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视角丨纸质书没有未来了吗
TUhjnbcbe - 2024/6/8 1:41:00
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dfzg/141219/4540736.html

近年来,有关“纸质书命运走向”的话题不断引发探讨。有人早在电子书刚打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直言,纸质书会如同CD唱片和胶卷一样,被历史宣判“死亡”。然而,在3天前刚刚结束的年伦敦书展上,人头攒动的景象传递出一种声音:纸质书并没有被抛弃。今天,正值“世界读书日”,我们不妨聊一聊和书籍有关的那些事。

锦江边读书的人熊一凡/摄

社会的全面提速,催促我们进入一个由突发新闻、碎片化信息驱动的世界,因而长篇阅读在当下变得尤为可贵。书籍,是人类智慧的集成,也是文明传承最基础的样式。打开一本书,我们得以暂时从现实抽身,沉浸到作者和读者双向构建的想象中。

石头、布帛、竹简……承载文字的主体一直在不断演变,时至今日,文字不仅仅停留在纸张上,电子书、有声书等不同呈现方式应运而生。不可否认,电子书等新型阅读器的出现对传统印刷行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今年年初发布的《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年图书零售市场较年同比下降11.77%。实体店渠道零售图书码洋同比下降37.22%,平台电商同比下降16.06%,只有短视频电商实现正增长。

一个男子正在阅读电子书图据视觉中国

客观来看,电子书和纸质书都有其优点。如果出于对纸张和油墨的情怀而一味否定电子书,未免就太偏激和孩子气。实际上,电子书的集成功能、便携性和更高的可获得性,是纸质书无法比拟的。为了拓展市场占有率,电子书端口也经常开放海量的免费阅读资源,这进一步波及到了纸质书的生存。此外,当书柜空间日益窘迫,选购电子书同样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么,电子书兴起就意味着阅读的纯粹性被破坏了吗?其实我们完全不必因为电子书的声势渐大而悲叹“人文主义的溃败”,因为,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变化,电子书的内核依然是书籍阅读,本质都是思想结晶。和一些纯娱乐性的视觉产品相比,它绝非是彻底的科技或商业催产出的事物,怀有文化抱负仍旧是孕育电子书雏形的原始动力。

数字化出版不影响匠人精神。随社会改变,书籍衍生出了适应时代的新形式,这反而是值得欣慰的事,而依托于书籍的思想交流、情感互通、心智塑造、知识传播等各种功能从未消失。

一个男孩在日落时分读书图据视觉中国

不过必须承认,虽然现代科技让电子屏无限接近于纸张,但并不能完全复刻那种视觉体验、触觉体验,甚至包括嗅觉体验。

我们似乎总见过这样的场景:有时同一本书在电子书平台的价格比实体书店便宜不少,但总有人固执地选择把书从书架取下带回家而并非从互联网上下载。这种坚持,或许源于各种原因,但终究汇成了支持中国出版业、出版人负重前行的力量。

纸质书有无法替代的魅力。撕下塑封,打开书封,翻动顺滑平展的书页……一系列触感体验和扑面而来的纸张油墨味道,都是电子书满足不了的。

纸质书帮助我们形成审美惯性。在书籍的工艺性和收藏性方面,电子书完全无法匹敌纸质书。如今的读者,尤其是很多年轻读者,除了书籍内容本身,也时常愿意为精致好看的书本装帧设计买单。一本规格大小、封面创意出众的书籍放在家中,不失为一种增色的做法。因此,纸质书的内涵边界不断拓展,变得更丰富驳杂。

纸质书的忠实度显然更高。每个中国人似乎都有几本作为人生底色的书,也许是从小就根植于心的《唐诗三百首》《论语》《三字经》,也有可能是四大名著或者某一本曾经激励过、震撼过、感动过你的书。在漫漫人生路上,偶尔面对抉择、困惑的时候,那些诸如“人之初,性本善”“吾日三省吾身”的语句总会突然冒出来提点你。童年躲在被窝里看的漫画,学生时代悄悄放在抽屉里的那本小说……这些美好记忆总是与纸质书挂钩。

成都东部新区知也图书馆里的读者们魏麟潇/摄

阅读纸质书时,翻页的停顿感,重重合上的自豪感,其后突然而至的不舍与怅然之感,使得整个人的情绪变化过程实现完满。但电子书在阅读情绪这一块实际上是有所缺失的。试想,手握书籍,眼看剩余厚度一点点减少,那种实在的、可触摸、可感知的兴奋,是电子书的进度条能够完全替代的吗?

