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快报
NEWS
年11月6日
年11月6日,以“人工智能赋能知识服务,开启智能数字农业未来”为主题的第期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暨全国图书情报青年学术论坛,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图书馆圆满闭幕。本次论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图书情报学报》编辑部主办,并获得了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活动的大力支持。
论坛云集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数据库商等京内外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人工智能方面专家及科研工作者,采用线上线下研讨互动、线下主会场、多平台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共计余人参加本次论坛,共同探讨学术发展前沿、共话图情事业蓝图。
分论坛1:
人工智能助推知识服务方法改革
分论坛主席、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晰巍做了以“‘智能+’战略下知识服务创新及能力建设”为主题的报告,分析了AI、VR/AR、知识图谱在图情学科知识服务领域的研究问题,展望知识服务的发展大势,指明图情从业者在“四个面向”要求下需要建设的情报分析能力。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助理教授化柏林做了以“人工智能在知识抽取中的应用”为主题的报告,旨在解决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源头问题——知识单元(学术定义、属性描述、创新句、情报方法、数值单元)的识别。
分论坛2:
人工智能与数字农业
分论坛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信息技术事业部主任柴秀娟做了以“机器视觉与农业智能机器人研究和实践”为主题的报告,对猪脸自动检测、牛脸智能识别、苹果品质分级、茭白自动分级,以机器视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助力农业现代化进行阐述。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遥感部主任杨贵*做了以“田间作物表型遥感技术研究进展”为主题的报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高效挖掘作物表型遥感大数据,实现茶品品质在线检测、玉米倒伏风险分析、小麦赤霉病遥感识别、茶叶病虫害识别等作物智能化管理。
分论坛3:
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
分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瑞平做了以“视觉属性学习——通向可解释物体识别之路”为主题的报告,基于“万物关联,属性为桥”的思路,采用知识迁移的大规模属性自动标注方法,训练物体属性识别模型,助力大规模图像高精度检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吴文斌团队的宋茜博士做了以“智慧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思考”为主题的报告,辨析智慧农业内涵外延,指明智慧农业现存问题,前瞻智慧农业未来发展走向。
分论坛4:
人工智能重构知识服务的基础设施
武汉大学教授史良胜做了以“农田人工智能系统——珈禾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为主题的特约报告,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应用到农田系统时,存在系统复杂性、数据采集困难及因果关系难辨等问题,探索利用“廉价”数据构造混合智能模型的研究方法,并展望了农田AI系统的未来走势。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章成志做了以“基于学术文献全文内容的细粒度知识抽取与评估研究”为主题的报告,章老师面向学术文献全文细粒度知识单元抽取的目标,以“算法”实体抽取为例阐述了详细的抽取方案,对比了各类计算机算法近年来的演变和应用趋势。
分论坛5:
人工智能与包容数字乡村建设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副教授樊振佳在大洋彼岸在线做了以“数字资本:智能数字时代农村居民信息贫困的救赎工具”为主题的报告,樊老师剖析了数字智能时代“农村信息贫困”现象的特征,提出包括信息主体属性、数字技术使用和信息活动内容三大维度的测度方案,分析数字资本对于避免成为“卢德分子”的价值,展望面向信息贫困现象未来的研究议题。
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周文杰做了以“AI时代的乡村信息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还是走向弥合?”为主题的报告,报告辨析了信息贫困发生的逻辑,分析当前信息贫困治理现有*策措施中“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评估”等薄弱点,指明AI时代亟待信息贫困研究者澄清的问题。
至此,第期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暨全国图书情报青年学术论坛在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此次论坛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知识服务,开启智能数字农业未来”主题,设置了“人工智能重构知识服务的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助推知识服务的方法变革”“人工智能与包容数字乡村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农业”“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5个分论坛,组织了20个报告,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等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众多前沿热点,与此同时从产学研视角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开花,提出人工智能应有人文关怀并为城乡居民带来福祉。
END
整理
联络部富子元
排版
宣传部张雨仪
图源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