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评论文题目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少儿
数字出版创新路径研究
原文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也给我国少儿数字出版产业带来发展的*金机遇。当前我国少儿数字出版产业存在观念相对滞后、复合型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从观念、产品、商业模式、制度等方面加以创新思考。文章大体结构:1
问题源起
出版自其诞生(何时诞生的?)以来就被赋予了(谁赋予了?)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使命,少儿出版更是如此。阅读对于未成年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然不言而喻,就不要说了),对于其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少儿出版的使命感更为重要……2
相关概念界定
1.媒介融合。本文认为媒介融合聚焦于媒介技术(指信息的采集、制作、发布过程以数字化处理为基础,在原先不同的媒介之间实现了互通与共用)与媒介所有权融合。2.数字出版。本文认为数字出版不仅仅指出版行为的数字化,而是贯穿于整个出版活动,从图书的选题到读者的阅读“,是一种通过数字媒介对信息进行记录、储存、呈现、检索、传播、交易、阅读的信息传播行为”。3.少儿数字出版。对少儿数字出版概念界定为:数字出版主体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以多种媒体融合的形式、以未成年人及其家长与教师为目标用户群进行出版与营销的信息传播行为。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少儿数字出版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笔者于年6月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少儿数字出版”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结果98条,其中期刊学术论文68条,硕博士论文18条,报纸与会议论文12条。1.数字出版。关于数字出版,近年来国内研究较热,多集中在以下方面:(两方面)2.少儿数字出版。目前少儿数字出版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三方面)4
我国少儿数字出版发展现状
1.媒介融合环境下*府大力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少儿数字出版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与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发展相比,速度相对缓慢。2.现有少儿出版机构无法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的产品来满足相应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的需要,供需矛盾加大。5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少儿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1.传统少儿出版机构的观念相对滞后.2.当前能够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少儿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3.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少儿出版机构虽仍有自身优势,但依然面临来自新兴自媒体数字出版平台的巨大挑战。6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少儿数字出版的创新路径
1.技术创新。可考虑如下路径:规模较大的数字出版集团与数字出版企业可承担更多技术研发角色,引领数字出版技术创新。2.产品创新。观念创新。创新主要体现在从以前的内容创新到媒介融合时代的产品创新,特别着重产品的原创性。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实际上指的是从少儿数字出版的选题——确定内容主要表现形式——确定内容发布平台——产品定价与支付方式等一系列环节的创新。3.商业模式创新。传统少儿出版机构、儿童数字教育出版企业以及自媒体少儿数字出版平台这三大主体需要根据数字出版企业的商业运营规律,从战略定位、核心资源、业务网络与盈利模式四个方面,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4.制度创新。传统少儿出版单位需要继续深化出版业体制改革进程,这也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前面提到传统少儿出版社的观念、做法等相对滞后,其原因往往在于出版业的体制改革尚未真正落实。当前我国出版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二是……。因此,我国少儿数字出版的创新,离不开出版行业的制度创新,需要我国出版产业的制度化改革进程的纵深发展,因篇幅所限,暂不展开。结语《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清晰刻画了-我国数字出版的主要目标“到‘十三五’期末,……全面完成……初见成效;打造一批……出版一批……培养一批……显著提升。”