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风险社会》
——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
图为《风险社会》封面
作品梗概:乌尔里希·贝克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其主要特征在于: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组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是,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牺牲品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作者认为西方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治制度不仅卷入了风险制造,而且参与了对风险真相的掩盖。贝克力倡反思性现代化,其特点是既洞察到现代性中理性的困境,又试图以理性的精神来治疗这种困境。
图为《风险社会》作者乌尔里希·贝克
作者简介:乌尔里希·贝克(年~年1月1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和伦敦*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贝克被认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从年代以来先后提出了风险社会、第二次现代化、全球化社会学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他还与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和斯科特·拉什共同提出“第二现代”的观念,力图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开辟出“第三条道路”。当然由他首创和提出的诸多新的概念和论点均不无争议。主要著作有:《风险社会》()、《反*物》()、《生态启蒙》()和《风险时代的生态*治》()等。
什么是风险社会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现实主义者:
以劳(lau)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观点。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文化意义上:
以道格拉斯和拉什为代表的风险文化理论。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对风险认识的加深。风险作为一种心理认知的结果,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解释话语,不同群体对于风险的应对都有自己的理想图景,因此风险在当代的突显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一种社会秩序。
制度主义者:
以贝克、吉登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主义风险社会理论,他们是“风险社会”理论的首倡者和构建者。“风险社会”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首次系统提出来的理解现代性社会的核心概念。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突出特征有两个:一是具有不断扩散的人为不确定性逻辑;二是导致了现有社会结构、制度以及关系向更加复杂、偶然和分裂状态转变。所以,现在的风险与古代的风险不同,是现代化、现代性本身的结果。
风险社会的特点
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从根源上讲,风险是内生的,伴随着人类的决策与行为,是各种社会制度,尤其是工业制度、法律制度、技术和应用科学等正常运行的共同结果。而自然“人化”程度的提高,使得风险的内生特点更加明显;在影响和后果上,风险是延展性的。其空间影响是全球性的,超越了地理边界和社会文化边界的限制,其时间影响是持续的,可以影响到后代;在特征上,大部分风险后果严重,但发生的可能性低。因此我们可以说,尽管风险增加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安全了;在应对方法上,现有的风险计算方法,经济补偿方法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通过提高现代性的反思能力来建构应对风险的新机制。
作者的论述角度
19世纪的现代化消解了等级僵化的农业社会,开创了工业社会的结构图景;而当今的现代化则是消解了工业社会的轮廓,在现代性的连续性之中,另一种社会形态正在形成。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未知的、意图之外的后果成了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它使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处在危险之中。本书所探讨的便是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一
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社会概观
在古典工业社会中,财富生产的“逻辑”统治着风险生产的“逻辑”,而在风险社会中,这种关系就颠倒了过来。风险生产和分配的“逻辑”比照着财富分配的“逻辑”而发展起来。产生于晚近现代性的风险,在本质上是与财富不同的,它是指一系列逃脱人类感知能力的污染物以及其对人、动植物所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这些伤害常常是系统的,不可逆的和不可见的。但它们却基于因果解释并以知识的形式存在,它们是可以被随意地建构的,因此握有知识的权威和媒体便握有了关键的*治和社会地位。随着对它所释放风险的经济发掘,工业社会产生了成为风险社会的可能性。
二
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生活形式和传统的消亡
工业社会奠定了很多的秩序和规则,而男性和女性在工业时代有着明确的不平等的关系和职能分工,而维护这种婚姻结构最牢固的基础,是不断的劳动分工和工业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下催生的孤独恐惧。而今个人化使得原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个人化得益于三个维度的成熟:学校教育、劳动市场和竞争。随着社会个体化程度日益加剧,市场体现出高度的标准化。曾经扎根在单位系统中的充分就业模式也转变成为灵活的不充分就业。以上都是以市场为生活的重心,而非家庭,因而传统家庭无可避免地走向崩溃,男女性间的对立感也不复存在。简言之,私人领域的反思性和*治性,辐射到了其他领域。
三
反思性现代化:论科学和*治的普遍化
个人化促进了反思和讨论,进一步使得对全球化无能为力的*治衍生出了很多次生灾害,其中也包括*治和种族冲突。而随着风险处境日趋恶化,私人的逃脱之道和补偿机会既在广泛传播,也在缓慢消逝。风险呈指数增长,规避风险的机会在消失,*治上日益节制,私人的回避机会被到处宣传和兜售:所有这些都是互为条件的。风险社会根本不是阶级社会,风险处境或风险冲突也不能理解为阶级处境或阶级冲突。与传统现代化和工业社会现代化的区分相对应,科学、实践和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也可分为两种格局:简单科学化和自反性科学化。科学最初应用于“给定”的人、自然和社会的世界,但在随后的自反性阶段,科学需要面对自己的产物、缺陷和次生问题。就此而言,科学遭遇了文明的第二次创生。科学文明展开了一场以公共领域为媒介的自我批判,继而动摇了自己的根基和自我理解。科学文明也暴露出自己在基础和运作方面的某种不确定性。只有在风险和发展前景的潜在可能得到揭示之后,这种不确定性才会被克服。由此,科学走上了去神秘化的道路,科学、实践和公共领域的结构也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在乌尔里希·贝克的世界观里,有三个时代:前工业化社会时代、工业化社会时代和后工业化社会时代。工业社会自身的“传统”代替了前现代性。就像封建农业社会中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19世纪被消解一样,同样的转变如今发生在那些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尽管《消费社会》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作者在开篇的时候也承认他是很意识流地在写作,并在写作的过程中产生许多不同感悟。但他并不打算重新组织语言或是重构其作品,而是有意识地保留了其混乱风格,希望读者无论翻开哪一部分都能够看到相对独立且有趣的内容,所以这很难被称作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但乌尔里希·贝克以他非凡的智慧,早在年就预言警示到了社会未来将会面临到的诸多问题。故而,这可以被称作是一部十分值得剖析的耐人寻味的佳作。
供稿
苏宏
排版
侯茗瀚
编辑
李思璇冯松毅
指导老师
甄巍然曹磊
参考文献:
[1]风险社会:一个积极意义的“伪命题”
[2]《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作者:(英)芭芭拉·亚当,(英)乌尔里希·贝克,(英)约斯特·房·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