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了如何去读一本书,那么今天,我想顺便给大家讲讲如何选书的方法。因为现在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书出版,而其中好坏参差不齐,那么挑好书的能力就尤为重要了。
1.TIPS原则:
“樊登读书”的主编慕云五老师根据多年的选书经验总结了这么一套TIPS原则。
①.T(tools)指工具:就是说这本书能教给读者一套方法。能够凝练出一套有效的工具说明这本书是建立在一套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②.I(Ideas)指新理念:图书能带来新的理念、思想。
③.P(Practicability)指实用性:能给大家生活带来改变,可以应用于生活。
④.S(Scientificity)指科学性:它不是凭空捏造的,不是简单的归纳,它一定是经过了科学的验证过程。
可以用这套原则进行参考,比如在这里面T可以单独拿出来考量,而有些书不是工具类的,所以便不再遵循T的原则去找。
而对于作者樊登老师来说。最重要的科学性与建设性。
①.科学性是选书的第一标准:首先要了解,没有绝对的科学性。到现在为止,我们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家,他的理论是可证伪的,但谁能保证他的理论永远正确的呢?很有可能他的理论刚好符合我们的认知,就如当年牛顿完美的解释了重力一般。但你没法说牛顿的理论一定正确。事实证明,牛顿的说法是个工具性的说法,而不是一个事实性的说法。我们在看待一个事物或者一个理论的时候,通常有两种衡量的标准,一个是工具性的角度,一个是现实性的角度。
A.工具性的角度:就是我知道这件事未必是这样的,但它可以很好的解释现有的情况,为我们所用。比如说托勒密的天文体系统统治了人类的思想大概年。托勒密认为,所有的行星都是绕着地球旋转的,每颗行星还都有自己的周转圆,沿周转圆转。所以托勒密就画了一套非常精密的带圆周转的体系告诉大家,这就是行星绕着地球的结构。他说的正确么?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但在那个时候人们认为一定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叫做哲学事实。有两种事实:一种是观察性事实,一种是哲学性事实。比如你看到我手上有一本书,这个是观察性事实,而我现在把书藏在背后,你看不到了,我告诉你我背后有一本书,但我背后有个通道,很有可能我把书扔了,但你依旧认为我背后有本书,这个就叫做哲学事实。过去的人始终被局限在几个重要的哲学性事实之下。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完美的,什么是完美?正圆是完美。所以所有行星的运行轨道一定是正圆。当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后发现了更多新的事实,科学界发现,托勒密的那套不管用了,哥白尼的那套也不管用了,工具性的解释是不对的,它没法解释宇宙中的事实。
B.现实性的角度:现在我们认为牛顿三定律是事实性的,是一个现实性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工具,牛顿自己在当年就说它是工具性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态度。牛顿不仅仅是以为物理学家、数学家,后来我们知道的化学、电子学、生物学全建立在牛顿的观点上,所以牛顿构建了一套新的、完全自洽的世界观。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但他冷静的告诉大家他这个是工具性的,他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重力。为什么他不知道?因为如果说有重力的话那一本书与地面那么远的距离,书掉在地上,这个力是怎么传导过去的?如车行进有推力的传导,重力是怎么传导呢?牛顿解释不了。事实证明重力就是不存在传导物,所以牛顿的适当保留是对的。这就是我们说的,如果你要追求科学性,这个事能说一辈子,没有绝对的科学性。在今天看来什么是符合科学性的呢?可证伪的就是符合科学性的。你知道了可证伪这件事,就能判断一个理论符不符合科学。
③.科学是开放的:科学与伪科学最更根本的区别在于,科学是开放的,而伪科学是封闭的。崇尚科学的人认为,只要你能拿出证据,让我感受到你的观点的科学性,我就愿意接受,这是崇尚科学的人眼中的开放。而崇尚伪科学的人,经常攻击崇尚科学的人,说他们太保守不开放,如崇尚科伪科学的人说有上帝,他们认为为什么不能开放的想一想上帝这件事呢?万一有上帝,也没坏处,他们认为这叫开放。可证伪性其实是一种冒险,一个科学发现越是伟大,就要冒越大的风险。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他认为所有的光线在经过大质量的星球是会发生扭曲。这个预言有什么风险呢?如果爱因斯坦说的对,那我们肯定能看到太阳背后星星。就算爱因斯坦相信自己,但万一后人测出来不成立怎么办?那就立刻推翻自己,这叫做可证伪性。而什么叫做不可证伪呢?比如星座这件事,虽然可能会得罪喜爱星座的那批朋友,但我还是得说。就如同作者说他自己遇到的事,有人问作者他是什么星座,作者说他是白羊座,白羊座的人很强势、急躁,做事风风火火的。但作者是个温和的人,不像白羊座。那个人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便说应该是作者读书比较多所以比较温和。就是当一个人检测的事不符合他的预期时,他会给你各种解释,不会承认这件事是站不住脚的。伪科学的特点就是只要有人信就行了。
