快传导到教育产品市场。技术环境是指AI技术对出版业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比如某些版权问题会变得模糊化,失去了清晰的边界,还有出版伦理问题等。技术的进步会带来效率的极大提升,但质的提升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这个时间差会带来行业的混乱和阵痛。在效益和数量不成正比,新技术逐渐替代旧技术过程中,出现了这些表征:在出版品类上主动回撤,收缩战线,不再为了体量而牺牲效益,保住持续正向的现金流才是王道;在发行渠道上不再以全取胜,而是以专取胜,以于我有利取胜,不再追求摊大饼似的铺货,而是主动放弃某些市场;在出版流程上,AI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出版场景中被应用,比如选题判断、书评撰写、插图、动漫、翻译、编辑、校对等。
A3:年,我们在校园阅读类产品上加大了投入,基于人民社专业特色、专业优势,在这类图书产品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我们的营收增量大部分也来自于此,部分弥补了市场类产品的下滑缺口。随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实施,我们也将有更多的产品布局和市场机会。人民社作为党社,必须发挥好核心功能,进一步把握好政策风口,服务好各级学校的“大思政课”建设。
A4:未来5年,我认为需要突破的产业环节是融合出版,现在很多融合出版是个伪命题,是为融合而融合,没有找到一个产业化的有效路径,离开了国家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就完全没有融合的动力了,有的工程就是空中楼阁,甚至有的工程验收之日就是工程终止之时。我们这些年在融合出版方面也有很多探索,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一个点上的项目,没有形成一张网;还有自有资金、自有技术人员缺乏,只能依靠有资金投入的项目,而这些项目不一定是社里的战略规划方向,也不是系统性的布局,完成以后实际效果有限。如何破局,既需要解放思想,也需要新技术加持。
A5:目前,据我所知,很多出版社都已经在内容创作、编辑加工、宣传营销等方面借助了AI技术。应该说,大家都已经看到AI技术的广泛应用会对出版业的底层逻辑、商业架构、运营管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四川人民社在一些辅助环节已经开始尝试AI技术,但在一些核心环节,我们持乐观但谨慎的态度。出版业是提供优质内容和海量语料的核心产业。AI时代,我们急需优化的能力是如何前瞻性地、合理地、高效地运用行业的资源禀赋,扮演AI技术浪潮中的重要角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主题资源联动开发延伸产业价值链
赵卜慧
研究出版社执行董事(社长)、总经理
A1:年,研究出版社有幸入围“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工程第九届中国行业影响力品牌峰会~行业影响力品牌榜”。作为中国出版集团主题出版的专业社,这一年,我们着力聚焦高质量发展中心任务,实施精益出版和人才强企发展战略,在全社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超额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双效”业绩考核任务指标,与年相比,实现了新的自我突破。这一年,我们在主题出版、研究前沿、人文社科三大产品线和业务板块上持续发力,推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十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通向马克思主义》《何以华夏》《天地九重》《见证中国双奥》等重点图书,稳固形成了三大板块结构性生产布局,实现了年初预想。但也有些许遗憾,比如,畅销书的品种和品类未达到预期目标。
A2:年的出版业,总有一种让人不时陷入生态怪圈的感觉,行业冷暖自知,但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局,出版人“困而知”,“勉而行”的积极应对,让人感动。从这个角度而言,出版行业的原有运转逻辑被“修改”一说,有点言重。我认为,被“修改”的只是一种形式或形态,其中不变的是我们所应承载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出版行业作为文化基础行业的根本支撑点,也是出版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支柱。具体表征,应该是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抓住深化内容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关键环节,用灵活机制配置资源,尤其要在信息化与数字化融合发展方面有新的突破,以内容升级与传播升级为双轮驱动,由纸媒出版向媒体运营转型升级,实现主题资源的联动开发与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A3:年,研究出版社持续深耕优势主题出版产品线,适度拓展国学、史学、历史、科普类产品规划,作为成长性新兴产品线,力求呈现大历史小专题的基础框架结构性布局。在新时代政策红利的背景下,展露成效的项目,有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规划增补项目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十讲》“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丛书”“中国农村改革史丛书”,3个品种册,品牌和规模效应不可小视。
A4:展望未来,研究社已走过两个十年,如何迈入第三个十年、第四个十年?我认为,出版社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产业环节或出版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版方向。围绕三大产品线,做强做优主题、做专做精学术、做活做亮大众,构建研究社特色出版专业风格。二是战略部署。坚持“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出版专业特色,通过策划出版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下”的好书,彰显特色品牌优势。三是发展创新。发展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走好新时代创新发展之路,展现研究出版人的担当作为。
A5:作为一门新科技,AI时代已然到来。对出版行业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到创作活动、编辑职能、选题策划及传播手段、供应链等出版相关领域。目前,研究社在IT接入出版流程的环节尚未有较深层面的深耕细作,未来,出版机构要正视AI对出版行业的后发力,要有转型升级和积极应对的准备,要立足大出版,面向大媒体,放眼大时代。
连接大众需求运营私域流量
颜小鹂
蒲公英童书馆创始人、总编辑
A1:年营收与年几乎持平。但总销售码洋下滑,比年下滑28%左右,主要是三网电商的销售下滑严重。我们为了控价,对乱价严重的经销商采取了停发货等措施,这对销售码洋有一定影响,但保住了收入。
A2:原有运转逻辑受到挑战,需要修改和调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编辑工作战线越来越长,如果要在当下环境里游刃有余,对编辑的能力要求更高;二是传统发行渠道配套服务要求更细,出版方的营销手段要与各个渠道经销商打通同步,并与经销商商定销售策略,所以对原有的发行系统有更高、更精细化的要求;三是新增新媒体通道,不仅要种草,还要将种草的信息和结果及时传达到市场部和各个渠道,以便协同作战,转化成销售。故对新媒体人的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至少是个能读书的人或者愿意读书的人)。
A3:原创儿童文学特别是与当下少年成长的痛点(比如心智柔弱/空心/高智商低能)相关的文学作品,不仅有阅读的丰富需求,还有广阔的拓展空间。比如我们年重点打造的《少年阳明》和《少年饕餮》IP,目前已完成《少年阳明》音乐剧、动画番剧和动画电影的启动。我们尝试在音乐剧线下演出过程中,构建C端私域平台(目前已经在整合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