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几乎在每一个阶段,都没有人能够回答我的问题,我只好选择阅读。
很幸运,大学期间,我终于找到了小时候那些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工作以后,遇到新的问题,不再惊慌焦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模式几乎可以帮助我解决任何难题。
当然,仍离不开阅读。好了,下面就逐一说说那些影响了我的书。
反思自己的阅读经历,深感庆幸的是我一直是带着问题在阅读,而不是将阅读作为功成名就的跳板。
阅读首先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名利地位只是外在的光鲜,生存乐趣的体验并不能取代生活价值的思考。
教师,首先是一个人,而且是帮助别人成为一个人的人,因此,教师应该对人、人性、人生有较深刻地理解与把握,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才是有底气的。
所以,去阅读,去生活,让自己成为一个活泼泼的人,而不是整天在学生面前板着脸的“僵尸”。——茅卫东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播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用阅读唤醒完整的自我
阅读的三个层次与境界,你在哪里?
阅读的歧路——最稀缺的是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读书,读好书,人间最值得
阅读史就是我的生命成长史
......
曾经影响我的六本书——我的精神成长简史原创|茅卫东来源|教育自由谈曾经,我是一个“问题儿童”,上了学,自然就成了“问题学生”。别误会,这里的“问题”不是别的,真的就是问题,我总有些让父母、老师感到莫名其妙的问题。本该无限信任父母、无限崇拜老师的年龄,却提出了让大人无法回答的问题。我还在那里傻乎乎地等回答,大人们已经生气了。直到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我花了几周时间写出了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那时候还没电脑写作一说,全是手写——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有几十条。又是满怀期待地交给指导老师,得到的回复是“看不懂”。我还是毕业了,拿到了哲学学士学位,顺利地当了老师。自然,我就成了“问题教师”,总显得有些“另类”。似乎学校的一切规则和权威都得不到我的尊重,更妄想让我顺从。我的课,都说好,接下来是“我们学不了”;我带班,任课老师说“你们班的学生最有人情味了”,可总让领导心里不踏实;我的发言,被认为有道理,但“现在不能那样做”。其实我无意挑战任何人,只是近乎本能般地在思考:“这是为什么呢?”几乎在每一个阶段,都没有人能够回答我的问题,我只好选择阅读。很幸运,大学期间,我终于找到了小时候那些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工作以后,遇到新的问题,不再惊慌焦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模式几乎可以帮助我解决任何难题。当然,仍离不开阅读。好了,下面就逐一说说那些影响了我的书。1《论成长:断脐带做大人》——大人原来是小孩把这本书放在第一位,不只是时间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我多年来的困惑。坦率地讲,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对母亲怀有非常深的敌意。就在大一,也就是年暑假,我回家没几天就又和母亲大吵一架。一气之下我上了自行车,连续骑行十几个小时,硬是回到了两百公里外的学校。到学校才发现,裤子后面磨出两个洞。因为没有带帽子,顶着太阳跑了一天,额头上的皮蜕了几天才算完。《论成长——断脐带做大人》;作者:〔美〕柯尔本;出版社: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年10月。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我如获至宝,立即买了回来,细细读完,对母亲的敌意从此消失。我把母亲当大人看,希望她理解我帮助我,这本书却说,其实父母很多时候内心里也有一个小人,他们很多时候的表现也是极不成熟的。成人的年龄加上不成熟的心态,让父母有时候比孩子更多矛盾更有纠结。父母和孩子的冲突,有时候其实是他们内心冲突的外现。当然,孩子很不幸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冲突的牺牲品。以后也看过一些旨在助人心灵成长的心理读物,可能是因为个人经历的原因,总觉得它们都不如《论成长:断脐带做大人》更贴近生活更清晰明了。《逃避自由》——有些福份你不一定愿意享受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谁也不会自套枷索。读完此书,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希特勒居然是德国人民兴高采烈选举出来的领袖,他们自愿放弃了自由任由他独裁。原来,有时候“枷索”就是“港湾”的另一种说法,它带给人的不是压抑和恐惧,而是温暖和安全感,甚至是生活的全部意义。《逃避自由》,作者:(德)埃里希·弗罗姆;出版社:工人出版社;出版时间:-06。美国内战后,黑人得到解放。可是许多获得自由的黑人游荡一番后又主动回到主人的庄园,要求继续为主人服务,因为他们找不到工作。辛亥革命后,有被遣散的太监千方百计找到被扫地出门的宫中贵族,哪怕不是自己当年的主子、哪怕没有报酬但求能有机会继续为主子效劳。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有“选择恐惧症”。选择即是自由,可是这份自由让很多人觉得太累,“不如你帮我选吧”——这就是逃避自由。原因并不复杂。处于自由状态的个人,因为没有了依赖,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力感,觉得自己太渺小太没有安全感,于是有了机会可能就放弃自由,重回奴役的怀抱。