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韩城市人民*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司马迁图书馆年“两会”信息服务随之开启,这是我馆服务“两会”的第四个年头。
按照韩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有关方面要求,司马迁图书馆及时调整服务策略和方式,通过创新方式、聚合技术手段,积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以线上服务为主,为“两会”代表和委员提供文献信息支持和保障。我馆紧紧围绕时*热点、社会焦点、民众
1.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起步于年应对非典疫情之后。为解决卫生防疫基础薄弱、应急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非典疫情后,以“一案三制”为四梁八柱的中国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来。所谓“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应急预案,“三制”则分别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总体来看,“一案三制”中,应急预案是当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截至年9月,共制定了余万件应急预案。在体制方面,年4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设置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事实上承担着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的功能;各地也相继设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另外,许多中央单位也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在法制方面,年5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着重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信息渠道不畅、信息统计不准、应急响应不快、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旨在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这是中国应急管理工作法制化的里程碑。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不断调整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应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产事故灾难能力不断提高,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年4月16日,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挂牌,该部先后整合了原有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其中包括5个国家指挥协调机构的职责,完成了公安消防、武警森林两支部队近20万人的转制,组建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这项工作涉及部门多、任务重、跨*地、影响面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应急管理工作专业化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应急资源集约化管理的进程,为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这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努力方向,为持续完善中国应急管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2.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这次疫情发生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中央*治局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在已有国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中央果断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事实上启动了国家最高层级应急响应。另外,此次疫情应对中还向前方派出了中央指导组。从地方层面来看,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态势,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生产建设兵团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同时,按照中央的要求,还启动了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的工作机制,全力支持湖北省加强病人的救治工作。另外,*队持续增援武汉等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国家整体安全,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重大工程。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同时,我国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亟待重视以下问题: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加强权威应急专家(组)和应急科技决策支撑手段,提升一些地区和部分领导干部的应急指挥能力,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和公众应急科普宣教工作,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等。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可以结合本次疫情应对中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牢牢把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科学理念和方向。高度重视“体系”和“平战结合”理念对应急管理体系的指引作用。一方面,要科学认识应急管理体系中“体系”的意涵。体系通常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晰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理念与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加强、优化、统筹国家应急能力建设,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这既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更是需要长期秉持的科学理念。另一方面,要重视“平战结合”的理念。平战结合就是要注意应急管理的*事功能与用途,要研究把国防动员、人防、非战争*事行动、*民融合的功能或资源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以高效统筹国家资源,真正促进应急应战一体化。
继续加强应急管理体制的整体设计。坚持*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委和*府要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治责任,严格落实责任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加强巨灾风险分析与评估工作,提升各级应急信息整合、分析、研判能力,建立健全从常态管理到非常态指挥应对的快速转化机制。研究借助业务连续性管理、情景构建等方法,建立和完善国家巨灾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巨灾快速应对能力。研究设计针对重特大突发事件风险、规范化的初期高效响应制度,建立科学规范、权威高效的突发事件现场指挥系统。
全面加强我国应急力量体系建设。系统谋划、科学统筹我国应急救援力量的整体建设,构建立体式、全天候、全灾种、高水平的应急救援体系,并研究航空、高铁、水上应急救援力量投送方式等保障机制,最终形成应急救援队伍强大的体系能力。提升领导干部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提高各级干部的应急指挥能力。加强卫生应急服务队伍建设,重点研究国家消防队伍承担院前急救力量的制度设计,在消防队伍中建立院前急救力量,比如消防急救部队。另外,研究“风险—任务”型设计应急救援编组模块,进行事前的任务规划,并进行应急救援支撑功能细分,配备相应的装备,提升行动效率与效能。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完善应急管理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系统梳理和修订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制定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组织、国家消防救援人员、危险化学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例如,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出台紧急状态法,以解决紧急情况下的执法监督、应急征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制定灾害救助法,以解决弱势群体救助、产业救助、金融信贷等救助*策问题;建立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恢复与重建等各环节的工作指南或标准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全过程评估制度;研究建立配套的人才选拔、资格认证、干部调训和培训、绩效考核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摘自:光明日报年2月18日)
