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先生说为写文章而读书,会读得更细致,更深入。这是经验之谈,文章越写越有,老不写,就没有。我读《万古江河》花了十余小时,笔记做了二百多处,收获颇丰。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就如一叶小舟,带着我的思维从中华文明的源头顺着万古的江河淌到今天。
一个人向后能看多远,就能向前看多远。《万古江河》以博大的历史观带我们重看过去中华文化的发展、变迁与融合,给我们民族的自信与自豪感去面对未来。它是许倬云先生给中华民族的礼物。
年,清华大学校长将《万古江河》作为入学礼物送给新生。《万古江河》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发展历程的各个方面,着重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并与同时期的大帝国进行比较,探寻异同。书的内容大多客观,但也有争议之处。比如书中阐述中国的青铜器可能是西方传播到中国的,对明朝历史大多含批贬之意。这些还值得商榷。
以下我将着重于民族文化,进行论述。书中三次把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对比。
秦汉时期,欧洲同时期的罗马帝国被称为“大秦”。秦国与罗马帝国都以武力实现统一。秦国在六国没有驻*,即便秦朝覆灭,也没有六国诸王重新企图分裂中国。罗马帝国派*驻扎所征服地区仍免不了灭亡。罗马帝国没有将各地文化融合统一,靠武力建立的罗马帝国只是一具外壳,没有文化融合统一的内核,当武力不再强大,帝国就免不了走向分崩离析的命运。同一个文化体系,有强固的文化凝聚力,即使分裂,也会重新走向统一。也让中国文化从未断绝,只是朝代不断地更迭。
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属于同一时代,只是伊斯兰帝国阿拔斯王朝时间跨度比唐帝国长。伊斯兰帝国文化要求人对唯一真神的无条件服从与尊崇,人的地位十分卑下,伊斯兰信仰本质也是排他的。唐朝儒、道、佛三家融合为中国普世秩序的中心思想,“人”是尊贵的,“人心”是宇宙万物观照与理解之所在。佛教“境由心造”与儒家“事在人为”两种观念,在中国融合为一。伊斯兰文化借重于人以外的神力,中华文化注重于人的内在完美。
明朝延续近三百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也延续了二百余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恢复以汉族为主流的中国*权。阳明心学的兴起,与明代后期南方文化以个人为主体的趋势,都可能挑战中国文化的一致性,甚至撕裂其整体的格局。但却没有演变为多元性的文化与*治格局。西班牙统治的大片领土,人民种族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经济形态不同,各地封建贵族各有其权力上的基础。西班牙是个多元混合体,其皇室从未有过真正号令全国的权威,也未能熔铸为一个整体。两者差异的本质仍在于国家内部文化的一致性。
以上可见国家文化融合、一致和统一的重要性也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续性。
民族的融合是双向的,大多是其他民族汉化,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但也免不了出现胡化。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国赳赳武夫,共赴国难都因为国家紧临胡人,出现胡化现象。最严重的唐朝的“安史之乱”,差点颠覆中原*权。
安史之乱的作战双方,不少将领都是胡人蕃裔。安禄山姓氏是昭武九姓的安姓。相对而言,*府将领如李光弼、仆固怀恩、哥舒翰等也都是胡人。郭子仪的朔方*,得回纥兵马援助,才平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本质,其实不是强藩反叛中央,乃是胡化地区对汉人中央*府的反扑。这也算是对“安史之乱”,一种新颖且深刻的解释。
懂了“文化”这一内核,我们就能看到国际上的很多事情。
尽管成立欧盟,各成员存在文化差异,都只为自己利益盘算,英国脱欧不是偶然。欧洲在以前即便统一同属一个帝国,也免不了分崩离析,现在统一成一个国家断无可能。美国立国仅二百余年,文化根基尚浅,打出“自由,民主”的口号,就是增强国民的凝聚力。以“人权”为口号,肆意攻击他国,实在转移内部矛盾。
以色列民族与中华民族都是民族文化不曾断绝的民族,以色列民族如宗教信仰,是排他的,中华民族如“儒、释、道”是互相包容的。中国就如一盘巨大的白色染料,能把其他民族的颜色都包容进来,自身整体仍无变化。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也是如今国家强调民族自信的原因。欧美日韩文化的冲击,对我们多少有些影响。重读过去的历史,找回民族自信,才能让中华文化持续繁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