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谷谷修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人的修行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见自己。
第二个阶段:见天地;
第三个阶段:见众生。
第四个阶段:再次见自己。
南怀瑾是达到第四个阶段的人,人生中修行之后,最终回归自我。
01关于南怀瑾的评价
南怀瑾被称为“怀师”,是中国文化哲学大师,人们敬仰他的博识,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听他讲课的人数众多,他究竟留下多少家当传给后人呢?
有人说,“去过他的书房,堪称一个小型图书馆。”
有人说,“他的的著作50余部,畅销30年。”
有人说,“他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然而,临终前的他,并没有留下遗嘱,也没有指定衣钵人。
南家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早已公示愿将属于子女的权益的遗产,全部捐献成立怀师基金会传承先父事业、弘扬中华文化,回馈国家社会。
南怀瑾家乡的房子,早在年由南怀瑾出资扩建为地方老幼文康活动中心,如今捐出并被重修,改建为南怀瑾故居。
南怀瑾临终时所在的太湖大学堂是租用的,如今那里已是人去楼空。
南怀瑾曾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的一生:一无所有,一无是处。”
做了那么多,经历了那么多,为何还说自己无所有,无是处呢?
这便是源自老子“为无为,事无事”的终极修炼,也是佛教“万事皆空”的至高境界。
02南怀瑾年少时
幼年时的南怀瑾虽然家里有余粮,但他并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孩子。
7岁还在喝母乳,11岁开始念私塾,而12岁前经常生病吃不好饭,结果13岁时期末考试还是倒数第一。
于是南父让看起来一无是处的南怀瑾辍学,并让他去学木匠手艺或去店里当伙计过平凡日子。
心里不甘心的南怀瑾,并不想放弃自己,于是开始在家自学未完成的《四书五经》的学习,并开始习武强健身体。
后来南父为他请名师做家教学武读书,这让南怀瑾开拓了视野,遨游在书海,也增强了信心。
当看到“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历代英雄,他心中热血澎湃,心中笃定,终有一天,自己也要出去闯荡,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17岁的南怀瑾虽然还是身体瘦弱,但已经有了强健的体魄,可以腹有诗书谈吐儒雅,也能十八般武艺略显十四。
17岁时,南爸南妈为南怀瑾安排了婚事,不久后便有了孩子,当得知有武馆招生,学成后还能当教官,早就想独立自主的南怀瑾,便只身一人踏上了外出求学路。
南怀瑾曾说:“自己不站起来,就永远没有出息。”
03南怀瑾的青年时代
年,南怀瑾17岁,出门远行,在武馆训练武术的同时,他还报名了军校的研究班,一边提升武艺,一边了解时势。
毕业后,他继续如饥似渴的四处拜访名师,学习每个人的一技之长,短短3年时间,他拜师80余人。
随着抗日热潮,年,20岁的南怀瑾满怀救国济民的热忱报名从军做起了教官。
看到战火硝烟,生死无常,曾经的“明明德”在战场上显得并不重要,功名利禄转瞬变尘埃,南怀瑾开始迷茫,一晃5年过去了。
战场归来后,南怀瑾开始厌倦战争,渴望和平,想要探索更诚心的渴望,找回激情的自己。
26岁那年,南怀瑾无意间结识了禅宗大德袁焕仙,并成为忘年之交,拜其为师,修道参禅,和师父一起创建维摩精舍,并辗转闭关3年。
当听过袁焕仙讲述的《楞伽经》后,南怀瑾说,“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师父领进门,佛度有缘人,为了研究佛法,弄清究竟,南怀瑾又独自去了西藏,削发为僧,做了3年的和尚。曾经的迷茫困惑终于全部解开,原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当南怀瑾还俗之后,带着普度众生的使命开始新的征程。
04南怀瑾的中年时期
年,为了避难,31岁的南怀瑾还没来得及跟父母道别,就去了台湾。
看到中华大地了无生机,更是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南怀瑾笃定,这里有我要渡的人,我为中华文化之复兴而讲书。
然而,遭受重创后,人们穷得让人心酸,南怀瑾再次成婚后,也面临着生存问题,无比穷困潦倒的时候,南怀瑾也不得不为了五斗米而折腰。
“天不渡人,人自渡”。为了让别人来听他讲学,他甚至不收学费讲学,还提供餐点给学员,可效果甚微。
在没人来听他讲学时,他开始一边带娃一边写书,他称“著书多为稻梁谋”。
当第一本书《禅海蠡测》自费出版后,并没有扭转局面,买书的人几乎为零。窘迫的日子持续了十多年。
在见到众生百态后,红尘中的南怀瑾,没有见到佛,却看到了自己,却也让他激动万分,仿佛全世界都是他的。
年胡适看到《禅海蠡测》后大加赞赏,42岁的南怀瑾开始被人们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