3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还有这样的国家这个系列由《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和《我也有一个梦》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年出版。读林达的书,让我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有了真切的感受。太牛了,这对移民夫妇以观察者的身份,对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观念、美国历史发展以及美国*治法律构架作了全方位的考察,然后以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让我有一种雪夜围炉听故事的感觉。听完之后,似乎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有“美国梦”。许多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无非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赢者通吃,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让我突然发现,原来真的可以靠一种理念建立一个国家,而不是给丛林法则穿上文明的外衣。现在流行一句话:“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其实国家也可以如此,而这一切,靠的并不全是基于生存本能的利益追逐和维护,更重要的是一种信仰、一种对人性光芒的呵护和放大。有一个小故事值得一提。当年,有个学生在北京上大学,来信问我可以好书推荐。我建议他看看这个系列。不久,学生又来信说,这书在国家图书馆只有研究生才能借阅,他本科生不够格。书店谁都可以买,图书馆借阅得看学历,也算奇闻吧。4《中国人的道德前景》——道德也应该讲道理这也是一本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够给人极大思维冲击的好书。经济学家茅于轼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话语和事例、都可以接受的逻辑推断,推导出一个个曾经主导我们思想的道德观念的内在矛盾。《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作者:茅于轼;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比如,论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他用的是小说《镜花缘》里“君子国”的故事。市场中,买卖双方互为对方着想,卖的要降价,买的要加钱,越说越谈不拢,差点打起来,最后在旁人强力规劝下勉强完成了买卖。可是,如果买卖双方都为自己着想,通过讨价还价,不需要别人作主,即可完成交易。轻轻松松就为“自利”行为正了名。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成效不大,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不在于受教育者素质低,而是许多的道德观念本身就经不起推敲。道德也应该是讲道理的,不能忽悠人啊。5《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好人居然是冷血领导者自以为是的美好愿望带给国民的未必是幸福生活,朱学勤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对此有生动的描述。书中讲的是法国大革命的事情,和许多读者一样,我从中看到的却是中国的历史。《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作者:朱学勤;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时间:年05月。因为自己的经历以及职业关系,这本书很自然让我联想到了日常生活。中国的父母和老师经常以“我是为了你好”无视孩子的心愿,剥夺孩子的选择权。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修养的国度,可是我们的许多道德规范又是不讲道理的,越是不讲道理,就越是要求别人遵循,于是强制以及暴力就不可或缺。美好的愿望需要靠强力甚至暴力来维持和推行,那这朵美丽的玫瑰就只能用鲜血来染红了它。你的任何美好未来的设想都不是剥夺别人自由的借口,为人父母者、为师者、为官者当谨记。6《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原来是这么回事《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早在年就面世了,我买的是年的版本。如果说,以前我读的书,主要是帮助我从心理学角度了解人的心理发展和现实选择,那么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则是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阅读此书,时时有“原来如此”的感叹。《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孙隆基;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年5月。作者说,他在书中没有回答“如何去救中国”的问题,这本书只是他“个人的陈词”,只是表达了一个人与其原生文化之间的疏离而已。这种疏离的态度是我非常欣赏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人如果无法与其生活的环境和文化产生一种疏离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这个社会,也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遗憾的是,有人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这样去思考问题,即使被提醒,许多人首先担心的是:“要是我回不去了怎么办?”于是只是适应再适应,无法产生真正的思考。顺便提一下,华东*法大学教授杨师群的《中国历史的教训》(浙江大学出版社,01年6月版)也给我这样的感觉。相比之下,后者更为通俗易懂一些。文章来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