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国粹经典middot翰墨留香经典
TUhjnbcbe - 2021/7/26 11:51:00

国粹经典·翰墨留香

为进一步探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之路,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将于4月23日-5月23日举办。

活动为线上答题竞赛,题库范围为国家图书馆编纂、出版发行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的《周易》《吕氏春秋》《孙子兵法》《楚辞》四本典籍。在活动期间,我们推出了“经典书籍推荐”模块,在初赛前期,每周推荐两本典籍,助力读者更好地阅读这四本经典作品。

楚辞

以先秦楚国诗人屈原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或称为赋)总集。西汉刘向辑。计收入屈原所作《离骚》、《九歌》(共11篇)、《天问》、《九章》(共9篇)、《远游》、《卜居》、《渔父》,宋玉所作《九辨》、《招*》,旧题景差所作《大招》,旧题贾谊所作《惜誓》,淮南小山所作《招隐士》,东方朔所作《七谏》,严忌所作《哀时命》,王褒所作《九怀》,刘向所作《九叹》。共16部作品。其中部分作品,如《远游》、《卜居》、《渔父》等篇,其作者都有异说。

《楚辞》的作者

据《汉书·地理志》:“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

“楚辞”一词未见于汉以前的典籍,首见于《史记》。如其《酷吏列传》中的《张汤传》就提到“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汉成帝时,刘向校勘典籍,编成《楚辞》一书。本书收入的,是以屈原所作为主体部分,其他作品或是为追思屈原而写,或是承袭了屈原杰构的艺术形式。屈原所作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楚文化的代表,其最出色的一篇是《离骚》,所以后世便称楚辞为“骚体”。《楚辞》是《诗经》问世后最优秀的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作家文学的出现,屈原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楚辞》的创作背景

楚辞的产生有很多因素。春秋以来,楚国长期独立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楚地文化,其宗教、艺术、风俗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使得《楚辞》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色彩。同时由于楚地与北方的频繁交往,也吸收了中原文化。在形式上,民歌给楚辞以重要的影响。

《诗经》中的《汉广》、《江有汜》等产生于楚国境内,如《子文歌》、《楚人歌》、《沧浪歌》等都是楚国较早的民间文学。有的歌辞每隔一句末尾用“兮”字做为语助词,后来便成了《楚辞》的主要语言形式。但《楚辞》的直接来源,应该算是楚国民间巫歌。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地民间祭祀的歌曲。《离骚》的巫咸诸神,《招*》的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运用的许多神话故事都可说明《楚辞》是带有巫音色彩的诗歌。《楚辞》中运用了很多地方方言,如“羌”、“侘傺”等,可见方言对“楚辞”的影响。《楚辞》中许多篇章中都有的“乱”辞,以及一些“倡”和“少歌”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也可见音乐对《楚辞》的影响。

《楚辞》的内容

《离骚》是《楚辞》的第一篇,也是最优秀的一篇,以至被称为“离骚经”。诗题旧解为离愁或遭忧,也有人解作牢骚。本篇是屈原的抒怀之作,充满追求理想的浪漫色彩,对中国诗歌影响相当深远。《九歌》是参据民间祭神歌而写的,共11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国殇》、《礼*》。除《礼*》为送神曲,其余每篇各主祀一位神灵。《国殇》为阵亡将士的挽歌,是《九歌》中较有特色的一篇。《天问》由大约个问题构成,是对上天的质问,其内容相当丰富。《九章》包括9篇作品:《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九辨》是楚人宋玉所作,《楚辞章句》认为是悲悼屈原的。《招*》旧题宋玉作,所招为屈原之*;后世学者也有认为是屈原所作。《大招》或说是景差所作(一说系屈原所作),略同于《招*》。《惜誓》旧题贾谊作,但疑不确。全篇代屈原抒感,以第一人称写成。《招隐士》一般认为是汉代淮南小山作,《文选》题为淮南王刘安作。是后世“招隐诗”之祖。《七谏》为汉代东方朔作,为吊屈原之辞,分为7章:“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哀时命》为汉代严忌(即庄忌)所作,是哀悼屈原的作品。《九怀》为汉代王褒所作,是追思屈原之辞,分为9章:“匡机”、“通路”、“危俊”、“昭世”、“尊嘉”、“蓄英”、“思忠”、“陶壅”、“株昭”。《九叹》为汉代刘向所作,系追思屈原之辞,分为9章:“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

《楚辞》的研究与传承

《楚辞》问世以后,历代研究者众多。同时,因原书已佚,《楚辞》的大部分篇章亦靠后世注本得以流传至今,比较著名的注释本有:《楚辞章句》17卷,东汉王逸(生卒年不详)著,为最早的《楚辞》注本,侧重于词语的解释,同时保存了许多前人的见解。原本已佚。《楚辞补注》,南宋洪兴祖(—)著。本书除补充和订正王逸《楚辞章句》而外,又注音说韵,考证精详。此书现有明刻本。《楚辞集注》,南宋朱熹(—)著,8卷。以王逸本为依据,删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等4篇,增加《吊屈原赋》和《鵩鸟赋》2篇。此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楚辞》的内容进行解析,多有创见。原书大约完成于南宋绍熙六年(),朱熹死后由其子*定乙丑()刻印,此本已佚,今存有其孙朱鉴于端平乙未()的刻本,此本亦为现存《楚辞》之最古最完整的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楚辞通释》,明末清初王夫之(—)著,14卷。最早刻于康熙四十八年。《山带阁注楚辞》,清蒋骥(生卒年不详)著,7卷。专注作者认定为屈原所作的作品。以内容翔实见长,今有清康熙癸已()刻本。《屈原赋今译》,今人郭沫若作,用白话译屈原作品25篇,译作流畅,颇能体现原作精神。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还有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年),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年),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中华书局,年)、《天问纂义》(中华书局,年)等。

《楚辞》的形式、风格及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辞赋都有重要影响,它是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集。因此,《楚辞》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你可以在

“知网星空·心可书馆”

直接搜索到《楚辞》的相关书籍

恰逢年

“4.23世界读书日——CNKI伴我行”读书月

广东省各图书馆可扫描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粹经典middot翰墨留香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