如何“织网”“筑墙”?习近平在这场座谈会上谈透了6月2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这篇十分重要的讲话中,总书记提出要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而就在九天前,他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也曾提出,要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如何“织网”“筑墙”?《时*新闻眼》为您解读。这场座谈会,“大咖”云集6月2日下午,多位专家学者走进人民大会堂。总书记同每一位发言的专家学者作了交流。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次座谈会之前就与总书记有过互动。四天前,钟南山院士和其他24位科技工作者刚刚收到习近平的回信。今年1月18日,84岁的钟南山挤上高铁餐车赶赴武汉。作为国家医疗与防控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率先作出“肯定有人传人现象”的通报。去年11月,中央*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受邀作讲解的就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三年前,在视察*事科学院时,习近平特意看望了在这里工作的22位“两院”院士,其中就包括李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松院士担纲科研攻关组药物研发专家组负责人。疫情发生后,专家学者献计献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不止一次为他们点赞、加油。2月3日,在主持召开中央*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总书记说,要鼓励专家学者增强担当精神、职业责任,在科学研究的前提下多拿出专业意见和建议。3月2日,习近平指出,专家学者及时发声、答疑解惑,稳定人心、坚定信心,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在这次专门为专家学者而开的座谈会上,总书记首先就表达了感谢。从预防到立法,习近平进一步阐述如何“织网”如何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5月24日,习近平在湖北代表团讲话时主要从五个方面作了分析。在6月2日的讲话中,总书记针对这五个方面作了进一步阐述。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出,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6月2日,他强调,要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总书记提出,要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各级*委和*府要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卫生健康工作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1月18日就赴武汉一线的童朝晖向总书记报告了一组“救治”数据:截至4月24日在院重症病例清零,武汉累计收治重症例,治愈出院例,累计治愈率84.93%。习近平强调,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3月2日,习近平就曾指出,爱国卫生运动不是简单的清扫卫生。在6月2日的座谈会上,总书记说,要推动爱国卫生工作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习近平强调,要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修改和制定工作。5月2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张业遂透露,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计划今明两年制定修改法律17部。座谈会上,习近平还强调这些重点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6月2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曾在武汉工作了81天。他在座谈会上介绍,湖北中医药使用率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超过了90%。习近平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他强调,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3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在6月2日的座谈会上,他强调,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今年3月,习近平在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时,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目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确诊人数突破万。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履行国际义务,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共同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人类也许无法准确预测下一个灾难何时发生,以什么形式降临,唯有从灾难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才能穿越灾难,抵达幸福。对于“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织网”“筑墙”,这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摘自:央视网年6月3日)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我们这样做!年初以来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和不足。比如,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有待完善;一些地方重应急、轻预防的倾向仍未扭转,各级传染病医疗机构投入相对不足,医疗物资等战略储备不足;各级疾控机构普遍存在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问题;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紧密结合、连续服务、有效衔接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尚待建立;部分重大疾病治疗药物自主研发能力仍然相当薄弱;应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不够深入,人民群众缺乏有效防范的知识和手段,容易产生恐慌心理。新媒体时代*府部门在突发重大事件中的舆情应对机制和能力面临重大考验等。面对突发危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出重要部署。直面问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的重要部署,我们应该怎么做?强化两个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和预案建设。我国卫生健康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要以此为契机,推动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配合生物安全立法,制修订公共卫生管理相关部门规章;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大流行应对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与保障、生产生活生命线保障、科研攻关等关键点专项子预案。加强重大疫情应急指挥机制建设。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强化部门间和区域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重大疫情应对培训和演练。河南省郑州市统一上线公共交通及商超健康扫码系统,施行居民扫码乘车、购物,并与小区健康登记系统打通,所得数据实时汇集到一体化疫情防控数据平台,为郑州智能防控提供数据支撑,保障公众健康。图为工作人员在郑州市一家超市门口核验市民的扫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