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标解读
1.?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家天下”;夏、商、西周三代更替;西周分封制。
认知提示:初步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解读: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后继的商朝和周朝,国家的地域更为扩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国家统治者建立了统治人民的机构、*队,制定了法律和制度,这些制度与世袭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反映了朝代兴衰的规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
阅读《史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学习四块内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彼此之间是以历史事件的时间为序,反映了夏、商、西周三代的兴衰和更替,是历史的渐进发展过程,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
夏、商、西周是我国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开始了以世袭继承王位为特征的“家天下”。从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可知,夏都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它反映了夏朝统治的建立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但最终,桀的残暴统治引起民众的反抗,被商汤所灭。汤建立了商朝。商朝通过设置监狱、制定酷刑来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以巩固统治,但纣的残暴统治也同样激起人民反抗。经过武王伐纣战争,商朝被周武王灭亡。西周建立。西周为了巩固统治,确立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局,扩大统治范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西周衰亡。周平王迁洛,开始了东周的统治。
3.?本课突破点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从夏朝的建立、对夏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夏的灭亡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夏朝的建立这一部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一、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二、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通过课文中的“史料研读”,让学生认识到:“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夏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铜鼎》《镶嵌绿松石的铜牌》,讲解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来了解夏朝的文明发展进程,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夏的灭亡这一部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部分,了解夏王桀残暴统治必然激起民众反抗的史实,认识王朝衰亡的原因。
商汤灭夏这部分内容,教材是从商汤灭夏、商朝的统治去简述的。
商汤灭夏这一部分,教师可结合夏的灭亡讲述商朝的建立,让学生认识朝代更替的过程。汤的统治与商朝的强大之间有着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要让学生明确汤“任用贤才、关心人民、发展经济”的手段是商朝强大起来的原因,引导学生将此点与夏桀暴*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认识朝代兴衰的原因。
商朝的统治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认识商朝与夏朝相比,经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国家已经强大起来。
武王伐纣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部分,帮助学生认识商纣的残暴统治,并指导学生比较商纣与夏桀的共同之处,认识到商纣的残暴统治是武王伐纣的原因,明确夏商的灭亡是统治者残暴统治的结果,也是人心所向。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周武王任用贤才,使周强盛起来,最终打败了商,建立了西周,以此巩固学生对朝代兴衰更替基本原因的了解。
西周的分封制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本课的难点。教材讲述了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西周的衰亡。
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阅读《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西周等级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西周统治者如何才能巩固各地和控制新拓展的疆域”“封者和被封者之间有怎样的权利和义务”,来认识和理解分封制的做法和作用,明确两点:一是分封制建立起了周王与地方诸侯国之间相对紧密的关系,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二是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扩大了统治范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西周的分封制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无论是在疆域规模上,还是在统治管理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西周的衰亡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与夏、商两朝灭亡的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王朝衰亡的共性原因和朝代更替规律。
三、教学建议和案例
1.?结合家谱,激发兴趣
案例1?世袭制、“家天下”概念的理解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是每个人了解家族来龙去脉的重要资料,是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家谱,上课时出示家谱,让学生认识家庭的传承发展关系,继而衍生到历史上的世袭制,引导学生了解王朝世袭制的概念,以理解“家天下”的含义。
2.?结合史料,分析问题
案例2?西周的分封制
(1)出示西周等级示意图。
(2)出示《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
(3)出示历史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材料三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大致意思是:周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作“巡狩”,就是巡查所守卫的疆土;诸侯朝见天子,叫作述职,就是汇报他的工作。没有做不法的事情……如果诸侯一次不朝见,天子就降低其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其封地,三次不朝见天子就派兵讨伐。)
──《孟子·告子》
结合以上图片和材料,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材料一《诗经》中这段引文的意思是什么?与“家天下”有何关系?
