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好文案
后台有好多人问,怎么看月薪3000和30000的文案的区别那篇文章。作为中国文案组织的官方机构(中国文案联合扯淡会),本机构(只有我一个人)有必要出来发表一下看法,以正视听。为了大家阅读方便,我采用在原文基础上点评的方式写这篇文章。红色字体是我个人的看法。月薪3000与月薪30000的文案区别!(这个标题,我想只是作者的一种比喻,以我的理解,单纯的文案这个职位,很少有能拿到3万月薪的,能拿到的,基本都升职了,3万月薪是4A里一个ACD的薪酬水准,但我觉得ACD级别的人,也很难有这样的认识,因为文中所讲的都不是文案技巧,而是产品和品牌策略层面的东西。一个广告公司的文案,很少能涉及到策略,他的能力在于为客户提供的一个角度撰写一个符合要求的文案。比如客户说我们要强调我们的材质,那文案就去写材质,客户说我们要强调性价比,文案就会去写性价比。所以以下这些东西,不是文案考虑的事情,是策略层面的东西,是公司管理层的事。)小米丶凡客丶雕爷牛腩丶皇太极煎饼,无数打着“互联思维”的小公司0成本营销,逆袭大品牌,其“互联味”的文案功不可没。那么如何写一个互联思维的文案呢?(我们往往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以为互联公司成功的很多,比如这句话,说无数互联思维的小公司逆袭大品牌,说实话,能够成功逆袭的还真没那么多。小米还算做的规模够大,凡客的辉煌期却已经过了,而凡客当年成名却不是通过这个衬衫的化学知识普及带来的。雕爷牛腩也只是北京的一家比较有名的餐厅而已,至于*太吉,说者纷纭,我建议各位去他们的店里吃一次再做定论。你可以坐一个小时,观察一下人流,听一听客单价,你基本就可以计算出他们的利润来了。请注意:其实就只有几家实现了逆袭,而且革命尚未成功的居多。另外,0成本营销是不存在的,否则黎万强在《在参与感》这本书里为什么还这么写创业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拿到花不完的钱。雕爷最近也在说,那不是0成本营销,雕爷牛腩据说内测花了1000万,传播上难道请留几手在店里偶遇苍老师不花钱吗?)互联初创公司无不把产品分割成一个个独立属性。小米先是给我们普及了CPU丶GPU等,到了小米4,竟然开始给我们普及材料学知识—“小米4,奥体304不锈钢,8次CNC冲压成型”。就连跟雷*取经的凡客陈年也不甘示弱,在衬衫的发布会上普及化学知识—如何让衬衫不皱,在纤维素大分子间增加横向共价交联。(没错,下面不是化学老师的PPT,而是陈年产品发布会的PPT)为什么互联文案需要分解产品属性?因为这有助于它们弥补和大品牌的劣势。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有两种模式—低认知模式(不花什么精力去思考)和高认知模式(花费很多精力去了解和思考)。大部分时候,消费者处于“低认知模式”,他们懒得详细了解并比较产品,更多的是简单地通过与产品本身无关的外部因素来判断—“这个大品牌,不会坑我,就买这个!”“这个德国产的,质量肯定比国产好,就买这个!”在这种情况下,小品牌是打不过大品牌的(要说小米是小品牌,我只能呵呵一下了,连我们小马宋村的二叔都知道小米手机了,你觉得它是个小品牌?可是为什么之前小米在还是个小品牌的时候,主打是性价比,反倒是成大品牌的时候开始变成果壳了呢?要我说,这只是产品设计和推广策略层面的变化,如果小米不做钢外壳呢?难道要介绍塑料成分吗?),因为消费者直接通过“品牌”来推测产品质量,而不是详细比较产品本身。怎么办呢?应该把消费者变到“高认知模式”,让他们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比较产品本身,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品牌和产地来判断。而“分解产品属性”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消费者由一个“模糊的大概印象”到“精确地了解”。