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给学生留作业,写读书报告,答曰:不会写,无从下笔。所以,下面谈一谈怎么写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或者说书评,作用有二:一是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认识,介绍下这本书;二是加深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了解学术源流和动态。所以,书评不但拥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也是加深个人学术积累的重要方法。
一、读书报告的内容可包括:
1.本书的概况:作者简介、内容概要;本书在表达、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等;
2.本书的主要观点、意图;
3.本书的精华部分或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4.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
5.读后感:
(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5)本书令你引发的期望
6.本书读后的收获。
二、读书报告的撰写步骤:
1.阅读著作;
2.确立论题:每人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读书报告是论文的一种,所以一定要清楚自己在这篇文章中要解决什么问题。介绍内容,还是谈书中的问题,还是自己的困惑?还是各种问题都有?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收集资料:
(1)摘记原文:根据论题,摘录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制成摘记卡;
(2)查阅其他书籍杂志,掌握相关的资料。
4.报告的内容:选题理由、确立观点、论述观点
5.注意点:语言的流畅、观点与论述的一致。
三、写读书报告的注意事项
1.读书报告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写成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2.读书时要边看边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最好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3.对所读著作的赞扬与批评需要有见地,避免公式化的赞美之词用得过多,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
4.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5.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读书报告的命题
在某些考试或者作业中,会有读书报告的命题,其实这些命题也无非是以上提到的内容:
例题1:概述某本书的主要内容,并就其中一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例题2:谈一谈你读的某本参考书,书中的哪些观点和教科书上的不同,你怎么看?
我们可以发现,这两道题其实都是上述读书报告中的内容之一。
读书报告附例:
读《“封建”考论》
作者:刘绪贻选自《读书》杂志
承天瑜同志不弃,让我在这里来对他的大作《“封建”考论》发表一点意见,我对这个问题虽然有兴趣,但没有研究;而且近来很忙,只在这两三天抽时间读了一遍,理解不深,谈不出什么有分量的意见,只能谈点肤浅的学习心得。
具体我是什么时候起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本认真做学问的人下了很大功夫的、可称为科学的著作。它不同于时下有些“著书只为稻粱谋”的人所写的书,容易让人发现不足、缺点甚至硬伤。我读过一遍,尚未发现问题,甚至疑问。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水平有限,阅读又不仔细的原故,但它确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方方面面考虑得很全面、很周到,而且搜集的材料非常丰富,论证不厌其烦,反反复复,既有条理,又很确切。可以说,它把自秦至清中国社会不应称为封建社会的道理讲得很透彻。(肯定作者的努力)
其次,这本书对纠正我国社会科学界、理论界的一个重大误识做出了重大贡献。它运用充分的材料证明,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始终坚持历史演进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反对将欧洲史的发展轨迹泛化为普世性规则,并多次谴责那些随意将个别推及一般的论者。他认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有别于欧洲,从来没有说自秦至清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将解放以前的中国社会说成是封建社会的,首先是列宁。后来,斯大林歪曲马克思思想,提出了错误的社会形态共性论和历史单线进化论,通过《联共(布)*史简明教程》,影响甚至控制了一个时期的中国理论界,造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理论界的误识。本书揭露并纠正了这种误识,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于周代,而且封建社会在周末崩溃后,接踵而兴的并非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一种君主专制社会:这种社会是封建社会的否定,当然不能称为封建社会。在本书出版前,也有中国学者做过纠正这种误识的工作,但据我所知,这本书的论证最有说服力。(本书主要内容和在学术界的价值)
第三,本书再一次有力地证明:抱着*治的目的谈学问,在*治面前胆怯做学问,都是难以接近真理而容易陷入荒谬的。本书引李慎之先生的一段话证明:中国人之所以误认自秦至清社会是封建社会,乃是抱着*治目的。这段话是:“时下所说的‘封建’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封建迷信’、‘封建落后’、‘封建反动’、‘封建顽固’等等,并不合乎中国历史上‘封建’的本义,不合乎feudal,feudalism这样的西方文字翻译过来的‘封建主义’的本义,也不合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封建主义’的本义,它完全是中国近代*治中为宣传方便而无限扩大使用的一个*治术语。”(见本书—页)本书还举出不少事例证明,有些严肃而渊博的学者其所以改变自己对封建社会本义的正确看法,是由于他们顶不住当时*治大气候对他们的无理要求。从这一角度看,本书作者的学术勇气也是值得称道的。(肯定本书的学术方法和学术意义)
最后,我想提出两个问题和作者商榷。(提出问题)
第一个问题:对于违反中国历史上本义,违反马、恩所称封建社会本义,将自秦至清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的这种“语乱天下”的滥用,冯天瑜同志是坚决主张予以纠正的。对此,我同意并且支持,因为这有利于扫除中国历史科学发展的障碍,有利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但是,我记得李慎之先生在某一篇文章中曾提到,资深革命学者李锐认为,这种滥用已经约定俗成,改正起来非常不容易,只好将错就错。的确,近两三年来我写文章,为了纠正这种滥用,往往觉得很费笔墨,扩大篇幅,还不容易说得圆满。因此我想到能否有一种调和办法。这次读《“封建”考论》,有两段文字触动了我。一段是页引自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一文的“如果说周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另一段是页引自东京大学西岛定生教授的“将长达二千年的中央集权专制君主统治下的官僚*治的持续存在作为封建社会的特征,这样的封建社会与西欧的封建社会也是很不相同的”。这两段文字提醒我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即人们既有权将中国周代社会和西欧中世纪社会称为封建社会,也有权将自秦至清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就像著名作家和一般市民都有权叫“池莉”一样。但是,为避免“语乱天下”起见,应有所区别,可以将自秦至清中国社会称为“新封建社会”或“后封建社会”。当然,这种历史分期命名法,与冯天瑜同志在其书中提出的历史分期命名标准的第二条“循旧以造新”不符,但这种做法在中外历史上是不少见的。比如,王安石将他实行的“新*”说成是“法先王之*”;又比如,美国的里根总统将他实行的有悖于罗斯福“新*”的保守的内**策,称为是学习罗斯福的“新*”。总之,这是我的一种初步想法,是否可行,尚待探讨。
第二个问题:本书在第十八章正式提出“宜以‘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来命名自秦至清的中国社会,并提出了如此更改的理由。对此,我有一个初步的想法。我认为,在自秦至清的中国社会里,君主的影响和作用实在太大、太突出、太根深蒂固,对这段历史命名如果不提君主,似乎不大适宜。因此,我认为“君主专制宗法社会”似乎比“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好一些,因为君主是最大的地主,甚至是地主的地主,君主专制也就是地主专制。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初步想法,提出来仅供参考。(不认可书中某一观点及其原因)
注:部分内容编选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