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首次集中亮相国家图
TUhjnbcbe - 2024/7/28 17:50:00
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723/l1qcp7l.html

原标题:文脉源远有册有典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一直以来,相关文物收藏于各地博物馆、档案馆、研究院。年开年,“四大发现”珍贵文物首次荟萃一堂,集中亮相。

1月14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启预展,并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本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展出面积近平方米,展示多种类型珍贵文物文献共种、计件,是“四大发现”文物迄今为止最大规模展览。

“展览文物时间跨度年,参与策展人员达到多人。”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介绍,这是国家典籍博物馆8年来最大的一次展览,规模之大、展出文献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记者在展厅中看到,展览展出了众多可冠以“最”及“唯一”的文物:国图馆藏尺寸最大、字数最多的甲骨,敦煌遗书现存最早抄本,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目前所见传世最早的全天星图……顾恒说,本次展览加上馆内常设的典籍大展,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文脉的发展,凸显了典籍文献在文明传承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观众可跟随展览溯源中国历史,探索中华文脉。

三十五片殷墟甲骨讲述根脉故事

“甲骨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数最多的。长43.5厘米,宽24厘米,共字。”……

“甲骨记载了商王田猎猎获麋鹿和兔,大家仔细看,可以看到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十分生动传神。”……

“甲骨记录了商代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之一。”……

在“殷墟甲骨”展厅,讲解员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甲骨上。文化根脉、汉字之源,年前的刀契之美就这样静静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源头故事。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的发现使只存在于典籍中的商代被证实为可信的历史。甲骨文发现余年来,甲骨学研究者遍布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据介绍,本次“殷墟甲骨”专题陈列展品50种、54件,其中包括国图馆藏甲骨32种、35片。据了解,国图收藏甲骨件,约占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甲骨藏量最多的单位,其中有字甲骨片。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本次展览还是一场中国学术发现之旅:总结了百年间历代学者孜孜不倦探索研究甲骨文的历程,介绍了“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与贡献。如甲骨,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将其同其他甲骨碎片缀合,确定了商王世系,不仅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相关记载基本正确,还对《史记·殷本纪》中所记载的商王顺序进行了修正,解决了商王世系的重大疑问。

两枚“肩水金关”见证居延汉简历史

“居延汉简最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居延戍边吏卒的生活面貌。”在“居延汉简”专题展厅,展览开宗明义地介绍了这批汉简的重要历史价值。

居延汉简是汉代居延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发现一万余枚汉简,为第一批居延汉简;年至年,甘肃省文物部门对居延地区汉代遗迹再次进行调查发掘,出土汉简两万余枚,为第二批居延汉简,该批汉简今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年至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居延地区进行调查发掘,出土汉简五百多枚。迄今为止,居延地区发现的三批汉简大多数为汉代边塞屯戍文书,一小部分为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

本次展出展品总计81种、共件。其中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共73种、件,原件48件,仿制品99件;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馆藏8种、8件。

据介绍,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第一批一万余枚汉简,现绝大多数藏于中国台湾,其间流散出四、五十枚,国图收藏有两枚,据简文“肩水金关”可确定为居延汉简,本次另展有一枚甘肃简牍博物馆藏的“肩水金关”简,于20世纪70年代出土。两枚分属两批出土的“肩水金关”简在展览中得以重聚一堂。此外,甘肃简牍博物馆藏《塞上烽火品约》(仿制品)、《论语·知道》(仿制品)等也是本次展览中的亮点展品。

有塞上烽火,亦有大漠孤烟,居延汉简从衣、食、住、学等多个方面,让人们得以窥见两千年前戍边生活的细节点滴。

敦煌遗书最早抄本书写中古传奇

“这卷写本距今已有余年。”在“敦煌遗书”展厅,讲解员重点介绍了展品《四分律初分》,该卷抄写于西凉建初十二年(年),是国图藏敦煌遗书中有纪年的最早一卷。这批早期的敦煌遗书还有重要的书法鉴赏价值。据了解,4世纪晚期至5世纪末盛行于凉州及以西地区写经刻石的书体被称为“北凉体”,字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阶段的书体。

据了解,敦煌遗书总数6万余号,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收藏的敦煌遗书达号,写卷长度为世界各大藏家之首。本次“敦煌遗书”专题展品共计49种、50件,全部藏于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敦煌研究院提供数字壁画资源供展览展示。

为讲述敦煌遗书的价值与历史,该专题分为“世界的敦煌”及“敦煌的世界”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大事记、国内外收藏敦煌遗书简表、书影墙等多种形式,讲述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流散经历,回顾敦煌遗书在全世界的保护、整理与研究概况;第二部分则重点展示各个时期敦煌遗书的内容,如敦煌遗书在佛教、道教、摩尼教,以及所涉及的四部典籍、社会文书、民间信仰等方面的表现。

本次展品亮点颇多,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五十七》,完整保存了卷轴装书籍的形态;海内孤本《李陵变文》,启功先生曾整理校录;此外,还有写本《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写本《春秋穀梁传桓公二》等,极具版本价值。

明清文书档案记载“国家记忆”

档案和其他文物的区别在哪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二级主任科员崔猛向记者介绍,档案与政治是紧密相关的,本次展厅里展出的档案包括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河工水利等多方面内容,“历史档案是过去的国家记忆。”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向来被视为施政参考、治国重器。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书档案制度臻于顶峰,明清档案是此时社会发展史的多方位记载,也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

据了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藏明清档案万余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清代档案,明代档案余件册。本次“明清档案”专题展出展品69种、件,其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64种、件,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5种、6件。

“明清档案”专题的重点展品包括:用以盛装皇帝圣训、实录等珍贵典籍的清代金匮;现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仿制品);明崇祯七年()由大学士徐光启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共同参与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仿制品);清乾隆时期的小金榜(仿制品)、清光绪时期的文科大金榜(仿制品)、国图馆藏原内阁大库善本古籍(仿制品)等。

明清档案卷帙浩繁、气象万千,但在清末内忧外患之际,大批档案屡遭劫掠损毁。百年来,前有王国维等先贤为之奔走疾呼,后有国家力量为之助力重生。时至今日,展览中呈现的明清档案文种丰富、内容纷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顾恒感叹,二十世纪初,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这“四大发现”都曾被劫掠,致使大量珍贵文献流失海外。百年来,大批文献回流,得到保护与研究。“这次展览,我们将我国多年来的保护成果一并呈现出来,文献保护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相信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一定会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本报记者陈雪)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首次集中亮相国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