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实体空间具有包容与聚合的文化功能。
第32个“图书馆服务宣传周”25日正式开启,记者专访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张岩表示,年,文化部将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定为全国“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向公众宣传图书馆,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活动,旨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图书馆利用率,促进全民阅读。
张岩认为,图书馆功能繁多,一大特色就是包容与聚合。作为收集、整理、保存、传播一切历史时期人类知识成果的机构,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包容所有知识领域和载体,图书馆开展的推广活动包容几乎所有知识分享的表现形式。
“有容乃大。正是包容使图书馆成为‘生长着的有机体’,与人类社会共同脉动,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张岩表示,深圳这座因经济特区而生的城市成为其中优秀的先行者,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中国第一个为公共图书馆立法、为全民阅读立法的城市,第一个举起“开放、平等、免费”旗帜的城市,第一个研发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城市等。
张岩介绍说,如今,遍布全市的各级各类、大大小小的实体图书馆(室)、24小时自助图书馆、天全天候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虽还不尽完美,但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已为全体市民构建了一张无边界智慧化的公益服务网络。事实也证明,上世纪80年代深圳图书馆开馆前排队的长龙历经30余年蜿蜒至今队伍更长,人们到图书馆学习与阅读的热情不仅未被“数字化”浇灭,反而与日俱增。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有人会疑虑:数字化时代,知识信息获取容易了,图书馆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张岩认为,既然是“有机体”,图书馆也像其他生命体一样,有其出生、成长、消亡的轨迹,笼统揣测一个生命体的寿命并无意义,“5G时代,仅着眼于文献载体变化的‘数字化’,远远无法取代图书馆弥补教育公平、消除知识鸿沟等复杂多元的社会功能和人们对高品质精神体验的需求。”
张岩表示,目前知识信息的匮乏虽有所缓解,由盲目商业化带来的良莠不齐、日益泛滥却又形成新的选择性匮乏,图书馆提供的知识信息公正可靠,成为一种制衡力量;虚拟世界发达,实体空间的文化氛围与交流平台更加稀缺;服务于不同个体与人群的终身学习,传递出*府治理的智慧与温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发展指南》与我国《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对图书馆的使命任务有着繁多的目标,图书馆实体空间包容与聚合的文化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新时代城市发展目标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记者聂灿/文韩墨/图
本文转载于深圳商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