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图书资讯丨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知识入门传统
TUhjnbcbe - 2020/11/26 19:02:00
内容简介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础知识,之后以北京地区清官式建筑为对象,重点介绍了木结构和斗栱的基础知识。除了必要的文字叙述外,书中还附有大量古建筑实物图、工程图和权衡尺寸表,并在图片上加上了详细的图解,以求尽量直观,通俗易懂。本书图片丰富清晰,标注明确,对古建筑领域的施工操作人员、技术管理人员、设计研究人员等有较大的参考作用。作者介绍汤崇平,北京同兴古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园林古建技术名师,第三分公司经理,古建木作技师。工作经历:年9月至年12月,北京房修二公司,班组工人、班组长、技术员、技术组长、项目设计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年12月至现在,北京同兴古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副经理、技术质检部负责人、木作技术顾问、项目经理、分公司经理。年至今陆续在北京建设大学古建筑艺术系、北京西城区房地中心职业技术学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古建营造师培训”主讲古建筑木作技术。唐代建筑: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唐代建筑: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宋代建筑: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金代建筑: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清代建筑:北京太庙大殿编辑推荐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作者本人的40余年的经验体会,是对他本人所掌握的技术总结,因此内容和数据可信度高。本书又是对众多前辈匠师木作技艺的传承,在专业上具有一定深度,无论是对初学者或是已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本书记录了许多流传于工匠中的技术口诀,例如指导木檩制作安装的“晒公不晒母”,又如关于大木编号的“由中人工大,天夫井羊非”等等。正是本书的这方面内容,得以使现在的人能知晓过去工匠间流传的的行话术语,感受得到旧时的营造业文化。本书更侧重于实际操作,更注重于对手艺的记述,因此对“怎么干活”更有指导意义。对于古建筑的研究,如果没有“做法”为基础,其研究往往是苍白无力的。而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做法”,因此,本书既适合于操作人员学习,也适合于理论研究人员学习。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实景图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建筑类型风格的图片颇有“图说木构建筑史”的意味,而涉及技术的图片则将木作行业的手工工具和制作安装过程等表现得一清二楚,将古建木结构的构造奥秘揭示得一目了然。仿唐建筑:浙江奉化大慈禅寺大慈宝殿(建于年)仿唐建筑:上海宝山寺大雄宝殿(建于年)前言本书稿是在忐忑的心情下仓促编制而成。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各种因素的积累,成稿的时间不会是现在,也许到那时会成熟一些。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文物建筑修缮、仿古建筑新建项目发展很快,让我们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备感知识匮乏,人才奇缺,幸有业内先行者——马炳坚老师、刘大可老师出版了《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和《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两本书,他们精心梳理与悉心总结,实现了对梁思成等营造学社先哲们事业的继承发展,给古建的瓦、木行当提供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教科书”,造福了我们这一代古建人。传统建筑是一门在时空上距现实较远的学问,在本人十多年的行业内部培训及各类院校授课中发现,各种水平的同行和人员对许多专业的术语、名称不知所云。所以,本书力求以浅显的语言、丰富的图表来普及木作行当的“入门”知识,为读者学习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起一定的辅助作用。本人从事古建工作40余年,体会到古建筑对于初学者来讲,难度不在于有什么特别高深的学问,主要难在其繁多的术语,千变万化的构造种类,看似并无规律的装饰作法和千差万别的建筑实体,这些都让人眼花缭乱,无从下手。所以学习木作应先从名词、术语下手,认识了这些构件名称,就掌握了20%;多看实物,多体会构造原理,多记载各种“见景生情、造型各异”的例子,又掌握了30%;各种细部作法、榫卯、规矩占30%,剩下的20%就是书籍中能找到的各种尺寸、作法。这是本人在学艺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所以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文字描述外,还附上了大量的实物照片,并在照片中加上了详细的图解,以求尽量直观,通俗易懂。本书是对本人十年来在各类培训、授课中的讲稿的简单的整合,并未对“大木”“斗栱”等细分章节做出非常统一连贯性的编排,以致各章节之间的衔接略显生涩;同时由于各章节的原始讲稿是在不同时间编写的,当时的编写背景和本人的知识积累都制约了讲稿的整体水平,加上多年来工作繁忙,无暇对讲稿仔细推敲,这次编写中发现也有些该写的内容尚未提及……这里真心希望各位业界大师、同行们对本书进行评点、指教。本人年从插队的延庆农村来到北京房修二公司古建处工作,转年当了木匠。