所以雷布斯在2011年产品发布会上,就开始巧妙地用这关键一张图来分解产品属性:这就是为什么大品牌的广告往往强调一个整体的印象(“再一次,改变一切”“极致设计”等),而小品牌往往会详细地分解产品属性,让消费者进入“高认知模式”。(*太吉早期为什么没有分解产品属性,却是漂亮的老板娘出来站台呢?所以说,这只是很多成功策略的一种而已,要不你来做一个手机,分解一下产品属性我看看。没有人会鸟你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招聘,假设一个清华的和一个武大的去应聘,HR只有10秒钟来判断要谁,那么武大的毫无机会—10秒钟只能对比“品牌”了;但是如果HR有1小时时间来判断要谁,那么就是胜负未定,看个人能力了。文案进行“分解产品属性”还不够,你需要把利益点说出来—这样的属性具体可以给对方带来什么。比如上面的转租房间广告,右边的说出了具体的“利益”,显得更加吸引人。(要说这个,说法其实没错,但你说他值月薪3万,值得怀疑。你可以去搜房或者焦点房产,去链家看看,所有的二手房和租房介绍,基本都是右边这样,这是一个普通房产经纪的水平。不过我承认,国内大部分广告口号看起来空洞无物,还没有房产中介的水平高。比如,你知道“惟有最好”是哪个国际品牌的广告口号吗?)无数销售员败在了这一步,他们详细地介绍了产品,但是顾客抱怨说:“你说的这些特点都不错,可是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无数的应聘者也败在了这一点,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经历,但是HR抱怨说:“你的社团丶实习经历都不错,可是对我们公司具体有什么用?”如果想写出中国好文案,你需要转变思维—不是“向对方描述一个产品”,而是“告诉对方这个产品对他有什么用!”(这种说明利益点的说法,也只是有效文案的一种,难道你要农夫山泉去说,你喝了农夫山泉,可以很解渴吗?)当被要求描述一款产品,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这一个XX”(定位到产品属性)有些人还会想到—“这是一款专门为XX人群设计的产品!”(定位到人群)其实还有第三种—“这是一款可以帮你做XX的产品”。(定位到使用情景)实际上,针对互联产品的特点(品类复杂丶人群分散),你应该更多地把产品定位到使用情景—用户需要用我的产品完成什么任务?比如如果我描述“这是一款智能无线路由器!”(产品类别),你可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是如果我说“你可以在上班时用手机控制家里路由器自动下片”(使用情境),你可能就会心动。所以,最重要的并不是“我是谁”,而是“我的消费者用我来做什么?”(好像我们把文案分解和归类了一下,大伙儿就会觉得很神奇,但这里存在着几个误区。这里所谓的“互联产品”可不是有互联思维的产品,因为他说互联产品“品类复杂,人群分散”,可没说*太吉品类复杂是吧?所以正因为互联产品比较复杂,你只有用一种定位到使用场景的语言才能介绍清楚,所以这不是文案思考的级别高了,而是迫不得已,因为说不清楚。传统产品因为认知度高,不需要普及产品知识,比如西湖龙井,你好像没有必要介绍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吧。)消费者总是喜欢拿不同的产品进行比较,因此写文案时,需要明确:我想让消费者拿我的产品跟什么对比?我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比如上图中,我假想的上述两种加多宝凉茶的文案,前一种是跟预防上火的中药比,虽然更加突出了“防上火”功能,但是人觉得“是药三分*”,可能不敢喝;后者跟饮料比,增加了“防上火”功能,给人感觉“不再为喝不健康饮料而有负罪感”了。(说实话,这不是文案的工作,这是产品定位,这是在做企业的初期就要解决的问题,《定位》这本书里举过一个例子,就是通过定位竞争对手来定位自己,可以用来参考。)