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鲍家屯村秋高气爽,绿水青山间勤劳的鲍屯人在收获着辛勤耕种了一年的稻谷,农闲时瓮城松柏树下石条凳上相伴闲聊的老人们悠闲自得的享受着晚年。然而在鲍家屯村的古巷河岸边,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只要有前来观摩学习的学生、结伴采风的文人墨客,总会有一位老人陪伴在他们身边,为他们热情讲解,穿梭于古巷军屯之中,在鲍家屯村勾勒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就是被村民尊称为鲍家屯屯文化的“活字典”——79岁的古稀老人鲍中权。
屯堡文化的坚守者
鲍家屯村,这个源自明代的军屯村子,有着六百多年悠久的历史,较好地保留着古城墙、古驿道、古遗址等大量文化遗存,村前田坝中的古水利工程有“黔中都江堰”之称,曾获“中国水利遗产保护奖”。村中古建筑形式多样,因保留下来洞府探秘、屯门观风、狮象把门、八阵御敌、碉楼夕照、家祠颂贤、墓群怀古、龙口配水等24个人文景观,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最佳遗产世界精英俱乐部成员证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等荣誉。这些古迹、这些荣誉都被鲍中权视为珍宝,每每向人讲解时都会感到骄傲与自豪。
年出生的鲍中权,早年在安顺师范学院求学,年开始担任大西桥公社鲍家屯生产大队会计,支部书记,大西桥公社文化站站长,年担任屯堡文化宣传员至今。从小就受到屯堡文化的熏陶,被其深深吸引,主动钻研,对各村传统民俗了如指掌,从土生土长的屯堡人到屯堡文化守护者、传播者,这一切都建立在他广泛的阅读基础之上。多年以来,为了让村民更好地了解屯堡文化和历史,知晓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鲍中权老人切实做好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和使用等工作,凭着对书籍的热爱和对屯堡文化的深厚感情,不断整合图书资源,拓展服务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在传承和发展中,推动乡风文明释放出更多“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时代活力。
无私奉献的传承者
瓮城古墙石板房,凤阳汉装绣花鞋,大明遗风古军屯,耕读传家兴文化。多年以来,鲍中权都一直无偿地为宣传屯堡文化尽一份力,他将鲍氏家谱的文献重新翻译为白话文并整理记录下来,并组织村民一起学习,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屯堡文化。早年由于要养活一家大小,白天要下地农作,他只得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学习,然后整理、撰写资料,现著有四万余字的《鲍家屯村志》,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鲍家屯的历史、文化、家族、地理、古建筑、古水利等,成为了鲍家屯村的百科全书。长时间的熬夜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吃不消的,更别说是一位七旬老人了。每次家里人劝他好好在家休养时,他总是说他不能辜负村民们的信任。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宣传自己家乡,弘扬屯堡文化,对屯堡乡情的真诚守望,就像一根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了村寨。
恪尽职守的管理者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鲍中权对工作的热忱和初心,他热爱这份工作,他把这份工作视为实现自我梦想和价值的渠道,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鲍家屯村在年建起了农家书屋,每年配备书籍千余册,鲍中权老人当上图书管理员后,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为方便村民借阅,认真做起了图书分类、上架、保管等工作。闲暇之余,加班加点一本一本登记、整理、统计、贴标签,每一项工作都认真仔细,每天按时打扫书屋,一直保持窗明几净,书屋内外一尘不染,墙上醒目位置粘贴了严禁吸烟的安全提示,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家书屋的阵地作用,让每一本书都发挥其价值,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家园。他始终坚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坚持“扶贫先扶智”,总是热心帮助前来农家书屋借阅的村民,为他们推荐适用的书籍,引导青少年养成阅读习惯在未来的道路中用知识改变命运;帮助种养殖户通过书本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实现脱贫致富,助力脱贫攻坚。
对鲍家屯村民来说,他既是知识渊博的长者,是值得大家信赖的伙伴,更是合格、优秀的寨老,引领了更多村民群众加入到阅读的队伍中来,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乡村文化氛围中发挥余热,坚定不移的传承、宣传屯堡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西秀区大西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