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做梦都想快速提高教学水平。
那么,教学,是否可以摆脱经验、成为一门“科学”呢?
——这恐怕不易!
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如果教学能成为一门“科学”的话,它必然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学习,必须要先成为一门科学!
所幸的是,最近十年来,国际、国内的“学习科学”领域飞速发展——主要推动力,是因为脑科学、神经科学飞速发展、逐步成熟,使得人们能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中发生了什么、有哪些规律。
可惜,大多数学习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的著作,都非常晦涩、难懂(也包括大多数认知心理学著作),而且也不直接针对教学,对一般老师来说,既看不懂、也没有太大的指导价值。
所幸,能适合于一线教师阅读的学习科学著作,还真有那么几本!
以下几本书,是我从阅读过的几十本相关书籍中,认为比较适合于一线老师阅读的学习科学相关图书,特别推荐给大家!
对于每本书,我本人都仔细研读过、并有选择地吸收了部分内容到我的《学习科学》课程中,因此这些书作为《学习科学》课程的参考书也非常合适。
为了帮助大家挑选适合自己看的书,我还特别写了一段我自己的推荐语,供大家参考!
本书是最著名的教育技术学者之一、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创始者、加州大学梅耶教授的新作。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薄”,很薄!内容的主题极为聚焦,以脑的信息加工理论模型为基础(就是那个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结合脑科学研究的成果,深入地剖析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的异同,以及如何促进意义学习。在非常易读的同时,也能给“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以深刻的理论启发。
王珏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为什么往往无效?》,就引用了此书中的内容。
本书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揭示了“类比”是一种人类思考的基本方式,人类在面对新环境时,会自动通过“类比”将新环境与原有经验建立起联系,用原有经验来理解与应对新环境。本书中除了对大量语言现象中的认知解读外(这与语文和英语学科有关),特别为我们贡献了数学发展史中的类比、物理发展史中的类比这两个部分,史料详实、剖析深刻,对于理科老师来说是极为难得的,也额外增加了本书对于老师的吸引力和价值!王珏老师发表的《科学教学法:类比》系列推文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从本书中来的。比如:《类比是思考之源、思考之火》等。作者以“关于脑的谣言”为主线——比如“我们只开发了大脑的10%”、“右脑负责创造力”、“一孕傻三年”等,讲述了脑科学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并给出了当代对的脑科学结论,轻松易读,也有很多超清彩图,作为理解脑的入门书籍还是非常合适的(大多数脑科学的图书都非常难懂)。
本书最特别的是:作者是先做了几年神经科学研究、然后转行做老师的。大家都有体会:专家写的书往往是纯理论,而这样的书往往晦涩、难懂,而且也难以用到教学实践中。
而本书刚好相反,作者阐述自己是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来运用神经科学原理的,以及如何帮助其他老师运用神经科学原理来改善教学。这就确保本书首先是基于一名老师的视角的,然后才是神经科学研究者的视角。对于老师来说,这样的视角具有更加强烈的易读性和可借鉴性。
这是斯坦福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讲授内容是:经过科学验证的26种学习法则,比如:归纳类比、对比组合、归属感、自我生成、动手创造、以教促学等。本书体现出国外的著作和国内的图书明显的不同。本书中提供了大量极有说服力和典型性的案例,帮助读者理解每一种学习法则,使得本书具备极强的可读性、易懂性和可实施性。反观国内图书,大多是理论(或者说文字)的堆砌,似乎写的不是给小白、而是给专业人士看的……本书即使对于老师来说,也同样有重要价值!正如王珏老师在学习科学研究中所阐释的那样:站在“学习规律”的角度,来理解教,方为上上之策!王珏老师发表的《科学教学法:类比》系列推文中,关于“表层特征”和“内在结构特征”的内容是从本书中来的,详情参阅:《学习必须同时掌握事物的“表层特征”与“内在结构特征”》等。————————————————————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