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很多人提起孔子,谈到儒家,必然想起山东。“儒学像一种液体浸泡了整个中华历史”,至今仍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塑造着中国人的价值观。
儒家文化是齐鲁文化、中华文化演进过程中“最亮的星”。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如同耀眼星河,群星灿烂——
正因为如此,山东被称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山东文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文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如何将“山东文脉”传承好、发扬好,是山东必须作出回答的“时代之问”。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步是梳理与保护,尤其是传统典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山东制定的《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年)》中,专门提出“山东文脉”工程。
其主要目的是,深度挖掘山东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推出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树立新时代山东“文化泰山”。
目前,这项工程已结出累累硕果。开篇之作、共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出版发行。
《儒典》是历代儒学传世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包含经解、义理、志传三个分典,集中体现儒学形成和发展的主脉络,为“山东文脉”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儒典》已被中央党校、国家版本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等重点单位馆藏收录。
另一“巨著”《齐鲁文库》也已启动编纂,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九编,包括多种、13亿字。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同步建设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努力将《齐鲁文库》打造成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一流文库。
鉴古知今,对山东优秀典籍的系统梳理与盘点,对于弘扬齐鲁文化,赓续中华文化,意义非凡。
年9月,山东出版的一本书在网上引起了不小轰动。
这本名为《中国字中国人》的书,甫一出版,就好评如潮,先是入选中宣部出版局“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活动9月书单,接着又入选9月“中国好书”榜单,并最终获评年度“中国好书”。
《中国字中国人》以“中国字”为叙述原点,最终勾勒出“中国字”背后“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以《孝老爱亲》篇为例,“孝悌友,老少敬,爱养亲、敦慕尊,谏戒让,家顺昌”,巧妙地以三字句的歌诀形式将个汉字编联起来,形成了一首文气调畅、音韵合辙、朗朗上口的“百字歌”。
文脉的传承,需要符合时代风格的创新表达。《中国字中国人》是山东进行探索的一个缩影。
一边是内容创新,一边是技术赋能。
6月25日至2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在济宁曲阜尼山举行。这场盛会,不仅展现了“数字山东”的发展成就,更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手段,来了一次深度碰撞、融合。
打开孔子博物馆
“云孔博”为观众提供了“可观、可听、可带走”的沉浸式感受儒家文化的契机。
类似的场景,在山东有很多。比如泰山摩崖石刻,化身“数字藏品”,通过移动端的购买收藏,被人们装进“口袋”。再比如“济南数字博物馆平台”,拥有3D藏品余件、文物数据5万余条、高清文物图片接近2T,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藏品保管、展览、文创、青少年活动等各项功能。
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阐述与发扬“山东文脉”,山东通过营造更多“场景”,让人们真正走进历史长河,亲身体验文化魅力。
首先,创新历史场景。今年山东全面启动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联通重点景区、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节点,深度展示“齐鲁风韵”。
每一个廊道,都承载着厚重的山东文化与历史。
以齐长城为例,西起济南长清,横跨泰沂山脉,东至青岛西海岸新区入海,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沿线拥有遗址遗产处、关联遗产处、革命文物资源处。
根据规划,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是打造集人文历史感悟、自然风光体验于一体的“齐风鲁韵”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强化遗址遗迹展示、实施交通畅达工程、发展特色研学体验游等。
其次,创新文创场景。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手造”。
年3月初,山东启动“山东手造”推进工程,依托非遗或传统工艺,通过创意创新,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
从“手造节”到“手造街”再到“手造博物馆”,“山东手造”已经成为新的齐鲁名片。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枣庄鲁班锁、淄博陶瓷、泰山玉器……从悠悠历史中走来的一件件“山东手造”产品,展现的既是高超的匠心技艺,亦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气象。
历久弥新的“山东文脉”,蕴藏在千古流传的典籍之中,深刻于遍布齐鲁大地的无数遗迹之中,升腾于街市坊间的烟火气里,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