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出版同仁来说,年上半年是一次漫长的“凛冬”,大家都在蛰伏、蓄力,等待疫情过去后迎来转机,艺术出版也是如此。开卷数据统计显示,年上半年艺术图书零售市场下滑明显,同比增长率为-26.49%,降幅较去年同期扩大20.54%。然而就在万马齐喑的这半年间,有一家艺术出版机构却逆势上扬,实现了发货码洋40.56%的增长,它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旗下艺术分社的独立出版品牌有书至美。
今年是有书至美创立的第3个年头,而他们在过去几年间一直保持的高速发展态势并没有随意料之外的疫情而中断。他们究竟是如何在逆境中实现自我突破的?而在整个图书市场朝着流量化、高折扣大步前行的当下,这样一个坚持独自美丽的艺术出版商是否还有生存的空间?就让我们走进有书至美,探寻他们生存与发展背后的秘诀。
小而美非大而全
就中国目前的出版市场来说,相比起文学、社科、童书等,艺术出版一直是小众和细分的。在创立之初,有书至美就知道自身的教育背景、专业擅长、行业资源、团队优势都集中在艺术出版,所以他们决定用“小而美”来定义自己,主动割舍掉身边庞杂的声音,专注于艺术出版,坦然接受看不到其他风景的现实。正是这一种能够沉静下来的专注的力量,让他们在这个领域为他们珍视的读者奉上了极具价值的出版物。
严格意义上来说,有书至美并不是一个单纯意义的艺术图书出版商。在一般人看来,艺术出版的选品集中在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艺术领域,在产品结构设置上多是在同一门类做纵向深挖,如由摄影类出版衍生出纪实摄影、景物摄影、人像摄影等。但有书至美的产品线设置则是根据读者人群的特点入手。他们把受众锁定在目前社会中常提到的“新中产”阶级身上,这一群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品位较高,热爱美食、旅行、健身等,物质的富足让他们内心深处有强烈的安全感,同时良好的教育也让他们对精神层面有更高的追求。针对这一人群,有书至美进行了深度的分析,根据他们讨论的话题、出入的场所、生活的场景、兴趣爱好等,对他们的阅读需求进行精细化分类,试图找到这类人群的消费痛点,并用与之匹配的选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如高端文化艺术类、美食美酒类、小众品质旅行类图书等。
《厨艺之书》
这也映出了有书至美对艺术出版的另外一层解读:以艺术的方式、赏心悦目的形式来呈现内容的出版物。“我们有一本出版物叫做《看见音乐:西方经典绘画中的音乐主题》。猛然一想,大家可能会觉得音乐怎么能够被看见?其实这个选题恰好切合了我们品牌的理念: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以被视觉艺术所呈现,被读者所‘看见’。”有书至美的市场经理张莹告诉《出版人》。在她看来,“图解”系列则是通过美好的视觉艺术的方式来呈现读者所关心的各个领域的知识,而这种美的传达正是有书至美想要做的“艺术出版”。
《看见音乐:西方经典绘画中的音乐主题》
有书至美在选择出版内容时除了要选出优质且经典的内容,同样要求呈现形式要足够“美”,好的内容需要“形式感”的加持。因为电子出版和新媒体的盛行,纸质出版曾经被唱衰了很多年。而作为一个艺术出版品牌,有书至美给自己的要求是做难以被取代的纸质书,把产品当作艺术品本身去对待。这样高的品控标准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要具体思考到方方面面:这种纸张的选择是否更加匹配这种艺术形式?这本书的主题颜色选择是否与本身内容的气质相符合?选择哪种工艺或者装订形式能够更准确地传递书中的内容所具有的艺术美感?从内容选择、装帧、设计、选材到工艺,他们尽可能思考纸质出版独具的魅力并希望经过这些思考、试验而最终成形的作品能透彻地传递这种魅力到读者手中。
为艺术注入畅销书的基因
近几年艺术类市场在整体市场的码洋比重持续走低,最新的开卷数据显示,年上半年艺术书码洋比重仅占总体市场的2.57%,同比下降了0.60个百分点。这样看来,似乎表面上艺术书市场是在缩减的状态,但有书至美认为实际潜在的市场需求其实在不断扩大,他们的目标读者——“新中产”群体,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们对下一代素质教育的高需求、对品质生活的高需求和对自身审美提升的需求是随着收入、消费水平的提升而递增的。此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在刺激着读者对高端艺术类图书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