在房修二公司这所“古建*校”中直接受教于张海青、王德宸、程万里、孙永林、张平安等古建名家,更为有幸的是,在房修二公司期间,从工作中、生活中,从经典书著中拜识了马炳坚、刘大可老师,还有房管局职工大学博学多识、多才多艺的校长王希富老师,他们无私地把积累多年的知识精华传授给我,还教给我做人、做事……特别是马炳坚老师,他和他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让我有了今天,我永远感谢他们!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故宫的赵崇茂老师(已故)、戴季秋老师(已故)和李永革老师,我听过他们的课,至今还得益于他们的传授。感谢我的师弟相炳哲、甄智勇、王建平,我的朋友万彩林、祝小明、陈来宝、赵凤新、陈海流、郝明和、郭美婷、蔡焕初、田胜在本书编写中给予的各种帮助、指正!感谢我的同事周彬、李影、刘虹、王忠友、沈鹏扶、崔志强……是他(她)们提供的照片让本书更加丰满!感谢我的同事董丽娜、刘永胜、周彬还有我的团队,是他(她)们的鼎力相助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感谢故宫工程管理处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供的各类帮助!感谢婷婷、文宇在本书图片、文法上的帮助、修改及指教!汤崇平二〇一六年四月清式大木梁架组合清式七檩木构架三层带御路、栏板、须弥座式台基带垂带、踏跺直方型式台基带如意踏跺直方型式台基大木构架大木构架与彩画大木构架地面与墙体油漆彩画屋面与彩画内檐装修装修、陈设与家具目录第一章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础知识/1第一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起源/2第二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发展与演变/4第三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和构成/8第四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15第五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18第六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模数与权衡制度/37第七节地方作法与官式作法,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杂式建筑的区分/57第二章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木结构的基础知识/63第一节抬梁式木结构的构成、组合方式及应用/64第二节构件加工制作及安装的技术要点/84第三章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斗栱的基础知识/第一节斗栱的起源/第二节斗栱的发展与演变/第三节斗栱的构成、功能与作用/第四节斗栱的种类与区分/第五节权衡尺寸/第六节昂翘斗栱及其构造/第七节构件的加工制作及安装/参考文献/编写后记/书影编写后记本书是为配合北京地区对从事文物建筑工程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而撰写的。主要是以马炳坚老师所著《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一书为参考,引用了若干部古建筑名著作者的观点、内容和插图,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40余年来工作实践总结而得;同时,为了能让更多不同层次的读者更直观、更容易掌握这门技术,本书中附有大量的实景照片,并在照片中绘制了详尽的图解-----这些补充的内容,源于数本诠释中国传统建筑经典之作,也源于本人40余年来的实践经历和积累。对于所引用著作,特向作者表示感谢!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本书内容以北京现存古建筑中实物存留最多、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北方官式作法为主,书名虽以“中国传统建筑”冠名,主要考虑到历史的传承和作法的演变: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同为木构建筑却作法各异,构造繁多......本书岂能以偏概全?所以,本书仅针对北京地区的古建筑进行浅显的论述供读者参考和借鉴。还有一点特别要忠告众多的业界同仁:在本书中只是讲了中国传统建筑木作部分的一些皮毛,要想做到相对精通还要塌下心来,除去下大力气在理论上充实自己,还要在工作中去向从事实际操作的工人师傅特别是章线带班的师傅认真请教,去向书中请教;有条件的话,自己参与施工操作,特别是划线工序,如果能做到亲力亲为,那就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在模型上、在图纸上去“盖”建筑,也是一条路,但要曲折一些,绕一下远,现在的信息渠道这么发达,还可以利用照相、上网等手段获取信息,获取素材......现在的社会现实是:工匠这一行因是体力劳动和社会地位的缘故,通常有文化的人没人愿意去学,造成了实际操作的人文化水平都偏低,限制了自身往更高的境界去发展;而文化水平高的人又因不懂操作在精通上又略逊一筹,真正文武兼备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人太少了!如果真能达到这个境界,那就真是堪比鲁班了-----希望在将来出现更多的鲁班!注:本讲稿中除实景照片大多为本人所照外,其余或为同时提供,或摘自参考文献中的著作,特此说明并向提供者和作者表示感谢!汤崇平二〇一六年三月十五日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知识入门:传统建筑基本知识及北京地区清官式建筑木结构、斗栱知识汤崇平编著马炳坚主审化学工业出版社年10月ISBN-7---1定价78.00元美术遗产
1
查看完整版本: 图书资讯丨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知识入门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