(2)根据示意图说出封者与被封者之间的关系。
(3)结合示意图和《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依据史料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图、读史料、填写表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用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形成。
3.?编歌制表,概括归纳
案例3?夏、商、西周的兴亡
为了让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和这三个朝代的一些重要事件,可以将本课主要内容编成歌谣或顺口溜,既提高兴趣又帮助记忆,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本课内容可以编成如下歌谣:
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始称殷,
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
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武王定都在镐京,分封制行天下固。
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
在编写歌谣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制作一张夏、商、西周兴亡的表格。如下表:
指导学生根据要求填写出相关内容,再归纳分析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四、板书设计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禹建立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产生
2.桀的残暴统治
二、商汤灭夏
1.汤建立商朝,灭夏朝
2.纣的残暴统治
三、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四、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的实行
(1)内容
(2)作用:控制地方,稳定*局,扩大统治
2.国人暴动,西周衰落
3.平王迁洛,东周开始
五、问题解答
1.?材料研读
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
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2.?问题思考
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课后练习
(1)下图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在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自上而下分别是国王、诸侯、卿大夫、士。
(2)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六、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
1.?学生活动建议
新课讲完后,可以布置一个小活动。
试用表格方式制作一张夏、商、西周历史大事年表,内容包括重要年代、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三大项。
例:
2.?学业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学生动手制作表格,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认识历史进程。
评价方法: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评价过程:学生可以分组活动,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先自评,然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教师在小组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根据各组的表现,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评价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画一画,看学生是否具备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能力,是否掌握制作表格的基本要素。一个是说一说,看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归纳能力,尤其是对历史事件要素的把握能力。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注意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七、教学资源
1.?资料与注释
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
材料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①。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②。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③。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④。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
①嗣:帝位继承人。②姓姒氏:姓,在远古时代本为氏族(部落)的标记,它标明一个人所出生的氏族。这里的“姓姒氏”就是以姒为姓。③属(zhǔ,嘱)意焉:倾注心意于他,就是心归向于他的意思。④洽:融洽,和谐。这里有顺服的意思。
禅让制是传说时代帝位让授予贤的一种制度。禹在年老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事先举荐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东夷的伯益做继承人。但禹却不给伯益实权,使伯益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地,他却把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禹死后,伯益按照过去的传统,躲到另一个地方去表示谦让,让各氏族、部落来决定由谁继位。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轻而易举地就继承了禹位。后来,伯益率东夷*队,打败启的*队,并将启俘获,囚禁起来。但启又逃出,重新组织队伍,向伯益反攻。最后,启把伯益捉住杀掉,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的国家组织和国家机器
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一些有关夏朝国家组织的情况,主要有:(1)王被称为天子,王下面有“百吏”;(2)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组成的*府官僚机构;(3)主要官吏为,六卿掌管*事,羲氏、和氏掌管*教和农业生产,牧正、庖正、车正等分管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宜。
夏朝有*队,兵士称为“甲士”。还有“夏有乱*而作禹刑”的记载,说明已有刑法。夏朝的监狱叫作“夏台”,据《史记·夏本纪》载,这里曾拘禁过商首领汤。监狱、刑罚、*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桀的暴虐
材料一