④.具有建设性的好书值得读:什么是具有建设性的书?符合以下三点的便是具有建设性的书:
A.给我们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B.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C.给我们生活带来改变。
意义、行动、改变,如果三者有其一,我们便说这本书是有建设性的。
以上说的这些都是从内容上出发的,那么还有什么其他秘诀呢?有的,我们往下看:
①.看出版机构:好的出版机构会为自己的品牌负责,所以在出书的时候一定会严选内容,全世界能出的书那么多,他们一定是谨慎选择过的。
②.看作者背景:作者现在对于大量的畅销书作家已经开始“自动屏蔽”了,尤其是美国的畅销书作家。他们写书多是一种套路——尽量简单化,快速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这种书译者一般很快就完成了,一卖就是几百万册的,但实际上不具备太高的价值,这里建议选择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书,如大学教授写的书,往往这个教授一辈子也没写几本畅销书,但他一辈子研究的精华就在这几本书中,如刻意练习。
③.看推荐人:推荐人也是要甄别的,有些人乱推荐。而如类似比尔·盖茨他推荐的书就很好,他是个很认真、严肃的人。
④.看好书中的推荐书单:书往往都是从书里来的,如果你在看书的时候,有许多书都提到了一本书,那么那本书一定是本不错的好书。
⑤.看好书中的参考书录:有时候看书可以去看看书后的参考目录,参考书录里就会藏着好书,尤其是你发现很多不同的书都参考了这本书时,那肯定这本书是大牛写的书。“好书带好书”是个很有效的方法。
⑥.看内容:看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需要你甄别,但千人千面,很难说一本书里的问题是对所有人有效的,所以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看一本书讨论的问题,它有没有提供解决的方案,它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
⑦.看翻译与图书印制质量:如果一本书的文字翻译很糟糕,或者错别字多,那么说明出版过程是不上心的再加上印刷、装帧设计等,这都代表出版人对一本书的重视程度,间接的决定了一本书的价值。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如何讲书的问题了。
1.讲书的五种必备能力:
①.逻辑思维能力:关于这点,在前面的如何看懂一本书中理解力的池子那里有讲。
②.大局观:看书首先看的是书的大框架,而不是细枝末节(如名言警句之类)。就如《从0到1》这本书里有句话叫“创业维艰,创业真正的顺境只有三天”,是不是感觉这句话好酷,就赶紧画下来。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推动了这个逻辑的进程么?论证了什么事么?他只是看起来酷罢了。所以当你没有大局观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就只是书中的细枝末节。大局观是你拿到一本书后,一步步的分析:
A.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B.这本书的使命是什么;
C.它是怎么论证这个使命的;
D.它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设;
E.它是怎么验证这个假设的;
F.它推理的过程是什么;
G.它是如何获得这个论据的;
H.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I.这个结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本书的架构,当你清晰梳理了这个架构的时候,就拥有了大局观,看书的时候就会非常省力。
③.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可以细分很多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就是:简洁有效的表达、幽默风趣、说服力
A.简洁有效的表达:用半小时说清楚一件复杂的事这不难,难的是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简洁代表你能准确的概括这件事情,说明你理解透了,你得有深刻的理解作为底层积淀才能做到简洁。
