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书报告城市发展史
TUhjnbcbe - 2021/1/7 19:02:00

///

.9

江苏苏州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阅读书目

刘易斯·芒福特《城市发展史》

作者:刘易斯·芒福特

读书报告

报告人:姚苏笑

一、引子

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是讲述城市历史发展的极其优秀的著作。文笔流畅生动且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一开始读这本书只是希望对城市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历史角度的大概了解,认为作者大概会从城市的规划,建筑等物质层面的角度写起,但是没有想到作者不是在讲死去的历史,而是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景象,给读者以深深的代入感。每一个著者在写书前都会仔细思考写作的方式,以求与作品的核心精神相契合,让读者能更深刻地领会其意思,与之一起完成写作这项双向的活动。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的中心思想相似,芒福德也是在强调真正的城市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而非城市本身。原文中这样写道“……以便城市舞台上上演的每台戏剧,都具有最高程度上的思想上的光辉,明确的目标和爱的色彩。通过感情上的交流,理性上的传递和技术上的熟练,尤其是,通过激动人心的表演,从而扩大生活的每个方面的范围,这一直是历史上城市的最高职责。它将成为城市存在的主要理由。”

任何一个作者的作品都不能脱出他的时代背景,这本书自然也不例外。黑格尔曾言:“存在即合理。”要想知道芒福德为何会有这样的思想,就要从他的经历说起。作者著成此书的年代,大致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整个世界正被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之下,二战百废待兴,两次柏林危机一波未平,古巴导弹危机一波又起,而决定整个世界转折的68年和73年尚未到来。无论是自由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都以人类大同的旗号实行着强权和恐怖统治,整个社会的活力在被挤压,而正如作者所说,整个社会在一去不返地机械化。在这一时刻,作者借前希腊时代的社会机制形成时期的活跃,和中世纪时代腌臜却生机勃勃的社区活力,来对抗罗马、巴洛克时代的强权炫耀,来对抗焦炭城时代机器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意志的挤压。同时,一个婴儿潮时代的规划师群体正在崛起。在之后的二十年间,形成了今天西欧和北美大陆上数十名城、数百枢纽、数千小城镇的生机勃勃,资源共享,民主开化宽容的城市风貌。

二、本书的论述框架梳理

芒福德以时间发展的顺序为纵轴,以各个时期的宗教、文化、经济、*治、社会生活为横轴缓缓展开。

按照西方的经典时代划分,大致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史前及前希腊时代、希腊时代、罗马时代、中世纪时代、晚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时代、工业革命时代、现代。在这个划分及评说中,作者很明显地表露了自己的倾向性,作者对未成熟的希腊时代及整个中世纪时代,给予了毫不吝啬的评价,而对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时代,以及工业革命时代,作者均毫不留情地给予了最强烈的驳斥。

《城市发展史》内容丰富,思想宽广而深邃,一篇读书笔记不足以涵盖所有。我只能选取其中我最为感兴趣的几点,联系我所读过的其他书籍进行阐述,管中窥豹,明了这位大师的一些观点。

三、宗教与城市

因为最近一直在阅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经济与社会》,又观看了关于马丁.路德这位宗教改革之父的纪录片,因此对《城市发展史》这本书中关于宗教的部分很感兴趣。想结合这本书谈一谈宗教对人类城市生活的影响。

1、宗教在社区生活方面的作用

“那时的市场是集市,过一段时间赶一次集,而教堂却不一样,教堂经常而定时地举行礼拜,是居民们常常相聚的地方。实际上就像是今天的“社区中心”,是个活动中心。就像早起文献资料记载的那样,它甚至是商人进行交易的场所。”

教堂满足了人们对社交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真正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情感与事物上的交流。而在上个世纪的大都市里,家庭与邻里之间的联系已极为淡薄。人口太多,经常有陌生人迁来,住所常搬家,缺乏明确的邻里边界线,或是缺少人们互相会面的中心,所有以上这些原因都造成了邻里生活的不稳定性。城市中的人们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就好像是生活在农村一样。可谓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而当下的我们越来越进入一个陌生人社会,所以在当前疫情的爆发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在短期内使治理获得成效,网格化治理越见推崇,功能主义回溯,科层化与官僚化体制渐渐渗入社区,个人隐私无处遁藏,这无疑是可悲的。宗教的精神与形式或许可以被肢解、剖析,然后为我们所用。当然这不是盲目地借鉴与套用的感性冲动,而是在思索探究其发源,追踪其历史,洞悉宗教的初衷下做出的理性行为。