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①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②,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③。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
材料二
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于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④,日夜与末喜⑤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⑥其头而饮之于酒池,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为乐。龙逄进谏曰:“君无道,必亡矣。”桀曰:“日有亡乎?日亡而我亡。”不听,以为妖言而杀之。造琼室瑶台以临云雨,殚财尽币,意尚不厌。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七《孽嬖传》
①畔:通叛。②夏台:夏时监狱名,据说当时称为“均台”。③放:放逐、流放。④烂漫之乐:杂乱浮靡的音乐。⑤末喜:又称“妹喜”,夏桀的宠妃。⑥:古“羇”字,缠绕。
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台榭,骄横暴虐,大肆挥霍。山东五梁祠汉画像石,描绘夏桀把人当坐骑,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的样子。为了牵制商部落,夏桀用武力逼迫东方诸部落朝会,却招致更大的反叛。
夏桀奢侈腐化,残杀异己,宠爱妹喜,征发诸侯,多行不义,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夏桀曾自比为太阳,民众则咒骂他说:“什么时候你这个太阳灭亡啊,我们愿意与你同亡!”这时,东方的商部落日益兴盛起来,首领汤陆续灭掉夏的属国葛、韦、顾、昆吾,最后与夏桀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展开决战。夏桀败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北岸),夏朝灭亡。
自禹至夏,一个经历了多年发展的大国,终于被后起的商部落消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和思考,所以后世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篇》)的告诫。
古书记载商汤以德治民
材料一
汤征诸侯。葛伯①不祀,汤始伐之。……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②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③,负鼎俎④,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汤举任以国*……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当是时,夏桀为虐*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⑤以伐昆吾,遂伐桀。……桀败于有娀之虚⑥,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
材料二
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令流行。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篇》
①葛:古国名(故地在今河南宁陵北)。葛伯,葛国之君。②奸(gān):同干,不按常礼见人(多指见地位高的人)。③有莘氏:上古部落。汤曾娶有莘氏之女为妃。媵,陪嫁。④鼎俎:这里泛指庖厨割烹的用具。⑤钺(yuè):古代的一种兵器,类似板斧,往往用作权力的象征。⑥有娀之虚:有娀氏居住过的地方,虚同墟。
汤是商部落的首领,商部落原来是生活在*河下游济水、泗水之间的低地上,是东方的古老部落。夏朝末年,统治腐朽不堪,商族正处于向上发展的阶段。商部落的兴起,必然与夏朝发生冲突,为了打败夏桀,商汤进行了长期的准备。他举用出身卑微的伊尹和仲虺(伊尹是汤的妃子有莘氏陪嫁的奴隶,仲虺是夏朝车正奚仲的后人),积极准备灭夏。商汤先翦除夏的属国,迫使夏桀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控制广大平原地区后,商汤以为民除暴为号召,兴兵伐夏,终于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大大扩展了商朝的统治地区,所以古书中有大量关于商汤以德治民的记载。
盘庚迁殷、殷墟
材料
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①,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
①咨胥;咨,嗟叹。胥,相。民不欲迁徙,都忧愁嗟叹,相与怨其上也。
商朝建立后,从仲丁到盘庚的一百多年间,商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诸子弟争相代立的王位纷争。商朝历史进入中衰时期。为摆脱*治动乱和灾害困扰,商王先后五次迁都。盘庚迁殷是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走上了中兴的道路,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治局面,迎来了*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从此,商王朝结束了屡次迁都的动荡岁月,直至商朝灭亡再也不曾迁都。
盘庚迁到新邑之后,当时并没有把这个地方叫作“殷”,甲骨文中把它称作“大邑商”,商朝也不称为殷朝。周灭商后,为了表示对商人的轻蔑,便用商都附近商王的田猎区殷原这个“殷”地名称呼商人。于是,商朝也就称为“殷”或“殷商”。这座商朝王都在武王灭纣以后遭到破坏,成为废墟,故称“殷墟”。
殷墟是商朝后期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总面积约有42平方千米。自年以来,在这里先后发现和出土了王宫遗址、王宫外的防护措施、商王陵、贵族墓、祭祀坑、车马坑、奴隶杀殉坑、手工作坊坑、精美的青铜器和大批刻字甲骨文。所有这些发掘成果,都为研究商朝后期历史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资料。
周文王
周文王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作好了充分准备。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师,问以*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个“方伯”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可以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
在虞、芮归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发展,过*河进攻耆、邗等国。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
周武王
周武王是周文王之子,名发。周武王继承其父遗志,完成文王未竟事业,终于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武王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师,负责*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务;还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他还营建新都──镐京。周武王曾率师东进,观兵盟津(今河南孟津,古*河渡口),大会八百诸侯,这是对商朝的一次武力试探,也是伐纣战争的预演。盟津之会后二年,周武王亲率大*伐商,在盟津会合各路诸侯,联合西南地区和江汉流域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少数民族参战,从盟津渡*河,杀奔商都朝歌,战于商都郊外70里的牧野,取得大胜。纣*全线溃退,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武王在此举箭连射三发,用铜钺砍下商纣的头,悬挂在大白旗杆上示众,商朝灭亡。
