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历经简策、帛书卷子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数千百年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不断演变息息相关。本篇就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演变,略加剖析,若有不足还请见谅。
01竹简木牍
—
芸生竹简香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简策意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即为策。
竹木简编连方式主要是用绳像编竹帘子一样地编连,普通者上下端编两道绳即可,若是长简,为牢固耐用,则需编三四道绳。根据考古实物,既有先写后编的情况,也有先编后写的情况。最常见的编绳为麻绳,也有少量的丝绳。△竹简木牍古人为保护正文少受磨损,开头两根常为空白简,称作赘简。赘简背面上端竖写篇名,便于检索;下端题书名,便于归类保存。简策一般卷起存放,以最末一简为轴,从左向右卷成一束,这样篇名、书名就露在外面,类似于今天的封面。把卷起的简策捆扎之后,或装在“帙”、“囊”里,或盛在筐篋中,以免散乱。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它所体现的书籍保护理念对后世影响颇大,不断地被继承发扬。如,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帙”、“囊”演变成“函套”等。02帛书卷子装—帛书何日寄归鸿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虽然二者质地绝然不同,但帛书的装帧形式却在简策的影响下出现卷子装。△马王堆周易帛书卷子装的帛书一般写在半幅宽的缣帛上,文字从上至下,由右至左。为使文字整齐,大致根据简的宽度用墨笔或朱笔划上界行,后来则用朱丝或乌丝织出,是为乌丝栏、朱丝栏。写在整幅缣帛上的帛书,卷收不便,只能折叠存放,天长日久,折处极易断裂,故这种方式不甚流行。缣帛作为书籍的载体,优点是质地柔软,洁白易着色,可以随意折叠卷起,份量较轻,便于携带,然而因为价格昂贵这一缺点,所以很难在民间通行。因此,考古发掘中竹简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帛书。03卷轴装—揽之则舒舍之则卷纸作为书籍的载体可能始自西汉末年,与简帛并行使用数百年。由于纸张价廉物美,携带方便,逐渐取代了简帛的地位。东晋末年桓玄下令以纸代简,简牍和帛书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早期的纸书像帛书一样卷成一束,经过长期的发展,从书写到制卷形成一整套完备制度,即为两晋南北朝至五代时期(—)最为流行的卷轴装。存世的敦煌遗书,绝大多数都是卷轴装。△敦煌遗书北图摩尼教文献抄写经书时,卷首抄写题目、责任者,这个题目叫“首题”或“内题”,一般使用全称。卷尾抄写的题目使用简称,称“尾题”。尾题之后一般有题记。敦煌遗书百分之九十为佛经,题记内容包括年代、供养人和发愿文。卷轴装书籍一般是顺序抄写,抄完一张,再抄一张,全书抄完之后,以卷为单位,依序粘贴连接成长卷。为方便卷舒,防止折损,卷尾加装木轴或竹轴。轴的长度略超过纸幅高,这样收卷之后,两端露出轴头。为保护正文不被磨损,正文前粘接一张白纸,也有粘接绢、绫等丝织品的,是为“褾”、“包首”。为保护卷首,在包首的前加装一根细竹条或木条,竹木条中间系一丝带,以便捆扎卷子,此为“带”。敦煌遗书卷首背面常书经名,称为“外题”,下面还常常写上所属寺院或个人。△包首与带为便于经书的保存和管理,一般把10卷或12卷为单位,用经帙包裹起来。经帙一般使用丝绸、麻布、皮纸或竹子制成。为便于翻检,在轴头上系一书签,题写书名和卷次,称为“签”。皇家图书的签一般使用象牙为原料,称为“牙签”。如此卷、轴、褾、带、帙、签等共同构成了完备的卷轴制度。04经折装—还如佛坐道场时经折装是中国古代佛教信众借鉴印度传统装帧方式的优点,而对中国传统装帧形式卷轴装的一种改进,大约出现在唐中叶以后。书皮一般用硬纸板或木板制作,用以保护书叶。这种装帧大量应用在佛经中,故称经折装。△妙法莲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五代泥金写本经折装易翻检,在保护书籍方面又有发展,能延长书籍的寿命,且经折装制作简便,已有的卷轴装佛经能很容易改装成经折装,故成为佛经中最为通行的装帧形式。直至今日很多寺院印制佛经仍然采用这一形式,其生命力之强,可见一斑。05旋风装—旋风天地转旋风装是在经折装的基础上改进的。