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图书资讯丨ldquo宋代的视觉景象与
TUhjnbcbe - 2020/11/24 3:17:00

主编

李凇,湖北荆州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年调到北京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美术史、佛教美术史、道教美术史。主要著作有《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远古至先秦绘画史》、《陕西古代佛教美术》等。年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国家最高美术奖项);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年度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内容简介

“黉门对话”是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专家主题论坛,以学术性、对话式、跨学科、互动型为基本原则,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嘉宾,参与对话交流和互动研讨。年10月30-31日,“黉门对话”之“宋代的视觉景象与历史情境”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凇主持,来自中国、美国等地的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音乐史、文学史专家二十余名齐聚一堂,聚焦宋代的艺术和文化,以视觉材料(绘画、雕塑、建筑、考古出土物等)为线索,就美术史、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之间的学术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探究历史情境的呈现方式与解读渠道。本书即是对本次论坛活动的全纪录。

全书共分为“宋代艺术与*治文化”、“墓葬艺术及其与周边文化交流”、“卷轴画与文人生活”、“宗教艺术与民间信仰”四个议题,分别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主持讨论。“宋代艺术与*治文化”一章,主要通过对《清明上河图》、大晟钟、金石著录书籍以及帝后图像等宋代历史遗存为切入点,探讨宋代的*治、文化特点。“墓葬艺术及其与周边文化交流”,以出土的宋辽金墓葬结构、葬俗为线索,分析宋朝与周边诸国的文化交流。“卷轴画与文人生活”一章,围绕着《西湖清趣图》、《祥龙石图》以及北宋画院等议题展开,透过艺术来探析宋朝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趣味。“宗教艺术与民间信仰”,则将视点集中在宋辽金时期的佛教、道教图像上,概述了宋代的宗教遗存,梳理了宋朝的宗教交流情况。每一章节之后,还有各位嘉宾的讨论发言。

一系列颇具深度的报告、讨论,反映了不同艺术史观、价值观的变化,展现了多元的研究方法,达到了多学科交流的目的,也使我们看到了在美术史的视野下,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性。

欢迎辞

李凇

各位黉门客,大家上午好!

黉门,又作黉宫、黉校。当然,不是随便哪个学校都可以自称黉门的。黉门客,泛指读书人、秀才。今天在座的各位,不论是享誉学界的泰斗,还是入门不久的莘莘学子,大家都是黉门客。

北京大学的“黉门对话”是一个持续、系列的活动,年共设计了十场,我们的“宋代的视觉景象与历史情境”即为其中之一。“黉门对话”以学术性、对话性、跨学科性和互动性为特色。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讨会,以“对话”见长。

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除美术史领域外,还有其他文化史和社会历史的专家。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如薄松年、包华石教授,也有一些中青年学人,甚至还有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型国际学术活动。我们期待不同领域、不同专长、不同年龄的学人们相互启示、交流、切磋,甚至质疑、批评。睿智和锐气将会碰撞出耀眼的光芒,投射出宋代历史文化的瑰丽色彩。

北京的蓝天近些年比较难得可贵。继前不久出现“阅兵蓝”之后,经过多日沉闷的雾霾,这几天终于又以湛蓝的面容迎接大家。或许正因为在座各位高手来京相聚,我们如果不避俗气,也可以把这种蓝天称作“大宋蓝”。山清水秀的宜人环境,我们常常只能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里去寻找,去回味,可惜这幅名画至少相隔五年才肯出来露一次面。故宫博物院似乎比老天更为吝啬,美丽的视觉景象总要靠我们的想象来呈现。

年9月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石渠宝笈特展”,其火爆程度令世人大开眼界。每天数千名观者宁愿排队三到十三个小时来看画。相当多的观者是奔着一幅宋代绘画而去,即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实每位观者只能在画前观赏两三分钟时间。在该画最后一天展出时(10月11日),最早的观者从凌晨三点开始赶赴故宫排队,而最后一群观者进入展厅的时间是次日凌晨四点,创下了超过二十四个小时排队看画的历史纪录。这种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没有出现过的将中国艺术经典作品“神圣化”的大众情结,尤其给我们这些研究宋代艺术和中国文化史的人以极大的鼓舞。