西周分封
材料一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①,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②治殷。……乃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材料二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①集:和睦,安定。②禄父:纣子武庚的字。
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这样,在周王的四面八方分布着许多封国,保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主要有三种类型:(1)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2)功臣;(3)古帝王之后,实际上是其他一些较强大的部落或者方国的首领。
周王分封,大多是在周初的武王、成王、康王时进行的,称为“封邦建国”。相传在先后分封建立的71个诸侯国中,其中武王的兄弟15个,同姓(姬姓)亲属40个。在当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鲁、齐、宋、燕、晋等国。
卫国是武王弟弟康叔的封地,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统治着原来商都以及附近一带,封地面积最大。
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都奄(今山东曲阜)。
齐国是周初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封地,都营邱(今山东昌乐),后迁至临淄(今山东临淄)。
宋国是原来商纣王兄微子启的封地,都商丘(今河南商丘)。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燕国是周王室同姓召公奭的儿子的封地,建都蓟(今北京西南)。
晋国是成王分封给弟弟叔虞的封地(封唐侯,后叔虞之子改为晋),都唐(今山西翼城)。这里是原来夏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戎人也很多。
2.?学术动态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被列为我国国家“九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目前已取得重大成果。一本《夏商周断代工程~年阶段成果报告》已经面世,还出版一套《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集》和一套《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
什么叫“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言之,即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每朝每代帝王的年代断清楚。“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宣布的研究目标为:一、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年)以前各王,给出比较准确的年代;二、商朝后期(武丁以下)各王,给出比较准确的年代;三、商朝前期,给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四、夏朝给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一步,是西周自公元前年前各王在位年代实数的确定,而关键的一年是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年。经过学者的辛勤劳动,已测定此年为公元前年,由此已推算出自周武王以后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和厉王各王的实际在位年数。其次,夏商周断代工程还大体推算和测定出商朝的始末年代,分别为约公
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其间最重要的盘庚迁殷年代为约公元前年。第三,夏朝的始末年代也已推算出大致框架:约公元前年至约公元前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已于年11月初在我国各大报纸公布《夏商周年表》。
这个工作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给予了一个时间上的尺度,提供了比较好的有科学依据的基础,也为开展大规模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
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的历史范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提到夏朝时说:“夏代奴隶数量较多”,“夏代王室贵族对奴隶不仅强迫他们劳动,而且还任意杀戮”。谈到商朝阶级关系时,也较详细叙述了商朝奴隶制的残酷压迫,如“人殉”“人祭”等。说到西周社会经济时,则明确提到:“西周社会中,奴隶制十分盛行”。一些通史、专史,如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詹子庆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和孙淼《夏商史稿》、郑杰祥《夏史初探》等,或将夏、商、西周史全放在奴隶社会编中叙述,或认为夏朝和商朝为奴隶社会。张传玺的《中国古代史纲》亦认为夏朝、商朝为奴隶社会,而西周则为“封建领主制社会”,至战国以后,便进入“封建地主制社会”。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主张:“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其阶级形式是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不管其具体情况如何复杂,奴隶社会中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总的划分,从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来说,就是这样的。”该书认为商殷已进入奴隶社会。西周统治者为奴隶主贵族,但广大被统治者则分为平民和奴隶两大部分,而西周时期的奴隶数量并不太多,大部分劳动者是称为“野人”“庶人”的庶民,他们的身份是不完全自由的农民。
3.?参考书目
林耀华主编:《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年版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年版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张岂之主编:《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年版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李学勤主编,孟世凯副主编:《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年版
人教教材培训网站:px.p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