此外,虽然在电子书上写阅读笔记很方便,随时可以增删擦拭。但纸质书恰恰因为它的不可修改性,导致我们每一次书写都很认真。片刻思忖,你总会选择记录下你最想、最值得记录的心境,所以更显珍贵,语义价值也更高。

必须注意的是,电子书试图建立新的阅读秩序,为了打破人们固有的阅读习惯,作出了一些风险较高的“牺牲”,比如开放大量的免费电子书资源。长此以往,假如作者和出版方无利可图,终究会使得这些电子书从根本上日渐式微,没有了持续造血能力。因此,在以开放心态拥抱数字化时代的同时,也要随时对其保持一份活跃的纠偏姿态和强悍的思辨能力。

成都钟书阁里一位读者正在看书熊一凡/摄

总有人读书。以成都为例,年年初,北京开卷公布了“年全国新开书店大汇总”数据:全国共有家新开书店,遍布26个省份的62座城市。其中,成都市以19家新生书店居于榜首,不愧为“书店之都”。

纸质书除了相较固定的读者群体,还不断有新鲜血液涌入。从年各类图书的码洋构成看,少儿类是码洋比重最大的类别,且码洋比重进一步上升,教辅类码洋比重位居第二。根据今日发布的《年成都市居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来看,年成都市未成年人的纸质读物阅读率为88.6%,数字读物阅读率为75.5%,平均阅读消费为.95元,其中纸质阅读消费.24元,明显高于数字阅读消费86.71元。

这主要和群体特性有关。鉴于父母普遍不愿意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的心理,纸质书显然占据了先天优势。纸质书的传统、稳固、可控性给家长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安全感。消费者需求的推动,资本的强力介入,板块自身优越的成长性……都为童书市场的壮大创造了坚实基础。

此外,作为少儿读物,书的含义已远远超过知识传播。它同时肩负着情绪安抚、游乐陪伴的功能。比如,现在市场中大受热捧的立体书、粘粘书、有声书,以及扫码看AR、VR、听儿歌等各类功能,让书实现了包含教育、游戏、音视频在内的多重功能。

一位小女孩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图据视觉中国

另一个新兴现象则是,一大批荐书博主正在微博、B站和抖音等平台崭露头角,一些头部书籍带货博主粉丝量达百万。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亿元,短视频电商零售图书码洋同比上升42.86%,码洋占比赶超实体书店,成为新书首发重要渠道。

但需要注意的是,荐书KOL良莠不齐,有的是优秀“领读者”,有些却囫囵吞枣。自己都还没把书读明白,只是摘抄个中语句,就急着“管中窥豹”式、“盲人摸象”式带货,把读书完全当成了一种公共表演。这种人云亦云的分享,加剧了浅表化阅读的风气。这些诚意不足的博主,显然为荐书行业埋了一些雷,需要甄别。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让好书存活下来”,是所有人都可以尽的责任。豆瓣网,是中国最爱买书的人的聚集地之一。比如“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聚集了近63万爱买书的网友。这个小组的自我定位即“对囤积书籍有一种热情,尽管没有空闲全看,但一定会支持购买”。甚至有群友拿出月工资中的一半用于购书,包括许多典藏版和进口原文文献。这些人、这份热情,成就了读者与作者、出版编辑之间无需言说的默契。

地铁上看书的男孩熊一凡/摄

读书会是一味生活的良药吗?虽然合上书本,汹涌的现实世界依然会扑面而来,它无法直接消灭人类的苦难、贫穷、风险与挑战,但它让希望永存,并提供了一个人类审视自我的黄金视角。把醇厚、尖利、别具一格的思想统领在那方寸之间,为我们打破困境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能。

正如诗人米沃什在《但是还有书籍》中写道:

“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

有幸诞生,

来源于人,

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文字成欣芸摄影熊一凡魏麟潇部分图据视觉中国责任编辑何齐铁编辑刘永豪

1
查看完整版本: 视角丨纸质书没有未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