无数的行业创新产品都涉及了这样的竞争对手比较:在线教育的竞争对手其实并不是线下培训,因为对那些肯花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参加培训的人来说,在线教育显然满足不了其对质量的要求;它的竞争对手其实是书籍丶是络论坛,因为它的客户是因为没钱没时间而无法参加培训,以至于不得不看书自学的人。(我创业的时候就是做的在线教育,这点我也不赞同。在线教育是个广阔的市场,目前存在多种模式,从免费的可汗学院、到邢帅的屌丝学院、到VIPABC这种高端英语培训,声音、视频现在都用在了在线教育上,可以即时互动,在线教室也越做越好,PPT演示时可以随意写画,怎么可能竞争对手是书籍和论坛?)太阳能的竞争对手最初并不是火电,因为对于性能稳定的火电来说,太阳能太不靠谱了;它的竞争对手是“没有电”—太阳能最初在美国失败,但是却在非洲首先商业化,对美国人来说,太阳能太不稳定了,但对没有电的一些非洲国家来说,自建太阳能发电器总比没有电用要好。(太阳能的竞争对手从来都不是火电,至今为止,太阳能电力的成本远远高于火电,还不是性能稳定不稳定的问题。之所以在非洲,一个是非洲日照充足,适合发展太阳能,当然电不普及是非洲的问题,但目前非洲的太阳能也还是解决照明等简单问题,它只是代替了煤油灯,即使如此,目前的使用量也不到全部能源的5%,还在试验阶段而已。)凡客抗皱衬衫的竞争对手其实并不是价值几千块的商务衬衫(像它宣传的那样),因为肯用这些商务衬衫的人瞧不起凡客;它更可能的竞争对手是T恤和POLO,因为它的消费者是那些因为害怕挤地铁把衬衫挤皱而不得不穿T恤的人。第一代iPhone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诺基亚手机,因为比起诺基亚手机,它续航不行丶通话质量不行;它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华尔街丶游戏机丶视频播放器。在当时的主流观点下,作为一款手机,它有无数缺点;但比起其他视频播放器丶报纸等,它却好多了,还有打电话功能。(这么说好像很不科学,iphone最初的竞争对手是播放器和报纸?)所以,构思好文案丶好宣传,先找到你产品真正的竞争对手。你的文案必须写的让读者看到后就能联想到具体的形象,比如上图文案,如果只说“夜拍能力强”,很多人没有直观的感觉;但是如果说“可以拍星星”,就立马让人回忆起了“看到璀璨星空想拍但拍不成”的感觉。优秀的文案看到后能让人联想到具体的情景或者回忆,但是太多文案写的抽象丶模糊丶复杂丶假大空,让人不知所云:教育课程广告: “我们追求卓越,创造精品,帮你与时俱进,共创未来!”mp3广告:“纤细灵动,有容乃大!”芝麻糊广告:“传承制造经典!”男生求婚:“我们一定会幸福生活,白头到老!”*治演讲:“我希望追求平等,减少种族歧视!”面试者:“我有责任感丶使命感丶一丝不苟丶吃苦耐劳!”如果同样的意思,加入“视觉感”的描述,效果就显着不同:教育课程广告: “我们追求卓越,创造精品,帮你与时俱进,共创未来!”“我们提供最新的知识,以帮你应对变化的世界。”mp3广告: “纤细灵动,有容乃大!”“把1000首歌装到口袋里!”(来自乔布斯)芝麻糊广告:“传承制造经典!”“小时候妈妈的味道”男生求婚:“我们一定会幸福生活,白头到老!”“我想在我们老的时候,仍然能牵手在夕阳的余晖下漫步海滩。*治演讲:“我希望追求平等,减少种族歧视!”“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来自马丁路德金)面试者:“我有责任感丶使命感丶一丝不苟丶吃苦耐劳!”“我为了1%的细节通宵达旦,在让我满意之前决不放弃最后一点改进。”(虽然这个说法没错,但其实这个观点早已有了。我感觉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文案,因为广告文案中有个更通俗的说法是画面感。而且有个更通俗的总结:细节描述产生画面感。一般在内文中用的比较多,比如你说“我们是一家很文艺的客栈”,就不如说“西边屋檐下,有一把82年的油纸伞”,因为文艺的客栈是笼统的说法,细节描述却马上回让你产生联想。)为什么视觉感这么重要?因为形象化的想象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天生不喜欢抽象的东西。