少儿数字出版产业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数字出版产业的创新发展,对其自身乃至整个数字出版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事后再分析(力丹持论,金英执笔)本文乍看标题有些像是论文,但细看行文结构,只能算是一篇少儿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报告,扩展成行业皮书是可以的,但不是学术研究。以下谈谈学术研究的几个要点:1.论文选题应具备学术性。选题奠定论文成败,选题成功了,论文即能按其内在逻辑展开思考,论证思路水到渠成,问题只在资料搜集是否全面、解读分析材料是否科学。而选题本身则要求具备学术性,即以某种现实存在的现象为问题发起,围绕着现象展开怎样与为何、实存与可能、历史与价值等一系列思考。学术性的选题通常表现出几个特点:争议,对现象的认知有不同立场、面向、价值取向、历史眼光;开放,思考在论证中推进,不指向确定方向,不能是结论先行的迎合某个预设目标的假推理;超越,理论探索只以现实为思考起点,却不能局限于以现实为归宿,仅满足于服务当下的管理需求,而是期望能发现规律甚至能够提炼理论;总之即表现出学术探索的理论品质。2.论文结构紧密围绕命题展开。论文是对命题的论证过程,此过程即构成论文的分析框架。命题是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某种相关、因果等关系,形式上表达某种判断,由系词将主词和宾词连接起来。本文以我国少儿数字出版的创新路径研究为题,核心概念即“创新路径”,可生成以下一组命题:哪一领域的创新路径?什么条件下的创新路径?创新路径包括哪些?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另外一些?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优势和不足?创新路径实现所要求的现实语境和主客观条件有哪些?可能产生的现实效果与潜在影响有哪些?现有思考的不足和阐释力缺陷以及理论突破口是什么?但目前的文章没有遵循命题的逻辑,用现状分析-问题查找-对策解决的行*思维模式来组织材料归类,对照着《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拟定的发展目标,反向规划出版业的创新路径,这就偏离了学术论证的内在逻辑要求。3.学术论文的论证需要深入批判分析。论证即分析、诠释、推论、评估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同时始终处在元认知的自我监控与修正之下。以下面这段表述为例:“人生命之始本能的传播是人际传播,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嗅觉、触觉和视觉传播是最早的,也是最原始的人际传播形态。从会说话起,人才可能存在自身传播(思维),因为思维与语言同轨迹。当人际传播从本能转向自身控制的有意识的传播时,这种传播越发变得莫测了,人与人之间,目光相对,言谈话语,丰富而复杂的各种心理因素油然而生,而人的内心是最难探测的。”——摘自陈力丹《试论人际传播》一文首句是肯定性质的直言命题,以孩子与母亲的交流作为论据例证命题。第二句是假言命题,“从……才”表示前件作为后件的条件,“才……因为”表明推理,而“思维与语言同轨”提供了推论依据。而第三句则涉及到诠释(自身控制的有意识的传播外在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目光相对,言谈话语,丰富而复杂的各种心理因素油然而生)及评估(人心难测)。这样的表述有观点、有论据、有过程,比较可信。相比之下,本文基本上只有现象描写和数据罗列,没有对现状的诠释、剖析、推论和评价,读者看到了少儿数字出版现在“是什么”,却未能看到“意味着什么”,也就无从把握问题实质,不明白为什么就要创新、从这几方面创新,所谓创新路径也就成了随兴而发的了。力丹当时点评一看标题就知道这只能是一篇经验总结。“媒介融合”是个过渡的时期,暂时的。这个时期的工作新路径,只能属于经验,可以在行业内部说一说,但在学术上无意义。看了文章,感觉作为工作经验也不够,可以作为出版业领导的一个套路化的报告。第一节,问题起源,一段套话,毫无意义。第二节,对大白话做“定义”。不要这样做。如果需要解释,一个词用一句解释就够了,不要列为一节。这是很多文章的通病,尤其是硕士论文,往往关于几个大白话的“界定”就是一章,写上万把字充字数,全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第三节,现在网上一搜就可以得到的文献交代,作为单独的论文,这样的检索一般不要单独列节,需要时引用,不需要就不要说,因为篇幅有限,不能展开。第四节,现状交代,没有自己的任何研究,只是从网上搜一下,这样的大路货调查是没有学术意义的。第五节,存在的问题,只是摆情况,这可以写的比较生动,但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问题,能给人以启示才行。最后第六节是新路径,仍然是摆情况。只要做工作,总得有些做的与从前不一样,大多数的“不一样”属于工作调整,够不上“新路径”。这里涉及写文章前对选题的考虑,一旦选题不具有学术意义,再努力做文章也是白费功夫。从文章的第五和第六节看,作者给自己找了一个无解的选题,学术上不可能做出结论的选题。选题成功,论文成功了一半;否则,一开始就注定了不成功的结局。看结语,一共个字,自己的话只有最后一句(61个字):“少儿数字出版产业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数字出版产业的创新发展,对其自身乃至整个数字出版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不知道要论证什么,就是少儿出版很重要、很重要而已。作为宣传文章,这样的套话也很蹩脚,需要新鲜、实在的语言。廖金英副教授评语评语:关于少儿出版的大杂烩一篇字的学术论文就这样杂糅了足够写一部教材的资料,前三部分是概念性的描述,后三部分比较具有分析性,可以看作文章的正文部分,但是现状-问题-对策的分析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没有建立,现状是现状,问题自顾自提出,解决的创新路径也完全开辟出另一条路,与发现的问题毫无关联。end
学术论文专业论文发表服务机构。目前与上千家杂志社建立合作关系,委托我方代为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