B.幽默风趣:幽默怎么培养?作者认为在这方面不需要强求,幽默感因人而异,并且和听众的感知力有关。如作者听过包*老师讲课,包*老师就是有一条讲一条,不开玩笑。但往往是这种人,他偶尔开一句玩笑的时候,底下人就笑疯了所以不用把自己可以变得特别有趣,但也要对幽默有品位,知道什么是好的幽默,什么是坏的幽默。如伤害、贬低他人的方法来开玩笑是糟糕的幽默,而自嘲或反省的方式开玩笑是高级的幽默。如果你想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书中作者的方法是:每天看大量各种各样的幽默的片子,把所有听到的好玩段子记下来,然后尝试给这些笑话分类,看看他们有什么规律。当然,幽默也是要有分寸的
C.说服力:语言表达怎么更有力量,更有信服力。作者分享了两个有意思的方法:
a.第一个是看优秀的电影,学习里面那些主人公的表达方式。优质电影里的台词和演员表演的节奏都是非常考究的
b.第二个就是阅读好的文学作品,向这些作者学习怎么讲话。
④.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想他人所想。同理心是人与人沟通非常重要的方面。
⑤.爱:为什么爱重要?作者的解答是他希望他讲的每一本书都充满了热情,作者觉得把这些内容讲出来后,万一有个人听到了觉得很好,生活发生了改变,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当你怀着这样的心情去讲书的时候,你就不用计较收听率的高低了。你所看中的是每一个人,只要有一个人听了你讲的书改变了命运。那么你讲的书就是有意义的。当你用爱来衡量它的时候,你做的这件事的反脆弱性就会高很多。
上面说了讲书的五种必备能力,其实要讲好一本书要掌握的远不止这些。比如正确的发声与控场:很多人话讲多了,嗓子会哑,这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果你要当讲师的话,这个可以试试腹部发声法。还有就是讲书的时间把控能力及控场能力,这些都是要注意的。以及书籍内容凝练与价值挖掘的能力。当你学会了这本书的知识,我相信你会慢慢拥有这些能力的。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我们讲书有什么原则呢?或者依据什么来规划讲书。
2.讲书前的两大原则
①.以书为据,别跑偏:作者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是:讲任何书都尽量不要夹带“私货”,也就是不能延伸太多自己的东西,因为你这样就背叛了这本书,既然选择了这本书,那么就要尊重他,以他为核心内容,遵循图书的结构。
②.讲书是再创作,不是简单摘要:创作与摘要是两码事,把所有要点画下来然后从头到尾念一遍这叫摘要,切记讲书的过程一定不是念原稿,也不是删减版原稿。讲书是再创作的过程,是用自己的语言使他通俗易懂以便于大家理解,所以你可以加一些创作的东西在里面。这里大家会觉得与上面的矛盾了,前面说要尊重这本书,后面又说要创作。其实不矛盾的,前面说的尊重是要正确的理解一本书的意思,并不是说你不能加一些生活案例或联想的内容。如果你加的东西与作者的观点不同,这就表明你没读懂了。
2.原文与再创作的比例及尺度
那么如何确定哪些话可以创作,哪些话用原文就行呢?作者的表达是:尝试一下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①.原文写的好,直接念出来就行了:如果原文不许出错,要保持科学性,或者一段话本身写很美很有诗意,那么就可以直接念出来,但要控制好比例。作者给出的比例是不超过原文的10%。
②.利用故事把道理讲清楚:如果你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能更平实地把一个道理讲清楚,那么你就讲故事,就是再创作。但要切记,一定不能加入个人化的判断性解释,因为你的判断不是作者的判断。讲书时尽量不做过多的评论,不要加太多自己的观点,这样讲书才更有依据。
③.切记改变书中的观点:明明不是书中的观点,解读时人为的换上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不可取的,如果想发表这样的观点,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说明这是你的观点,和书没关系,或者说你基于这本书进行了一些个人思考,供大家参考。这个补充性说明非常重要。
④.遵循原书逻辑,有目的的侧重:一般书的写作是遵循一定的逻辑的。但我们讲书的时候,一开始为了吸引听众,可能从书中间的某个小节就切入了。那接下来就会有人问了,讲书是按照吸引力的高低来还是章节的顺序?作者的建议是在论述的过程中最好按照章节来
3.讲书最重要的步骤是构建坡道
作者看完一本书后都会绘制一幅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最难的一笔是第一笔,也是最有意思的一笔,作者把它叫做“坡道”(我个人把它理解成一个吸引点),这个坡道完全是根据自己对书的理解建立的。坡道的构建你可以用书中的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经验或者自己的故事。坡道的建立往往决定了整本书的解读方向,所以作者分享了以下一些坡道建立的原则和方法。
①.建坡道的时候,用书中最打动人的一个点入手;
②.上来就抓住别人的注意力;
4.从哪找坡道?