2、宗教在市民生活方面的作用——人道主义

“与现在流行的偏见正相反,许多中世纪城镇在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远比后来维多利亚时代的城镇为好。医院是基督教对城市的贡献之一,这是肯定的。”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关于教会布施,救济贫困等的作用。因为基督教认定最大的邪恶是罪恶、痛苦、疾病、衰弱和死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基督教对城市的建设起了极大作用。

基督徒不仅不回避时代的丑恶现实,而且勇敢地正视现实。探问伤病,抚慰孤寡,赈济饥民、病人和落魄者,使他们获得友情与温暖。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中也有提到宗教对尘世美德、家庭孝道、邻里相助等的作用。

3、宗教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宗教中的志愿合作、契约规定的义务和相互之间的责任部分地代替了罗马时代的盲目服从和单方面的强制高压。

城市的理想目的则是在修道院中形成、保存、并最终荣发起来的。同样,也是在修道院里逐渐确立起了克制、秩序、规则、诚实、精神约束等等这样一些现实的道德标准;在原则上,这种新的宗教文化否定财产、威望和权力,把劳作当成一种道德责任,使之高尚化。后来,这些品格以各种发明形式和商业实践活动流传给了中古时代的城镇,以及中古时代以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钟表、账本和定时作息工作日。

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详细探讨了新教作为一种心理机制与文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原文摘录如下“人们只能通过工作而非增加享乐来增加上帝的荣耀。”加尔文教也允许教职人员通过资产来获取利益,在其看来增加财富有利于增加教会的声望。追求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可以接受的思想,推动力商业的发展。“新教的世俗禁欲主义特征,恰恰是一种严肃、清廉的律法精神。”与上帝行为相符合的法律化与规范化特征使商业理性化了。

虽然宗教也还在美学、精神生活、医疗、学术文化传承、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等方面产生过影响,但不幸的是最终恶俗的人性而不是宗教本身敲响了宗教的丧钟,不清洁的金钱诱发了人们内心的贪婪,败坏了纯洁的城市精神。而城市精神的本身,则完全可以来自基督教最为原始的教义。美与爱是宗教本身,而发展到后期,教会丧失了它最根本的精神。想用基督教生活方式来拯救中世纪的思想遭到严重反对,反对首先来自教会内部而不是来自商业市场。

4、宗教组织的弊端

教会作为一个组织,首先一定会首先保护自己的利益,保证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其次,作为一个机构,它与它的组成成员是有自利动机的。因此,作为第三部门,它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慈善功能,社会救济功能等的作用,尤其是在*教合一的中世纪。然后,宗教有不同的职能,包括前面提到的社会救济等等。但是更多的是在宣传自己的信仰与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作为信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我们应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引导我国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相适应,发挥其对社会的稳定作用,警惕宗教煽动下的藏独、疆独主义。最后,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当宗教组织失去了掌控城市的力量,不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时,就应当适时退出,躲到背后去,放权给其他应时而生的组织。

四、19世纪的工业城市以及之后的城市

距离我们最近的时代就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了,当下科技文明对城市发展有令人振奋的一面但也存在着隐忧。这需要我们追本溯源,吸取经验,破开迷雾。

1、城市的物质层面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的城市的弊端在我们当下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时能看见。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工业主义犯下累累罪行,焦炭城随处可见。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形象地将城市比作磁铁,个人比作磁针。城市的种种优点吸引着人群涌入,最终使其达到不堪重负的地步,交通拥堵,住房面积狭小,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人口不可避免地被乡村吸引,正如霍华德所言“城市与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人口向郊区迁移,但是随着人口大量流出,又产生了其他的问题,城市像摊大饼一样疯狂扩张,甚至有人说城市扩张到最后会相连,作为隔离带的农村将不复起作用。

2、城市的精神层面——对人类的奴役

但事实上,最为可怕的不是这些物质层面的,而是人类本身的存在受到了威胁,人类将不复再以人类的意义存在。芒福德最为欣赏的城市是古希腊以及史前的世界,因着那时清洁的精神与生活方式。他甚至在书中这样说到“在人类文明刚现曙光的的史前时代,城市就已发展到最高形式。”言下之意便是人类的文明实际上是一直在倒退,他揭开了人类一直在遮盖的黑暗面。寄生虫似的罗马城市,劫掠成性,奴役其他城市,残暴贪婪。同时也展现了由农村发展而来却最终忘恩负义,不断压榨农村的城市丑恶、势力的一面。