古人将一大张纸对折,一半粘在第一页,另一半从书的右侧包到背面,与最后一页相接连,使之成为前后相连的一个整体,如同套筒;阅读时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再到第一页,如此可以循环往复,连续不断地阅读;遇风吹时,书页随风飞翻犹如旋风,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旋风装。△旋风装另一种卷轴装的变形,是把逐张写好的书页,按照内容的顺序,逐次相错,粘在事先备好的卷子上,错落粘连,也如旋风一般,这种旋风装又称为“龙鳞装”。旋风装是根据自身特点而形成的一种不固定的、比较随意的装帧形式,因而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它是书史发展的一个环节,一旦出现更适用的装帧形式,旋风装便退出历史舞台。06蝴蝶装—恍若蝶翅欲纷飞蝴蝶装简称蝶装,发端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印刷术普遍应用后的宋、元。其装帧方法是将抄好或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面对折,背面向外、折口向右集齐作书背,形成书芯。书背用浆糊粘连,再用一张厚纸作为书皮包裹书背。书页的形状,以及开合的样式,非常像蝴蝶的翅膀,因此这种装帧形式被形象地称为蝴蝶装。△蝴蝶装蝴蝶装这种简洁明快的装帧形式与卷轴装、经折装相比更便于携带与阅读,特别是蝴蝶装没有限定于某个特殊的使用群体,而不像经折装仅限于佛教徒使用,这就意味着,它是能够完全取代卷轴装的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由于蝴蝶装的纸张要折成两页,适应了雕版印刷术的特点,即两个连续的页码刻在一块板上,故能广泛流行于宋、辽、西夏、金、元。然而其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两页空白,同时蝶装书脊全用浆糊粘连,易于脱落,造成书叶散乱。针对蝶装的这些弱点,急需一种既便于翻阅而又更加牢固的新的装帧形式。07包背装—上包天文地理下背诗词万千包背装是针对蝴蝶装书籍不便阅读、容易散开的弱点而创造出的一种装帧形式。其方法是一反蝴蝶装倒折书叶的方法,而将印好的书叶正折,字面向外,折口向左集齐作书口,在书脑余幅靠近书背处打眼订捻,形成书芯。△蝴蝶装与包背装区别书皮的装法同蝴蝶装书籍。包背装在南宋(——)完全取代蝴蝶装,流行时间很长,对现代书籍的装帧影响很大。△包背装包背装用与蝴蝶装相反的折叶方法,空白页折在里面,装订后即无法看到,彻底解决了蝴蝶装每隔两页就有空白页的缺陷。使用纸捻穿订代替蝴蝶装所的浆糊粘贴,也解决了蝴蝶装容易散乱的不足。08线装—书味在胸中线装书籍在明代后期盛行,然而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很早。敦煌遗书中有些册叶书籍是穿线装订的,根据题记可知是在唐代制作的,也就是在明代前年已出现萌芽,且已有多种线装技术普遍应用。△线装本线装和包背装相似,其中区别只是前后书皮分开,各用一纸,用线和书芯装订在一起。这是为适应书籍的生产高度发展、提高工作效率而创造的一种装帧形式。线装从明代中叶以后成为我国书籍装帧的主要设计方式,不但式样美观、方便阅读,而且装订牢固,不易损坏。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古人视书籍如生命,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尽可能延长书籍的寿命。可以这样说,书籍保护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不断创新的源泉和动力。—THEEND—参考文献[1]李致忠:《古书旋风装考辨》,《文物》年第2期。[2]李致忠、吴芳思:《古书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起源与流变》,《图书馆学通讯》年第2期。[3]李致忠:《敦煌遗书中的装帧形式与书史研究中的装帧形制》,见《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第二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4]秦思源(COLINCHINNERY):《敦煌文献装帧形态及特征》,见国际敦煌项目网站(HTTP://IDP.NLC.GOV.CN),林世田翻译。[5]肖东发、杨虎:《插图本中国图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6]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商务印书馆,年。[7]张志清、林世田:《S.与P.易三备写卷缀合整理研究》,《文献》年第1期。[8]国家图书馆编:《文明的守望:古籍保护的历史与探索》,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