今天,宋代文化各个领域的高手相聚一堂,以我们的学识、智慧和想象力,从千年前传承下来的艺术与历史文物中努力建构那个令人羡慕和仰视、扼腕和叹息的大宋时代(及辽、金、西夏、回鹘、大理等周边少数民族*权)。近来出现了一个新词“宋代主义”,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我记得一位欧洲著名历史学家说过,如果他有重新选择生命时光的机会,他最向往的是10—12世纪左右的吐鲁番(这个时间大致对应于北宋前期)。昨天包华石教授自豪地声称他就是一个“宋代主义者”,这也使我大受鼓舞,我这般普通的脑袋居然在研究着人类文明的高峰,顿时有了一种“高大上”的完美感。或许大宋三百年没有如此完美,正如没有完美朝代一样。但似乎也不一定是专制统治下的民不聊生,宋代绘画中大量无名群众成为画面主角,如《清明上河图》,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对社会主体的新认识。在座各位在宋代文化的土地上已经辛勤耕耘多年,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和键盘,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给那三百年时光一个真切而清晰的描述。

我相信,有在座各位黉门客在场,我们两天的讨论会一定会表现出卓越的水平,既与那个梦想中的灿烂年代相称,也配得上新装修使用的这个燕京学堂一流会议厅的面貌。

期待着各位学人的智慧之光洒向燕园。

目录

欢迎辞李凇1

第一部分宋代的艺术与*治文化

宋代的新史学与北宋文人的仿古理念包华石2

图绘市易:重读《清明上河图》曹星原10

宋代金石收藏文化:一个*治脉络的解读许雅恵38

“睿智”昏德公:大晟新乐与*治文化——以徽宗所铸大晟钟为例李幼平50

南薰殿宋代帝后像原位的图像考察黎晟66

嘉宾对话及讨论82

第二部分墓葬艺术及其与周边文化交流

宝山辽墓:契丹墓葬艺术中的“国俗”与身份建构李清泉

泸州宋墓石刻中的生活故事扬之水

10-14世纪中国多民族艺术史的重构:以西藏石窟与寺院个案为例谢继胜

论大定规制对女真贵族墓葬的影响张鹏

形式与意涵的多元化:论两宋考古资料中的十二生肖像邓菲

嘉宾对话及讨论

第三部分卷轴画与文人生活

《西湖清趣图》与临安胜景图像的再现李慧漱

六十年来宋画研究的简要回顾薄松年

宋代宫廷绘画里的*治秘辛余辉

再现神迹:传宋徽宗《祥龙石图》新探*小峰

宋代“画院画家”与“宫廷画家”、“画院画”与“宫廷画”辨析韩刚

嘉宾对话及讨论

第四部分宗教艺术与民间信仰

关于宋代宗教物质文化李静杰

雷电风雨图像的生成与转换:一种跨宗教的文化表现李凇

宋辽金元佛教图像志简析张总

三佛与三世佛:陕北宋代石窟的主像构成白文

嘉宾对话及讨论

总结发言李凇

总结发言

李凇

我们这次的研讨会非常精彩,非常激烈,刚才台上差一点吵起来,其实吵起来更好,我们还是太温和,对话嘛,就得要吵一吵。有一些不同的意见非常好,有一些可能是对的,有一些可能是有误会的,所以要通过这样比较明确的对话、辨析、讨论,大家才能够生成新的认识。

刚才宁强教授提到“宋代”或者是“10世纪到14世纪”这个概念的问题,有一个学术背景,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在中国,我们做这一段时间研究的,一般把它叫宋代,而在美国乃至西方常常叫作10世纪、11世纪、12世纪。因为我们说宋代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个漏洞,现代的中国跟宋的版图是不一样的,宋朝廷和一些少数民族*权的关系,不是像现在的中央*府和省或自治区的关系,我们下意识地会忽略这种区别。所以我们会说,包括大理、回鹘、西夏,等等,其实可能跟宋有一个若即若离甚至认为是平等的关系,从我们宋代角度来说,显然有一些学者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宁强教授提出的可能是这样的背景。这个问题在美国是一个问题,在中国不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不是一个问题呢?因为我们用宋代这个词的时候,其实是包含了辽、金、西夏这样一些少数民族*权,我们没有直接说出来,有时候是带括号的,我们把这些少数民族*权括进来了。所以“宋”可以是一个大的符号,延续三百多年的一段时间,而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出了宋的边界以外的事情都不说的一个王朝概念,其实是一个时间概念。我想,这个就是中西学术语境的这么一点点差别,所以我特别说明一下,不然我将会议起名叫“宋代的视觉景象与历史情境”好像犯错误了,如果活动名叫“10-14世纪的视觉景象与历史情境”,在中国语境里反倒有些别扭。