(1)为了过剩的生产产生的畸形消费:

一个以营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扩张中的经济必定创造出一个新的城市形象。一个永无止境日益扩大的无底洞的形象,它消费掉扩大的工业和农业的产品,以响应连续不断的宣传和广告的号召力。手段转变为目的,运转成了目标。更不幸的是,为了维持产量,必须致力于生产出容易消费掉的商品。机器生产的经济效益很快被规模更大的强制性消费所抵消,因为它不去生产闲暇和耐用财富而是生产流行式样或是有内在的陈旧性的商品,这些商品必须很快消费掉。人被城市生活推入了惯性的漩涡,无暇去思考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为何技术进步了而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得到改善,闲暇少的可怜。

(2)公民意识淡薄,娱乐似乎成为新一代人类的使命

“数不清的人群,全都同等而相似,大家都在不断地努力制造琐屑而无价值的乐趣,并且尽情以这些乐趣来消磨他们的生命。他们都分开居住生活,全不关心别人的命运”。同时,正如《娱乐至死》里面所说,娱乐的确成为了现代生活的标志,它已经溢出电视,弥散到整个社会之中。可是,人类不能将*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贬为娱乐的附庸,倘若如此,其结果是人们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五、城市的未来,对当下的中国与世界

真正重要的不是城市,而是城市中的人。真正矗立于各个时代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的风采,而非建筑与机械本身。如果我们的时代想要证明自己的伟大,证明我们的进步性,那么就要先从我们当下的文化开始,思索最为原始的公平正义,美的真谛。否则不管我们拥有了怎样的高楼大厦,怎样清洁精妙的供水结构,医疗的技术又解决了多少病患的苦痛,我们只是在退步,苏格拉底也要跳出来说人类是虫子。真正的城市已然出现,在城市出现之时,萌芽即是顶峰。

格莱泽追求的是最基本的物质,而芒福德所诉说的是我们失落的文明,不知道上帝是否会失望。一切的科学技术都只是冷血人类博弈的产物,工具越是发达人类的自私面扩张的就越大。科技极致与顶峰的背后是伊甸园的毁灭与堕落,诱惑向人类张开它黑色的臂弯。我们又能否做到双赢呢?

许多的问题我们依然无法解决,贫富的分化,对其他城市的掠夺……只能说是更文明的野蛮罢了。又有几人能像芒福德一样勇敢地直面霓虹灯深处的黑暗呢?又有几人敢于承受那种深深的幻灭感呢?

但是不管现实是多么的黑暗,我将永抱着希望之光,希望那在历史长河之中一闪而过的人类文明能够追逐阿波罗的理性之光,尽力向基督教最初的理想靠拢,那时,才是我们人类最为尊严的时刻。《三体》中的两艘舰艇竟都选择吃掉对方,丧失人性之光,人类就失去了一切,异化的人类带来的将是死气沉沉的世界,单向度的,极为可怜的。

六、总结

通览全书后我发现,作为一位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挖掘整理零散的历史,并将它们梳理成系统,几乎可以说他具备了历史学家的素养。比历史学家更进一步的是,他的文章在冷静与睿智的思索中透露出细腻且活泼的目光,具有大文学家一样深切的悲悯情怀与良好的共情力,并且能够将过去的历史尽可能生动地还原出来。另外,他科学且客观,不会以偏概全,人云亦云。别人透过中世纪看到的是不散的阴霾与沉重的压迫,但他却能看到商业的复兴与城市的萌动。他的公正与客观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我想在我下面的治学过程中,也一定要博览强记,多多涉猎,决不可陷入误区,盲目狭隘。

历史是个圆圈,人类过去的历史就是一本厚实的教材。我们与其在自己当下少的可怜的错误与成功中寻觅经验,倒不如仔细研究历史的发展,来得出更为详尽的解决方案。代代积累下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财富,在人类业已打好的地基上进步当是我们的任务。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完结

文字I姚苏笑

图片I卓逸豪网络

责编|卓逸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报告城市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