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文科大学生如何写作读书报告
TUhjnbcbe - 2021/1/3 22:10:00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氏家训·勉学》)读书是丰富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精读可以奠定基础,博览可以开阔视野。本学科基础性的经典著作是治学的底子,必须精读。“读书先务精而不务博,有余力乃能纵横。”(《先正读书诀》)精读之后,最好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文字作品,这就是读书报告、读书札记。写作读书报告,是科学研究的起步。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好的读书报告简直就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那么读书报告怎么写呢?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读书报告没有一定的模式,这里所谈的仅仅是笔者个人的经验,希望能给初学者以帮助。一篇读书报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论语·为*》)“知新”,就是获知新的知识,新知识是与已有的知识相对的,是与我们已有的东西相衡量而来的,那些我们从来没有接触的,或者知之甚少的就是新知识。对于读书来说,这可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一是写作知识。我们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或者一组主题相近的著作,主要是学习著者所给予我们的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比如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观点等,特别是读学术性的著作。赵振铎先生《读〈广雅疏证〉》给我们提供了范例。《读〈广雅疏证〉》是赵先生早年研读王念孙《广雅疏证》而写的一篇读书报告,该报告的第二部分集中论述了研读《广雅疏证》所获知的新知识。赵先生发现《广雅疏证》“发掘了一批语言史料、纠正了前代一些错误的解说、对词的词源意义作了一些有趣的探索、揭示了《广雅》的某些体例、校正了《广雅》的讹错”,分别举例予以论述。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著作能为读者提供新知识,可以理解为这是该著作的优点,尽管优点不等于新知识。品论著作所提供的新知识,或者品论著作的优点,是读书报告不应缺少的一个部分。我们可以根据读书报告的主题,或详尽,或简略,做出恰当的处理。对于初学者来说,读书时还要留心作者是怎样写作的。具体地说,要留心作者是怎样设置线索、谋篇布局、开篇收尾、过渡衔接、遣词造句的。这样才能尽快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

二、启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示即举一反三、借鉴之谓也。《美国传统词典》是一部美国中型英语词典,具有种种优点:(1)外观悦目,使用方便;(2)词汇量大;(3)用电子技术确定词目;(4)收录俚语村话;(5)探究词源,深入邃古;(6)释义准确,排列合理;(7)汇集专家意见,编列惯用法按语等。问世以来,该词典深受欢迎。中山大学教授王宗炎撰作《〈美国传统词典〉的启示》,做了深入分析,认为这些优点对于中国英汉词典的编写来说具有启发性,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今天看来,王先生所言仍有意义,不止对英汉词典的编写而言,对于《现代汉语词典》等也是如此。如《美国传统词典》的编者们强调示范性,厌弃时髦的口头禅,我们就应认真思考《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是否应当收入“PM2.5”之类的字母词。

三、补证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我们读书的时候,常常会发现著者的观点基本合理,但因材料有限,没有做出强有力的论证。这时候,如果我们能找到恰当的材料就可以对著者的观点做进一步的申张、补充。很多学者都写过以“补证”、“补释”、“补笺”、“申论”、“续貂”等为题的文章。现以文史专家李学勤先生《申论〈老子〉的年代》为例略做介绍。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史记》以来就有异说,清人汪中《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李先生分析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帝书》,发现《*帝书》不仅在字句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都有因袭《老子》之处,而学界公认《*帝书》的写作年代不晚于战国中期,因而申张汪中之说。

四、质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擅长质疑是会读书的一个重要指标。曾国藩就持有这种观点,他说:“读书笔记,贵在得间。戴东原谓阎百诗善看书,以其能蹈瑕抵隙,能环攻古人之短也。”(《曾文正公全集·复张廉卿书》)学术也正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得以前进的。这类读书报告常以“质疑”、“献疑”、“商榷”、“商兑”、“辨伪”、“辨误”、“考辨”等为题。现举一例:自汉儒以来,一般就认为《诗经·国风》出于民间。“五四”时期“平民文学”风潮的兴起,此说更加坚定流行。文史专家朱东润先生对此却提出了质疑,撰作《〈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该文首先指出认为旧说有难安者,比如与《诗经》同时期之作品,凡见于钟鼎简策者都是王侯士大夫之作,为何单单《诗经》是民间之作?《关雎》、《葛覃》中词语“君子”、“淑女”、“琴瑟”、“钟鼓”、“师氏”等不是民间所能有者。《国风》中八十篇都是统治阶级所作。观点新颖,论据充分,颇受学界重视。怎样才能发现可疑之处,这当然与个人的知识积累有着莫大的关系,“多见而识之”,但是作为知识、阅历都不是很丰富的大学生来说,读书时能主动地相互参会,便能较容易地发现可疑之处。朱熹就是这样教导门徒的,他说:“凡看文字,诸家说有异合处最可观,如甲说如此,且撏扯住甲穷尽其词;乙说如此,且撏扯住乙穷尽其词。两家之说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朱子语类》)不过,我们也不能妄疑、妄立新说。世间的知识是无穷的,而个人所知总是有限的,不能轻易地认为合乎自己见解的就是正确的,不合乎自己见解的就是错误的。颜之推“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颜氏家训·勉学》)、苏东坡“未尽天下书,不可轻议古人;然真能尽天下书者,益知古人不可轻议。后生哓哓,只坐胸中书少耳”(陈继儒《读书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即使立论有理、论据确凿,我们也应该言词谦和,平实行文,切勿诋诃著者,“以南方之舟笑北方之车,以鹤胫之长笑凫胫之短”(袁宗道《答友人》),都是偏激的、狭隘的,都为古今中外的学者所不齿。

五、存疑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读书时,我们时常碰到我们尽其力仍不可理解处。对此,我们不应丢下不管,因为一个人的学识之所以能够不断长进正是由于他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我们也不应附会穿凿,随文强解,因为那样做只会落人以笑柄,甚至会误导后学。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采取保留的态度,待到他日,求放心而已。很多学者研究某一问题,将自己不能解的写成待质录之类的报告、札记、余论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以吴金华先生《〈三国志〉待质录》为例,略作解说。吴金华先生是研究《三国志》的专家,潜心研究几十年,成果斐然,但他认为《三国志》中仍有许多难以确解的内容,本着“多闻阙疑”的精神,集条成《待质录》以俟来者。如第33条“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就视其躯”,吴金华认为“覆”可能是“而後”两个字的误合,“*”是衍文,但没有确证,只能抱着对学术负责的态度暂时存疑。读书报告只是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的文章化,只是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著成文字作品。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从以上五个方面思考(当然也不必苛求上述五个方面缺一不可,有时单据其中一个方面即可撰成一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反复阅读,边读边思考,有所得辄记之,做到不动笔墨不翻书。只要我们前期工作做充分了,写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并不是件很难的事。

严耕望:谈史学论题选择

文科研究生的读书、研究和论文写作

夏承焘:谈谈我的学词经历

十位作家谈:为什么要写作?

金克木:古籍整理小议

契诃夫论文学

朱光潜:作文与运思

托马斯·H.乌泽尔:故事的灵感从哪里来?

三岛由纪夫:品味文章的习惯

顾城:我学诗的最终方法论

朱光潜:怎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贾平凹:我一辈子的文学创作秘密

梁实秋:如何利用零碎时间?

顾颉刚给学生的“八项规定”

杰克·凯鲁亚克:青年如何生活与写作的30条建议

哥伦比亚大学教导学生必须掌握的种学习方法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给研究生的二十条建议

马原:小说结局的十三种方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科大学生如何写作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