有些坡道直接从书中找。如《清单革命》,书中上来就是几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直接用这个当坡道即可。而有些坡道是出其不意的。比如《这书能让你戒烟》,直接抛出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戒烟不需要依靠毅力,这样听者就会很好奇。那么就抓住了听者的吸引力。
5.选取重要章节,陈述结构
在建立坡道之后,就需要总结关于这个内容的背景信息,如学术讨论的现状,科学进展的阶段。接下来进入正文,所有书到了正文部分应该就不困难了,但正文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每一部分都要给予充分的论证,就是我们说的实验数据、案例、故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取舍的,把有价值的东西放在前面,对同类的内容做归纳和合并。正文部分讲完后就到了结尾部分。在结尾处,可以用前后呼应,就是在开篇时留下一个悬念,然后结尾处揭晓谜底,然后结尾要能够起总结的作用,最好还能有点诗意。
这就是组织整个讲稿的过程。
那么,前面说讲书只需要一张思维导图,建立坡道然后一步步延展下去,最后收尾。那需不需要写稿子呢?作者的建议是锻炼大家不要去写稿子。因为你是否在背稿子听众是可以听出来的,而只要听出来你是在背稿子,那么就会立马失去兴致,所以我们不要被稿子所限制,尽量去绘制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个分支上的字不多,但每个字都能提醒你一大段内容。另外在遇到需要引用大量原文的时候,你不用讲原文全部写在思维导图上,直接写页码就行,讲书的时候翻书去念,这个听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最后说一下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我本人和作者一样,喜欢用纸笔去写思维导图,不是说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不行,这个看个人喜好吧。
1.复盘思维导图,重新熟悉内容:在讲书前的最后时刻,去重新梳理一遍内容,这个步骤是有讲究的:先从这本书的使命开始,他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怎么去论证的,有几个角度,有几个递进关系,讲了几个案例,做了什么实验等等。这是一个向外蔓延的过程,所以你要始终抓住最核心的价值点。当你讲书前捋了一遍思路后,你会发现整本书就浮现在你脑子里了
2.调整心态,讲书不为取悦听众:在现实中你会发现,当你越是想取悦某些人。反而得不到他们的心。人和人之间有着一种奇妙的缘分。你做该做的事是淡定,踏踏实实地怀着热情把书里最有价值的内容送给对方即可,那么那么的缘分就建立起来了。一个人私心过多,那么他的动作就会变形。
3.对方认知比你高,该如何讲书:这里作者说了了一个他自己的经历,就是作者一开始讲课的时候,底下坐着的都是企业的强人,给经验企业的人讲怎么经营企业,这得是多大的压力?但在讲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这些企业家知道的东西也会有局限性,虽然他们企业经营的很成功,但在听作者讲科学原理时,仍会很有收获,每个人都会有知识盲区,所以你讲的东西是会弥补他们某些不足的。另外作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越是听过很多课的人,在听课的过程中,他反而会找到新的灵感和收获,。越爱学习的人越不会说他们全都掌握了,他们一定是虚怀若谷的。
4.如何提高语言组织能力:有的人会说,作者教的方法他都学会了,他知道如何解构一本书,也能绘制思维导图,但他讲的书就是别人不太爱听,听众容易走神。这里作者说了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首先看很多优秀的电影,从哪些电影中学习人物讲话的节奏,说话的方式。还有什么是高级,上面是低级。什么是不伤害人的幽默,什么是讽刺挖苦。
5.对待讲书,要有“将然”的心:这个就是接上面的问题了,你讲的东西是不是有人听,它一定是分层次的。只不过是有的人讲的东西有更多的人听,而有些人讲的更少人愿意听。最重要的事情是,每个人的能力是变化的,就算你开始讲的不好,随着你的学习进步,也会慢慢变好的,你会讲的越来越有趣,知道的事也会越来越多,你的受众自然变得越来越多。
1.工具的准备是A4纸一张+黑色水性笔一支,绘制的时候A4纸横放,书名写在中间,用线连接各个分支,如果有比较碎的知识点,可以单独在纸边记录。
2.绘制该书思维导图的两种思路
①.根据书的章节结构划分。
②.根据自己读完后所理解的内容重新结构(这个更难更考验解读者的水平)。
3.构建思维导图的语言有2个特点
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思维导图里的语言并不是全部照搬书籍里面的,而是自己的理解。
②.有自己的解读逻辑:书的作者写书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但可以根据自己对书的理解进行重新解构。
正如我前面说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我希望大家都能有成长性思维,通过不断地学习改变自己。因为生活中很多的烦恼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生活智慧所导致的。
如焦虑,很多人都有,甚至发展成焦虑症,压力来源于哪?房子?孩子?事业?……这些都是,但其核心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个人缺乏抗风险能力,而看书学习却是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增加个人的抗风险能力。
大文豪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我们就学习到这句话,但以前对这句话是真的无感,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早已对其深信不疑。人类做的最伟大且最具价值的事情之一就是写书。书籍传承前人的智慧,后人学习并发展新知,随之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所以在这里,我坚定并饱含热情的对大家说:每天花点时间去阅读书籍吧,别让没时间成为借口,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每日学习的你!
到这里这本《读懂一本书》就给大家讲完了,不知道大家看的咋样?收获如何?希望是收获满满的,因为这本书也是改变了我的阅读认知与习惯的,提升了阅读的质量与速度。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欢迎你来找我交流。
读完这本书我只花了我6小时,但总结归纳写出这套文章来却花了两三倍的阅读时间。只为给大家带来新知,希望各位朋友可以动动发财的小手可以点点分享与点赞,给我多点动力,这样下篇文章来的更快,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