所以古代几乎所有的抽象理念都被形象化—因为“正义慈悲”太抽象,所以直接创造一个形象化人格化的神出来;因为下雨过程太抽象,所以虚构出“雷公电母”。心理学中有“鲜活性效应”,是指我们更加容易受一个事件的鲜活性(是否有视觉感)影响,而不是这个事件本身的意义。当年伊拉克战争时,美国不停地报道“数千美国人死亡”,但是少有美国人动容;但是一旦报道某个家庭妻子失去了丈夫的故事,整个国家反战的情绪就起来了。这不是因为一个丈夫的生命比几千人生命重要,而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显得“更加鲜活”。所以,写文案,一定要有“视觉感”(那么问题来了,“万能的淘宝”这句口号,是什么视觉感呢?“nothing is impossible”是什么视觉感呢?这话说的太绝对了。),否则别人看了不知道你到底在说些什么。作为小公司,你可能会发布全新的创新产品。但是人们不喜欢陌生,从而经常不买账。这时候你就应该为文案建立“附着力”—将信息附在一个大家熟知的物品上。比如上图,假设你完全不了解电视机顶盒,它宣传“自由遥控”,你可能没什么概念;但是如果说“让电视1秒变电脑”(其实我还真的没明白),你就明白了—原来是可以像电脑一样自由操控电视啊!(说到这我明白了,可是文案里却没说出来)你很想让自己的产品文案流行起来,但是一个让人陌生的东西是难以流行的。为了让全新的产品或者概念流行,你需要把它同一个大家熟知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时,并没有直接推出iPhone讲解功能,而是说要发布3个产品—1个电话丶1个大屏幕iPod丶1个上设备,这3个产品都是大家熟悉的。然后乔布斯才说,实际上我们只发布一个产品,它具备上面3个产品的功能,那就是—iPhone。为了让陌生的新兴球星火爆起来,媒体往往给他们起一个外号—“智力C罗桑切斯”“德国梅西马林”。这是为了把陌生小将同知名球星联系起来,让大众更容易理解。(这在定位中被称为比附定位,俗称傍大款,好像跟文案这个工作没什么关系)同理,你知道为什么有中国科技圈的“雷布斯”了吧?为什么“附着力”这么重要?这是因为人的记忆模式。人的大脑记忆就像高坡上的一条条河流,新记忆就像一滴水,这滴水如果滴到土地上,就会立刻蒸发;如果能够滴到河流里,就能融为一体,到达大海。同样,如果新知识无法同旧知识建立联系,人很快就会忘记它;如果和旧有的熟悉的东西建立了联系,人就容易记住它。所以,你需要提高文案的“附着力”,让它和旧有的东西联系起来—甚至就连电话发明者贝尔当年申请的电话专利,名字都叫“一种新型电报改良技术”。文案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别人的行为,如果仅仅让别人“心动”,但是没有付出最后的“行动”,可能让文案功亏一篑。最好的办法就是提供一个显着的“导火索”,让别人想都不用想就知道现在应该怎么做。比如上图,假设这是在微信主页发的文章,为了让你关注该微信主页,肯定是右边的文案更有效—它让你想都不想就知道现在怎么做。无数现象证明了这一点:之前美国某大学设计了破伤风疫苗宣传手册,但是问题是每年不论如何提高手册的警示力—使用患病者的恐怖图片,都难以让学生们去打疫苗。最后问题解决了,在手册附了一张校医院地图以及疫苗时间—原来学生们只不过是懒得去站查地图和时间而已。心理学家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透明玻璃门的冰箱内放满食物,很多人去偷食物;但是给这个冰箱上个锁,在把锁的钥匙放在锁旁边,结果几乎没有人去偷食物了。因为偷食物这件事由“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怎么做”变成了“需要想想才知道怎么做”,就显着降低了别人做这件事的欲望。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伸手*”的“懒惰程度”,必要时在文案中明确告诉别人:现在你应该怎么做。(我还是不评论了吧,这在UI设计中被称为易用性,在产品设计里叫做容不容易上手,或者叫做人性化设计,貌似是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