我们整个会议,我觉得达到了预期目的。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家、不同的视线,与会者既有享誉世界的包华石先生、薄松年先生这样的老一辈,也有在座的这一批中年学者,还有部分三十多岁的年轻学者。大家谈的角度都不一样,有的很宏观,包华石教授的“文化*治”这个概念提示我们,要注意这个时候艺术发生很多变化,其动因主要是出自于*治体制,出自于文人、贵族、士大夫逐渐崛起,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加强。我觉得这个提醒得非常好,从宋代已经逐渐谈文人画了,为什么?实际上就是这些贵族尤其是文人贵族,大家都是考官考上来的,读四书五经读上来的,文人贵族的话语权越来越高。在此之前对艺术的记载,像张彦远、朱景玄他们的著述,不是从文官角度来看的,所以他们的记载主要是职业画家。但是文人们有了话语权以后,艺术史逐渐有某种倾向,逐渐有所强调和选择。刚才李惠漱教授谈到弗利尔美术馆的《西湖清趣图》,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最开始他们几个人去看这幅画的时候,她在那里持续看了几个小时,而傅申先生看几分钟就走了,傅先生觉得没有什么看头。几分钟和几小时,这实际上就是两代人的不同价值观,反映了两种艺术史观在交替。文人的价值观早先从北宋开始,比如苏轼、米芾,他们强调文人的价值,其他那些民间职业画家他们就不记了,不说了,脱出文人的视野,甚至绘画技术的重要性都不去强调了。

我想起最近在北大本科生的课上,一个同学跟我讲,故宫“石渠宝笈特展”里面有金廷标的一张画,画的清代的世俗的人物为什么没有辫子,他很有兴趣,他想写这个,就问我有哪些金廷标的材料可以找。我检索了一下,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金廷标的作品在故宫里面还不少,但是你要检索一下那套二十三卷的《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书里面金廷标的材料很少,总共只有五条收藏记录:上海博物馆、广东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还有辽宁博物馆几家,故宫里边就只收录了两件作品,相反金农的倒是收得特别多。因为该书按拼音顺序排,金农和金廷标在目录上就列在一起了,金农作品的收藏是满页的,翻了一页再翻一页,全是金农的。这又是一个艺术史的话语权的问题。大家知道,乾隆时期金廷标是一个非常红的宫廷画家,几乎每一幅金廷标的画上都有乾隆的题诗,金廷标很多作品都是应乾隆之命而作的。那个时候,对同一个时期在扬州活动的金农等世俗画家,皇上是完全看不上眼的。可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故宫如徐邦达这样一批中国最牛的鉴定专家,花了几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博物馆清仓查库鉴定,清理现存历代书画的总账。他们认为金农的很重要,金廷标的不重要,这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变化。故宫收了百十来张金农的,那是皇宫里原来没有的,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慢慢从各地弄过来的,新增的名单中包括了郑板桥、石涛等人,以前都没有。石涛是康熙时期的人,乾隆时期的《石渠宝笈》就记了一件半石涛的画,其中一套石涛的册页,乾隆写了“次等”;另一件“上等”的是他和王原祁合作的,实际上是王原祁补笔的原因,乾隆才写了一个“上等”。这样的评价标准,启发我们美术史观察的角度一直在变化,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选取什么样的人。实际上艺术史收录的序列随时变化,一些人增选进来,另一些人又被淘汰,体现了标准和价值观的变化。

当然包华石先生可能又会悄悄地提醒我们,我们需要比较宏观地考虑中国文化大的变迁,从大的层面上考虑。

另外有一些作者的眼光很细腻,像扬之水先生看那些精致的小物件和细节,这大概就是前一段流行的名词“物质文明”。包括*小峰老师谈到的这些很细的东西,我觉得是得益于我们现在数字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有条件看那些高清图了,现在几乎所有研究人员的手里,都有研究对象的各种各样的高清图。如《清明上河图》那么小幅的画,以前也有局部印刷品,但现在大家在电脑上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出,哪里是补绘的,哪里是原来绘的,都可以借助电脑看得出来。所以,自然科学的这些发展使我们有可能更加细致地去看对象,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比如上海博物馆藏的一幅小画,原来认为主题是商旅,现在借助高清图,你看其中那些细节,有一只犬、一个炕桌什么的,这下明白了,原来不是商旅而是搬家,一下子主题就变了——是靖康之难后的逃难,而不是去经商发财。

