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这些天写了好几篇关于读书、读书报告撰写以及读书过程中交流讨论的文章,这并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成为“专家”了、对学术阅读和读书讨论会的组织有超乎常人的经验了、可以写点文章来指点一下大家、炫耀一下了。正相反,最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因为经过大半年的疫情居家学习后,回到了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我开始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下整理与反思这两年来的经典著作阅读训练学习生涯,并思考在接下来有限的读书时间中如何更好地对自己的读书方式、读书报告的撰写方式和读书交流讨论形式进行调整,以更高效的利用好不多的读书时间,使得自己进入一个更为快速的提升阶段。这些关于方法的反思性文章与其说是写给大家看的,不如说是写给我自己看的。另外,这些思考并非是我坐在那里通过自己的冥思苦想、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反思所引发出来的,而是在与不同的朋友的交流过程中、在参与不同形式的读书交流讨论会中、在回顾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过程中生发的,在回应与我交流的朋友提出的问题时、在我自己提出问题希望得到他人的解答时、在我个人的反思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把自己以前模糊的、零碎的想法进行整合与体系化,并通过向他人陈述,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我再通过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使得它们更加完善。不过,让他们更加完善形成一种“逻辑闭环”并不是我的目的,我更希望把这些想法写下来、推送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去阅读、去提出他们的看法、去对我的观点进行批评与反驳。最近我写的较为系统的关于读书、读书报告撰写与交流讨论的作用等相关问题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篇(可点击各文章标题查看原文):01读书报告的三种内容形式——兼谈学术训练的阶段这篇是我昨天晚上最新写的一篇文章,在与同学交流之后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成了一篇小文章。主要探讨的一是关于经典著作研读以及关于三种读书报告撰写形式的探讨,三种读书报告的撰写形式可概括为:(1)著者的概念与理论梳理;(2)著者的理论发展与理论体系梳理;(3)比较理论分析,对不同学者针对同一主题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研究;二是关于学术训练的阶段问题的探讨,讨论了理论取向的研究与经验取向的研究在学科训练方法的第一乃至第二个阶段是否应该有差异?能否进行统合?在这篇文章文末我还附上了我自己接下来两个阶段的研读计划与阅读书目,以供大家参考。02读书交流讨论会的形式与意义这篇文章是在讨论读书过程中与同学展开读书交流讨论的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以及我对于不同读书交流讨论会形式的看法,这些看法来自于我亲身的参与与体会,因而具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和独特性。之所以写出来,是因为虽然具有主观性,但是这一问题涉及到我一直在思考的几个问题:关于建立学术小共同体的可能性以及关于高质量、可持续的读书交流讨论会的组织问题。这两个问题其实与社会学本身息息相关,怎么在个体与小共同体之间寻找到较为完美的平衡点,建立一个基于情感,使得个人充分发挥主体性、在其中得到自由成长的小学术共同体,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责任不应该落在高校行*与教学工作者、学院与导师的身上,作为求学者,我们也应该思考这个问题。03我是如何整理读书笔记、撰写读书报告的之前一直有读者或同学和我交流关于读书特别是做读书笔记相关的问题,也有朋友留言问能不能推一篇文章介绍一下。之所以一直没完成读者交代的这个“任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来是在现在注重学术产出的大环境下,我读研以来虽然撰写了许多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但从来没有写论文进行过期刊投稿。所以从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出发,我是完全没办法衡量我的方法是否对他人的读书与学术产出有所帮助的。二来是因为我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也不是完全模式化的,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著作会灵活进行调整,也做过许多尝试,所以说可能也不具备太大的参考性。我还是认为,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而适合自己的方法总是要靠自己去尝试、去摸索的。不过,另一方面来讲,在尝试的同时与他人多交流、多参考别人的方法也未尝不可。因此,小编做了这样一个关于如何读书和如何读书笔记的较为系统的分享,我会结合自己的一些读书笔记进行介绍。目的不是推销自己阅读、整理读书笔记、撰写读书报告的方法,也不是意在表明我的方法多么系统、优点多么明显。而是怀着一个交流的心态与大家介绍自己关于读书与读书笔记问题的一些体悟。欢迎大家留言进行交流与批评,也可以分享一下自己觉得比较好的方法。04社会学经典著作阅读方法与精选书目在这篇文章中我简单介绍了一下三种社会学经典著作阅读方式,并相对详细的介绍了自己采用的阅读方式的利弊。这三种读书方式没有哪一种是绝对完美和更为优越的,只是说对于不同个人来说,其所处不同的学术阶段与现实境况来说,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方式,并依据个人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此过程中再借鉴学习一下其他人、其他读书方式的优点。最怕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虎头蛇尾,以非常浮躁的心态和非常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性来对待学术著作的阅读。在文末我附上了自己这两年来社会学著作阅读书单。上“社会学名著导读”课受讲课老师的启发,我又进行了一下补充,对老师提到的关于读书方法作了如下简单的总结:从读书方法上来说可以细化划分为三种:泛读法-经典著作系统阅读训练法、精读法-专题式著作细读法(*宗智等人倡导的阅读方法)、概念阅读法-学术概念脉络史梳理法(邓正来倡导的阅读方法)(还可加上一种理论史阅读法),泛读法是我们经典著作阅读训练主要采用的方法。我的看法是精读应建立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种概念阅读法,即根据一个个学科概念进行相关著作的系统阅读。我目前处于泛读的收尾阶段,准备精读这两年阅读过的部分经典著作,辅之以高质量的读书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会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几个社会学关键词,如“现代性”、“理解与解释”等进行相关著作的系统阅读。并补充一些社会学史、哲学史著作的阅读梳理。之后再进行经验研究。05两年的经典阅读训练小记未完成的经典阅读训练学而时习:读书报告合集(.10-.10)
这三篇算是一份系列合集,是我在对两年的读书报告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中生发的一些感悟。我很想再引一下这三篇中第一篇文章中结尾引用的两句话,一句是齐美尔的:人是一种自身无边界的边界,但又是确定界限和超越界限的自我。生命的本质就是超越自身的界限,生命在超越自身中自我绵延。一句是叔本华的:在你必须跨越的生命之桥上,没人能够替你搭桥,只能靠你自己。不错,有无数的通道、桥梁和半神人物愿意带你过河,只是需要你为这些付出你的自我。你会把你的自我抵押出去,然后失去它。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条仅供自己走的路。它通向何方?不要问,走就是。这是我现在最大的感悟,也是我觉得自己能够这样坚持下去的意义所在。
杜谔
感谢支持!希望我们都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