学界现在做宋史研究,尤其是在历史方面做得很好,有许多成就,本次会议还有历史学的一些专家来参加。很遗憾这次邓小南教授没有过来,她去了台湾讲学,她非常想过来,但被手续问题所困。这一学期她在台湾,中间要回来的话就要办一个多次往返的往来证,但是人家说你只能办一次往返,不让她中间回来,所以她就没有办法来参加这次会议。另外还有宋史研究里面的“大佬”包伟民教授,他是在浙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两边兼职,这段时间又到浙江大学去了,所以也没有来。中央美术学院做卷轴画史研究的薛永年教授也是收到邀请的,他已经答应过来了,很愿意过来参加。可是天不作美,前一段他在家里滑了一下,年龄大了经不起滑,不便出门,但愿他早一点康复。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的陈传席教授,最近到意大利去办画展了。其实文人作画在历史上是常态,现今的职业分工过于专门了。很遗憾这些人来不了,我们临时又扩大了一些,又找了一些新生代的人来参加。有一些头一次进入到我们这个学术圈,大家的发言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包括我自己听了以后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感触。各个学科是分别在做研究,可是我们一定有相互靠拢、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一种倾向,很简单,因为我们研究的是同一个对象,用的基本上是相同的材料。当然,做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主要是依据文献材料,我们做艺术史研究主要是依据视觉材料,就是这样的一个不同。可是我们常常会强调这种互补性,我们做艺术史常常会找文献,包括考古文献。相反,历史学家常常用图像材料,图像材料比起文字材料有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就是真伪性好识别。当然我不是说宋画,很多宋画的真伪值得讨论,但是总体来说图像材料的真伪性会要好辨别一些,因为文字的材料有时候可能有伪托或版本的问题等,做文献的人常要考虑什么版本、谁写的,越是早期文献越是有这个问题,还可能有不同时间修订和叠加问题等。

薄松年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就是民俗学方面的资源。这次没有约请到宋代民俗学方面的专家,有一点点遗憾。如果民俗学方面的专家来参加我们的这个活动,我想会更加精彩一些。《清明上河图》他至少可以讲一天。之所以没有邀请,因为宋代的题目太大太大,就设了目前这四个题目,大家一直踊跃地谈,都停不下来,这两天的午饭都误了,到了食堂都没有吃的了,还得麻烦食堂专门给我们做。今天又是这个情况。这也说明了大家的热情,说明了我们的工作态度非常好。

宋代王希孟在画完《千里江山图卷》以后呈献给徽宗皇帝,徽宗将画赏赐给了蔡京,蔡京就把这一过程以及王希孟的简要身世都写到了画后面。最后一句是记录徽宗对蔡京所说的一句话:“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徽宗肯定了青年画家王希孟,说大家都在尽心尽力地做自己的本分事情。对这样一张精致的画作,徽宗用这样一句非常朴素的话来赞扬,这是皇帝唯一的一句评价,蔡京觉得很重要,所以录在跋文最后一段。今天在座的大家也都是“天下之士”,正因为大家多年来都在很尽心地做,非常努力地做着本分工作,追寻着自己的职业兴趣,我们才有机会相聚在北大。

最后我想请密歇根大学的包教授说几句话。

包华石:李凇先生刚才说得非常完美,我是要表示感谢,对“老外”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到底是不是老外这个难说,我听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中国人曾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天涯同路人。就这样,谢谢!

再请许雅惠教授。

许雅惠:我跟包教授一样非常高兴,这次很荣幸有机会来这边跟大家交流。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到北大来,跟北大的老师们、同学们交流,很高兴可以来参加。这两天会议内容非常集中,讨论也很专业,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个会议,谢谢!

头一次请音乐界的人来,非常精彩和有激情的发言,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将来大家谁的发言可能都忘了,但是敲钟的那个景象就是宋代的视觉景象。

李幼平:宋代确实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宋代确实是每一个我们在座的同人、老师们应该去付出的时代。谢谢!第一次到北大,感谢这个机缘,真的感谢各位同学,感谢各位专家的报告,收获很多,谢谢!

这两天的讨论确实非常成功,感谢大家远道而来,尤其是从美国来的几位朋友,前面忘了介绍还有芝加哥大学的蒋人和教授。也有一些与会者是第一次请来。在座的许多人是我多年的朋友,昨天我们一块聊天,像宁强、李崇峰,我们有些人相识二三十年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就开始在一起学术讨论,那个时候宁强还在敦煌工作,崇峰刚去了印度,80年代后期白文也去了敦煌,这个朋友圈其实不大。如果你终身做这个事,很多人会是你终身的朋友。朋友圈总是在扩大和更新,现在大家也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年轻人尤其要加强联络,相互激励和学习,将来有可能成为终身的学术朋友。

谢谢大家来参加我们的“黉门对话”主题论坛,以各自的光彩照亮北大!

书影

北京大学“黉门对话”专题系列

“宋代的视觉景象与历史情境”会议实录

李凇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1月

ISBN-7---4

定价46.00元

美术遗产

美术

考古

建筑

文物保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图书资讯丨ldquo宋代的视觉景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